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进入大学后应树立哪些新的学习理念?要养成优良的学风应该从哪些方面下功夫?
2.论述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3.什么是法?什么是道德?试述他们两者的关系。
4、简述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内部的结构关系。
5、什么是大学?大学的精神是什么?
6、简述人才素质的构成要件及其在人才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7、理想与信念的含义与特征。理想信念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大意义。
8、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9、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0、如何对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
11、如何理解“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1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现在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3、什么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4、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15、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16、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7、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18、简述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19、道德的社会作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0、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正确对待传统道德要反对哪两种错误思潮?结合实际谈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21、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主要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社会主义集体价值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22、为什么说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是什么?
23、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什么特征?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24、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需要哪两种手段?为什么需要这两种手段的结合?道德和法律。
25、社会公德的特点及其重要内容。
26、职业精神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校大学生应如何培育和提高职业精神?
27、爱情的本质是什么?谈谈你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认识。
28、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什么?尊老爱**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9、如何理解法的一般含义?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0、简述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31、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2、什么是法律思维方式?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37、简述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39、什么是民法?如何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
40、什么是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对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民法通则》中做了怎样的分类?
41、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哪些条件?
42、什么是代理?以代理权产生原因的不同为标准,可将代理分为哪几类?
43、什么是民事权利?我国民法规定民事权利有哪些?
2.论述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3.什么是法?什么是道德?试述他们两者的关系。
4、简述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内部的结构关系。
5、什么是大学?大学的精神是什么?
6、简述人才素质的构成要件及其在人才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7、理想与信念的含义与特征。理想信念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大意义。
8、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9、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0、如何对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
11、如何理解“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1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现在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3、什么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4、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15、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16、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7、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18、简述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19、道德的社会作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0、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正确对待传统道德要反对哪两种错误思潮?结合实际谈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21、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主要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社会主义集体价值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22、为什么说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是什么?
23、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什么特征?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24、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需要哪两种手段?为什么需要这两种手段的结合?道德和法律。
25、社会公德的特点及其重要内容。
26、职业精神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校大学生应如何培育和提高职业精神?
27、爱情的本质是什么?谈谈你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认识。
28、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什么?尊老爱**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9、如何理解法的一般含义?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0、简述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31、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2、什么是法律思维方式?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37、简述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39、什么是民法?如何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
40、什么是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对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民法通则》中做了怎样的分类?
41、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哪些条件?
42、什么是代理?以代理权产生原因的不同为标准,可将代理分为哪几类?
43、什么是民事权利?我国民法规定民事权利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