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行功是练习棚、捋、挤、按、采、例、肘、靠八个劲别的功法,此路功法强调折叠在内劲中的作动,折叠的运用贯穿全部功法。
在此,我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折叠的概念,就是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陈式太极的折叠主要表现在外形上,杨式太极的折叠主要体现在意念上,总的来说,打人的部位往往是没有意念力,意念主要作用在非打人的部位上,使打人的部位在无意识间发出强大力量,台湾流派的朋友把这种力量称为无意识力,古人则称为内劲,也就是传说中的用意不用力。
八法行功练习时可以发劲,也可以不发劲,初学者应当通过折叠找到内劲后再发劲。
预备式:
两脚并立,全身放松、目平远视、心情安定
一、棚法行功:
右掌前棚
1、右手以食指尖为引导(这是梢节领劲,但绝不能理解为梢节用劲,绝对不能用一点力),向前上方抬至大指尖与右鼻孔成水平,意想右鼻孔外张,则右掌根微坐产生前棚劲。
2、右手中指与无名指相贴使手心翻转向里,左手向前抬起,左手大指背与心口对正。同时,右脚向前迈一步,左脚随即向右脚并齐。意想心口向前找左手大指梢,则右掌产生前棚劲。
3、右掌心翻转向前,随即以食指尖引导向前舒伸(梢节领劲),左手跟进,仍保持原来的姿势。同时,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腿屈膝,重心移至右腿,左腿在后伸直,呈右公步。目视右食指尖,然后忘掉手、忘掉脚,只想命门找跳环,感觉右臂好像从右侧腰部长出来似的,手上的前棚劲油然而生。
4、右手下前下降落,以手心抱住右膝下方之阳陵泉。左手扶于右臂弯处,目视下方。
5、意想右阳陵泉反贴右手心劳宫穴,左腿自然向右腿靠拢(这是步法中的无意识力),左脚与右脚并齐,两膝相贴,目俯视。
6、左手回抱左膝下之阳陵泉,然后两手同时抱膝,欲有将自身抱起来的感觉。
7、两手贴身向后移至两胯后侧之环跳穴,有欲将自身托起之意。
8、两腿伸直膝直立。同时,两手围绕环跳穴向后、向上、向前、向下绕侧立圆,两臂放松、目平视前方。收功。
1-3是练习的是发棚劲的三种折叠用意方法,意在通过三个方法,引导棚内劲产生(也有把内劲称为无意识力的,实际上一回事)
1-8是右棚劲的练习,左棚劲的练习与此相同,只是方法相反。
在此,我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折叠的概念,就是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陈式太极的折叠主要表现在外形上,杨式太极的折叠主要体现在意念上,总的来说,打人的部位往往是没有意念力,意念主要作用在非打人的部位上,使打人的部位在无意识间发出强大力量,台湾流派的朋友把这种力量称为无意识力,古人则称为内劲,也就是传说中的用意不用力。
八法行功练习时可以发劲,也可以不发劲,初学者应当通过折叠找到内劲后再发劲。
预备式:
两脚并立,全身放松、目平远视、心情安定
一、棚法行功:
右掌前棚
1、右手以食指尖为引导(这是梢节领劲,但绝不能理解为梢节用劲,绝对不能用一点力),向前上方抬至大指尖与右鼻孔成水平,意想右鼻孔外张,则右掌根微坐产生前棚劲。
2、右手中指与无名指相贴使手心翻转向里,左手向前抬起,左手大指背与心口对正。同时,右脚向前迈一步,左脚随即向右脚并齐。意想心口向前找左手大指梢,则右掌产生前棚劲。
3、右掌心翻转向前,随即以食指尖引导向前舒伸(梢节领劲),左手跟进,仍保持原来的姿势。同时,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腿屈膝,重心移至右腿,左腿在后伸直,呈右公步。目视右食指尖,然后忘掉手、忘掉脚,只想命门找跳环,感觉右臂好像从右侧腰部长出来似的,手上的前棚劲油然而生。
4、右手下前下降落,以手心抱住右膝下方之阳陵泉。左手扶于右臂弯处,目视下方。
5、意想右阳陵泉反贴右手心劳宫穴,左腿自然向右腿靠拢(这是步法中的无意识力),左脚与右脚并齐,两膝相贴,目俯视。
6、左手回抱左膝下之阳陵泉,然后两手同时抱膝,欲有将自身抱起来的感觉。
7、两手贴身向后移至两胯后侧之环跳穴,有欲将自身托起之意。
8、两腿伸直膝直立。同时,两手围绕环跳穴向后、向上、向前、向下绕侧立圆,两臂放松、目平视前方。收功。
1-3是练习的是发棚劲的三种折叠用意方法,意在通过三个方法,引导棚内劲产生(也有把内劲称为无意识力的,实际上一回事)
1-8是右棚劲的练习,左棚劲的练习与此相同,只是方法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