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1,104贴子:3,021,182

关于静止本体论的思考——世界万物的本质是绝对静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花了一点时间,我思考出了静止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提,我可以回答


1楼2012-01-03 19:05回复
    世界唯一的表现是静止,静止是世界万物本质存在的属性。当我们对世界的非我性感到变幻的迷茫和恐惧时,“世界本来是静止的”最能让人安心。世界是静止的,体现在。1,世界万物的存在是不运动的。2,世界因为人的活动才活动。3.世界本身是人界定出来的概念。也就是,世界本身是被活动的对象。4,世界处于绝对静止的本源上,所有一切运动都是绝对静止的显化。
    1, 世界万物的存在是不运动的。试就人类堕落的神话加以考察,便可看出,最初的人亚当和夏娃,或典型的人,被安置在一个果园里面,院中有一颗生命之树。有一颗善与恶的知识之树。据说,上帝曾经告诫他们,静止摘食知识之树的果子,关于生命之树暂且不提,这里所表述的意思,显然是说人不应该寻求知识,而需长保持天真的境界。即在其他有较深沉意识的民族里,我们也发现有同样的观念,认为人类最初的境界是天正无邪和谐一致的。这种看法,就其认为{分裂状态}是所有人类无法避免的,不是最后安息之所而言,显然是对的。在儿童的生活里所见的和谐乃是自然的赐予,自然便是世界万物的存在,人类的思维,文明,社会活动都由自然的和谐作为载体,如由不是,显然是对自然母亲的亵渎,自然将会显化它的运动而惩罚人类。
    自然之所以为自然,正是它不运动的显现,是自在自为的。既由在儿童或者人类未开化而天真无邪的时期中,自然的运动不叫运动,而是世界万物本来的属性,万物的运动是它自有的属性,而经由人的活动才能认识它。就如水的运动,在我们认识到水之前,水是一直运动的,否则它不是水。当由我们认识到水,却是水运动属性的显现,而不是人思维产生的“运动”的附加。“运动”这样的知识,是对世界万物固有特殊属性的抽取。而并非世界万物本质的属性。正如,我们认识水的运动,水显然不是因为“运动”而运动,而是因为重力而运动。或者说水不是由“运动”组成的,而是由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去组成,我们叫它元素周期表。
    2,世界因为人的活动才活动。而正如上文所表述的一样,我们未认识到世界之前,即我们在世界里天真无邪未分裂出知识出来之前,世界和我们是一体的。如水同在自然和身体中。我们希望与世界和谐一体,既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我们认识世界所运用的思维形式,是世界的表象显化归类。自然世界的水在身体里的表现,我们的归类为血,在树木里我们归类为汁。我们与世界和谐相处,共为一体,是与表象接触的正确认识和活动的结果。正如水,我们认识正确认识水,才能喝它,认识水的规律,才能防涝,人才能在自己的活动下生存。人未活动未产生知识,则依靠世界赐予的本能存活。正如古神话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或者古人类钻木取火,正是人开化的表现,然而人开化了,对世界分裂出知识,就要正确使用这些知识生存。正如火既能使用,又能自焚。
    世界原本与人一体的,即世界原本与人是静止的。在未产生文明之前,文明对于人一无所有,所以在自然世界的固有状态下生活。而人类产生文明,自然世界相对于人成为一个对象,人则需要与对象互动,发展,求存,这便是人的活动。然而文明相对于自然世界来说,自然世界未曾改变什么,一切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结果又由人类承担。人类将自然世界物化为社会活动,因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自然便与社会文明共存。若是污染,排放,垃圾等等威胁到自然静止和谐的状态,自然便显化它的运动,与社会文明同灭亡,以达到自然固有的静止和谐。水依然是水,而不是工业废水。火依然是雷火,而不是核弹。
    3,世界本身是人界定出来的概念。也就是,世界本身是被活动的对象。在上文以自然世界与人的表象运动来说明自然世界相对于人的绝对静止的需求和目的,下面以人的观点来表述自然世界与社会文明所同具有的静止本质。据我们所知,社会文明是由对自然世界物化的知识力量产生结果。将物化是由人来承担的。人是物化的主体,又是物化的对象。从庄子的物化来说,即回归世界的固有本质,物我两忘即为上文所说的人将自己回归自然世界固有的静止和谐。这为庄子的境界。庄子与古代物化论所对人的要求是忘我。既由人对世界的非我性进行尽可能的消除。而人是对世界进行活动改造的,所以必然会对世界产生非我性,即对象性。而对世界产生知识概念,正是人在自然世界产生文明有力于社会活动的方式。在发达的社会文明下,人的活动的结果或人的造物变成某种自律的并反过来控制人的力量,一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变成附属于自然规律的人类之外的客观东西,便是马克思主义的自我的异化与物的异化。这些异化是人在社会文明中活动的结果,所以人对世界的运动是世界以静止姿态来作为对象,并由人自身的异化来完成的。
    4,世界处于绝对静止的本源上,所有一切运动都是绝对静止的显化。绝对静止是永恒的,不以时空,对象,经验而变化。自然世界的永恒性在于它对人类的固有静止状态,社会文明是自然世界永恒性状态的分离。正如道生一一生二,“道”是永恒的,静止的。而因为“生”而分离出一,“生”更是显化,是绝对静止的显化而“生”。人的活动只是限于“一”,而非“生”,更非“道”。运动只是“生”的一种表示,道是永恒的,不经验的,却也因为道的永恒,它必然不是运动的。运动产生差异,这非道的本质。所以道在人的经验中是静止的,人所经验的只是“道”显化的运动。“道”非人的异化,和人物化的活动,它的永恒性显化出自然界的“一”,人在自然界中活动产生“二”即对象。道不可说,但它显化的物质本质的本质可说,这本质即是静止永恒和谐的“一”。世界万物都是静止的存在,存在的静止包含在世界万物中,即为静止本体论。
    


