先说说问题:我感觉感觉武将参与感偏弱,考虑改动第二技能“谋主”,以加强参与感。不过设计武将肯定不是五分钟就可以完成的,这个只是初版,我还会多多的改动。
势力 魏
体力
3
称号 经达权变
备用称号
智计百出

初版
武将定位:辅助
技能1
奇策 当你成为非延迟锦囊目标时,你可摸一张牌。
技能2
谋主
当任意非延迟锦囊造成伤害时,你可弃一张牌,指定任一角色成为该锦囊的伤害来源。
技能3
运筹
当你受到伤害时,你可摸两张牌然后将你的武将牌翻面,你的武将牌背面朝上时你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典故解说:
称号“经达权变”来自三国志荀彧攸贾诩传篇尾陈寿的评价“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其实“算无遗策”更适合荀攸,“经达权变”更适合贾诩,不过无奈SP魏贾诩已经把“算无遗策”这个称号用掉了。其实我还想了另一个称号“百出谋主”,不过这个称号一是用“百出”来形容荀攸典故不过硬(来源于三国志11的荀攸技能),另一个就是“谋主”我已经用作了荀攸的技能名。
技能思路
其实一上手荀攸的设计,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魏国三血武将的一大特征“卖血”,所以开始绞尽脑汁的为荀攸设定卖血技,不过可恨的是“卖血”这一技能,已经被现有魏将发挥的淋漓尽致了,很难在另辟蹊径,如果生搬硬套的创造卖血技能很可能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过仔细想想,荀攸似乎和现有的三个魏国军师还有些许的不同之处,这其中郭嘉早终;荀彧乃汉室忠臣可以说是曹操和汉室的缓冲剂;司马老谋深算,从来不做亏本买卖;这三个人的人物性格都很符合“卖血”这个核心思想,但是荀攸呢?荀攸身为曹操的谋主,曹操唯一称之为“军师”的谋士,应该是智计百出,同时能和曹操有很高契合度的一个辅助角色,所以这时候我的思路锁定到了另一个三血身上,他就是贾诩,这位在《三国志》中与荀攸其名的谋士。
首先看“奇策”这个技能,这个技能典故来自《三国志荀攸传》,“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就是说荀攸死后,钟繇说他曾经给太祖曹操出过共十二道奇策。纵观整部三国志也只有荀攸有过这样海量的计谋出现。
奇策
当你成为非延迟锦囊目标时,你可立即摸一张牌。
这个技能能在荀攸成为“过河拆桥”或者“顺手牵羊”的目标的时候把荀攸的损失降到最小的“丢一牌得一牌”的理论0收益。另外在荀攸使用“无中生有”“桃园结义”这种对自己使用的锦囊时,也能得到黄月英“集智”的效果。至于在成为“南蛮入侵”“万箭齐发”“决斗”这些攻击性锦囊目标的时候,更可以和另一个计谋“谋主”发生联动反应。
谋主这个计策典故来自于《三国志荀彧传》,“是时荀攸常为谋主。”,荀攸是曹操唯一一个称为“军师”的人物,在曹操的谋士团中稳居荀彧之后的第二人物。特别在荀彧经常留守许昌的情况下,荀攸可以说是曹操谋士团的头号智囊,不管是地位还是谋略或是功绩都要高于贾诩、程昱、郭嘉等人。
谋主
当任意非延迟锦囊造成伤害时,你可弃一张牌,指定任一角色成为该锦囊的伤害来源。
谋主这个技能的指定伤害来源可以保证很多的利益最大化,比如曹操主忠荀攸局,曹操一旦得到南蛮万剑。有荀攸在场的时候,便可以肆无忌惮的攻击,不用怕杀死忠臣。(貌似袁绍主的话荀攸更是极品忠臣)。而如果遇到敌方用锦囊收人头的情况,荀攸更是可以将伤害来源转为任意一人(包括自己)达到利益最大化。
运筹,这个技能来源于刘邦评价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应该算是谋士的最高境界。对应贾诩的帷幕,荀攸我就给了他一个运筹的特技。
运筹
当你受到伤害时,你可摸两张牌然后将你的武将牌翻面,你的武将牌背面朝上时你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本来运筹这个技能一开始我是没有设计的,不过在脑测之后我感觉上面两个技能有点针对性太强,可能会导致两点,1、荀攸的防御力过弱,因为“奇策”虽然对手牌差的保护很大,但是缺少了贾诩的“帷幕”那种保护防具的的作用。2、虽然是两个技能不过荀攸的参与感似乎不太够。基于两点,我索性就将荀攸设计成了一个幕后军师的角色,当收到伤害后,退居二线,不冲在最前线。同时在不发动“谋主”的情况下,还能安稳的保持着手牌数的恒定不变,另外也和魏国的第二主公曹丕能形成一定的配合。
FAQ
1、出现南蛮入侵或万箭齐发时,“谋主”如何结算。
每有一名角色受到伤害,就可发动一次“谋主”
2、当孟获在场时,南蛮后,谋主如何结算?
不管“谋主”给谁,南蛮入侵的伤害来源始终为孟获。
3、黄月英对荀攸使用“过河拆桥”时,如何结算?
黄月英先选择发动“集智”,荀攸再选择发动“奇策”,然后询问无懈可击正常结算。
4、荀攸被貂蝉“离间”时,是否可以发动“奇策”?
