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体能和伤病赛跑
对于蔡赟、傅海峰两位老将来说,伤病和体能永远像两座横在眼前的屏障。要想继续驰骋羽坛,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翻山越岭。
2011年中国公开赛期间,蔡赟发布的一条微博引起了轩然风波:“因搭档傅海峰头疼,呕吐,中午还有视力模糊等情况,现已去医院检查,比赛弃权了。祈祷搭档没事,早点康复。”好在医院很快便有了定论:颈椎急性压迫神经造成傅海峰头晕呕吐等症状。结果一出,总算给关心他的人们吃了颗定心丸。“蔡赟说得好吓人,我只能赶紧在微博上通报一下,不然大家以为我要挂了呢。”回忆起当日情景,傅海峰脸上露出孩子般天真的笑容,仿佛一切都发生在不相干的人身上。
其实,12年前他曾有过相同的症状。当时恰逢省队放假,傅海峰从广州返回家乡。由于县医院医疗条件有限,原本是颈椎引起的病症被误诊成食物中毒。在医院躺了一天一夜后,不明真相的傅海峰稀里糊涂地重返球场。时隔多年,当他再度被120急救车送进医院,经历“心惊肉跳”的检查,才彻底明白,原来自己的颈椎一直都有问题。
“一个小时做了两次脑部核磁共振,我都快疯了!”若不是这次意外退赛,傅海峰还不知道,敢情自己是那么怕死。起初,躺在救护车上,一面忍受头晕目眩的侵袭,一面抵抗路面高低起伏的颠簸,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能让我不这么难受,马上开刀都成!”可是,当他好容易熬过脑部和颈部的核磁检查,却被医生告知还要再拍一次头部时,傅海峰顿时懵了:“天啊,该不会是我脑子真有什么问题了吧?医生再拍一次好确诊?我是不是要死了?要不要把遗书写好?”就这样,他在机器的“装修”声与满脑子胡思乱想中熬过了漫长的20分钟。其实,医生第二次是为他做大脑血管的检查,看看是否存在可能引起头晕的血栓。“当时真是吓坏了,我还这么年轻,还得多打几年球呢,可不能说挂就挂啦!”也许是心理作祟,自打知道自己颈椎有毛病后,傅海峰总觉得脖子不舒服。他每天的康复治疗也因此增加了一项。可在2008年奥运会前,身体结实得令人羡慕的他算得上医务室的稀客。
和傅海峰相比,蔡赟显得文弱了许多。他脚上一直有伤,这两年花在治疗上的时间也愈来愈长。听队医说,在他退役之前,这伤是没办法根治了。即便如此,只要踏上赛场,蔡队还是会玩了命地厮杀。于是,他常会在飞身救球的过程中摔破皮肉,“血溅赛场”。“我多嫩啊,没办法!”爱开玩笑的蔡赟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自嘲。之所以会频繁摔跤,究其根由,除了拼搏外,腿部力量下降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腿支撑不住,当然会摔跟头。”
拼到当下,两位大将已经被伙伴“老蔡”、 “老傅”地叫着了。体能减退,乃大势所趋,蔡赟、傅海峰不得不感慨:想不服老真不行。回望2007年,他们正值当打之年,那时的奥运积分赛虽然和眼下一样紧凑激烈,但连续打完两三站,两人的战斗力还是将近“满格”的状态,并不感觉太累。如今,两站比赛下来,轻则腰酸腿疼,重则亟需针灸按摩。国家队理疗室的两张按摩床经常被哥俩“瓜分”。有时,从门口经过的小队员还会把头探进屋,开上几句玩笑:“哎呦,两大主力都在这儿啊,真是少见。”
由于蔡赟、傅海峰自身条件的特殊性,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男双教练组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逐渐摸索出一套针对风云组合的训练方法。刚开始,教练们还把蔡傅和年轻队员们同等对待,可一周9堂训练课着实让两位老将吃不消。在一次讨论中,二人提出了自己的困难和想法。于是,主教练张军(微博)便尝试着把一周9练改成一周7练,上下午课程合并为一堂,每天下午2点准时进馆训练,先补补力量,然后再练技术。后来,蔡赟、傅海峰又提出申请,因为年龄大了,希望早晨能多睡一会儿,张军二话没说,允许他们不用进行早点名。随着两人在北京安家落户,队里还批准他们每周六可以回去住一天,陪陪家人,放松心情。这些人性化的调整,很对蔡赟傅海峰的路子。
在张军看来,四年轮回,最难熬的往往是开头一年:“身边的队友夺冠的夺冠,退役的退役,会发生许多变化。人一有了变化就容易去比较:如果我退役了怎么样,没退役又会怎样。比来比去,心态就不稳了。”蔡赟和傅海峰也未能免俗,全都经历过这种心灵上的拷问与折磨。这也或多或少成为他们在2008年后被拆对的缘由。好在越接近伦敦奥运,两人的目标越统一,内心也愈发坚定。“原先觉得伦敦很遥远,结果一下子就剩下几个月了,顶一顶也就过去了。估计真到比赛开始时,我又该觉得再多给我一些时间准备就好了。这想法很正常,过来人都能体会。”第三次向奥运金牌发起冲击,蔡赟可谓经验老到。他和傅海峰都明白,自己再没有丁点时间可以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