若貂蝉指定荀攸先出“杀”可以发动,否则不能发动。
势力 魏
体力
3
称号 经达权变
备用称号
智计百出

初版
武将定位:辅助
技能1
奇策 当你成为非延迟锦囊目标时,你可摸一张牌。
技能2
谋主
当任意非延迟锦囊造成伤害时,你可弃一张牌,指定任一角色成为该锦囊的伤害来源。
技能3
运筹
当你受到伤害时,你可摸两张牌然后将你的武将牌翻面,你的武将牌背面朝上时你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典故解说:
称号“经达权变”来自三国志荀彧攸贾诩传篇尾陈寿的评价“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其实“算无遗策”更适合荀攸,“经达权变”更适合贾诩,不过无奈SP魏贾诩已经把“算无遗策”这个称号用掉了。其实我还想了另一个称号“百出谋主”,不过这个称号一是用“百出”来形容荀攸典故不过硬(来源于三国志11的荀攸技能),另一个就是“谋主”我已经用作了荀攸的技能名。
技能思路
其实一上手荀攸的设计,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魏国三血武将的一大特征“卖血”,所以开始绞尽脑汁的为荀攸设定卖血技,不过可恨的是“卖血”这一技能,已经被现有魏将发挥的淋漓尽致了,很难在另辟蹊径,如果生搬硬套的创造卖血技能很可能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过仔细想想,荀攸似乎和现有的三个魏国军师还有些许的不同之处,这其中郭嘉早终;荀彧乃汉室忠臣可以说是曹操和汉室的缓冲剂;司马老谋深算,从来不做亏本买卖;这三个人的人物性格都很符合“卖血”这个核心思想,但是荀攸呢?荀攸身为曹操的谋主,曹操唯一称之为“军师”的谋士,应该是智计百出,同时能和曹操有很高契合度的一个辅助角色,所以这时候我的思路锁定到了另一个三血身上,他就是贾诩,这位在《三国志》中与荀攸其名的谋士。
首先看“奇策”这个技能,这个技能典故来自《三国志荀攸传》,“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就是说荀攸死后,钟繇说他曾经给太祖曹操出过共十二道奇策。纵观整部三国志也只有荀攸有过这样海量的计谋出现。
奇策
当你成为非延迟锦囊目标时,你可立即摸一张牌。
这个技能能在荀攸成为“过河拆桥”或者“顺手牵羊”的目标的时候把荀攸的损失降到最小的“丢一牌得一牌”的理论0收益。另外在荀攸使用“无中生有”“桃园结义”这种对自己使用的锦囊时,也能得到黄月英“集智”的效果。至于在成为“南蛮入侵”“万箭齐发”“决斗”这些攻击性锦囊目标的时候,更可以和另一个计谋“谋主”发生联动反应。
谋主这个计策典故来自于《三国志荀彧传》,“是时荀攸常为谋主。”,荀攸是曹操唯一一个称为“军师”的人物,在曹操的谋士团中稳居荀彧之后的第二人物。特别在荀彧经常留守许昌的情况下,荀攸可以说是曹操谋士团的头号智囊,不管是地位还是谋略或是功绩都要高于贾诩、程昱、郭嘉等人。
谋主
当任意非延迟锦囊造成伤害时,你可弃一张牌,指定任一角色成为该锦囊的伤害来源。
谋主这个技能的指定伤害来源可以保证很多的利益最大化,比如曹操主忠荀攸局,曹操一旦得到南蛮万剑。有荀攸在场的时候,便可以肆无忌惮的攻击,不用怕杀死忠臣。(貌似袁绍主的话荀攸更是极品忠臣)。而如果遇到敌方用锦囊收人头的情况,荀攸更是可以将伤害来源转为任意一人(包括自己)达到利益最大化。
运筹,这个技能来源于刘邦评价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应该算是谋士的最高境界。对应贾诩的帷幕,荀攸我就给了他一个运筹的特技。
运筹
当你受到伤害时,你可摸两张牌然后将你的武将牌翻面,你的武将牌背面朝上时你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本来运筹这个技能一开始我是没有设计的,不过在脑测之后我感觉上面两个技能有点针对性太强,可能会导致两点,1、荀攸的防御力过弱,因为“奇策”虽然对手牌差的保护很大,但是缺少了贾诩的“帷幕”那种保护防具的的作用。2、虽然是两个技能不过荀攸的参与感似乎不太够。基于两点,我索性就将荀攸设计成了一个幕后军师的角色,当收到伤害后,退居二线,不冲在最前线。同时在不发动“谋主”的情况下,还能安稳的保持着手牌数的恒定不变,另外也和魏国的第二主公曹丕能形成一定的配合。
FAQ
1、出现南蛮入侵或万箭齐发时,“谋主”如何结算。
每有一名角色受到伤害,就可发动一次“谋主”
2、当孟获在场时,南蛮后,谋主如何结算?
不管“谋主”给谁,南蛮入侵的伤害来源始终为孟获。
3、黄月英对荀攸使用“过河拆桥”时,如何结算?
黄月英先选择发动“集智”,荀攸再选择发动“奇策”,然后询问无懈可击正常结算。
4、荀攸被貂蝉“离间”时,是否可以发动“奇策”?
若貂蝉指定荀攸先出“杀”可以发动,否则不能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