    2楼2012-01-03 19:06
    回复
      2025-09-03 12:58: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本人说过静止本体论是试着对佛学中国哲学的宁静虚无理念来构造本体论的,这个自性就是对事物本体的阐述,“自性”在佛学有两种用法,一个是“自性空”,一个是“自性不空”。自性空是般若中观的观点,自性不空则是“说一切有部”的观点。般若中观暂且不说,它是大乘佛法。说一切有部则是小乘佛法,自性不空则是自性“有”,它有一个观点“诸法离他性,各自住己性,故说一切法,自性之所摄。”意思是说法体恒有,你可以百度一下,是很接近哲学的存在论的。说一切有部的“法”即名字概念实在,“体”即物质本质实在,只不过物质现象是“因缘而合”,“自性”作为物质现象的本质的名字是实有,只不过他们是从三世因果的观点来证明自性实有,并且未论及自性作为“离他性”的孤立本质是如何转变成物质现象的,只是从人的“心法”来说明自性对于人意识体验的探究作用。即说一切有部是不论及自性在物质中如何决定物质事物的而论及人的意识中物质的自性是如何的。这是佛学的大势本人不去讨论。
      第三,自性在物质中的表现,说一切有部分析物质是的实在是一种“极微”,这种极微分析到最后了,不可再分了,去掉了各种他性,剩下的只有自性。自性决定事物的特点,是事物的本质。而类似于表示事物的本质的概念,在哲学上,则是唯实论的“共相”。共相是事物的种属,它决定事物的特点是如何的。唯实论的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之外的客观理念跟说一切有部的“自性是有,事物是空”是差不多的。关于唯实论与唯名论的争端暂且不说,若是你能明白我上面所写的东西,就知道本人是折中主义者,即波埃修对波菲利问题的回答,从客观的视角看,共相在个别事物之中;从人类认识的角度看,共相在个别事物之后,是人们把它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即自性是在物质之中也在意识之中,只不过自性在物质之中是有形的“静止”,自性在意识之中是无形的“静止”。并且静止即在个别事物中,又与个别事物相分离。
      


      3楼2012-01-03 19:06
      回复
        静止为何是自性的问题,可以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的视角来作分析。上面分析过,自性是物质的本质,共相,本体,是说明我们所认识的“是者”为何为是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自性和本质,共相,本体概念是一样的,都是对现象背后某个理念的探究。只不过,自性是从佛学中分析取得,佛学对物质现象的变幻称之为生灭法,对人和物质的互动叫因缘法,剩下的都是讲虚空,寂灭的无为法。我只选取它对物质最粗浅的自性的分析来构造本体论。那么人与物质或称世界,对象,事情的互动则用对此在的分析来进行展开。
        第一, 人是此在,是毫无遮蔽的在世,这种在世是存在的流动和逝去。物是面向人需求的器具,是围绕此在的存在,世界是器具即在者被遭遇展开的东西,世界不存在而是世界化。此在不是本质的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历史性和有限性的遭遇,此在与物打交道,存在就沦丧就被遮蔽。人只是走向器具本身,形成在世的真理和知识体系。这样说起来其实有很多人不懂,简单的说,“存在”不是一个在物中寻求作为规定性的本质,而是一种状况,事情,事件。这种事件在海德格尔那里是永远在途中的思,人与物打交道就已经停留在物中,所以看不到被遮蔽的存在,所以对存在的“思”是非对象性的。
        第二, 那么在我这里就很容易理解。存在是绝对静止的状况。这种状况在物中是物质的静止,不是说运动的东西就不存在,而是人遭遇物的那一刹那和“静止”,运动的东西只是具有加速度的属性,其它的属性由物本身的自性而实在化被人认识。任何物都是人从其自性分裂出实在化的属性形成知识而成为面向对象的思。人的“存在”在于不遭遇事件和不干扰物的开始与过程中,即回归人本身的静止过程中。这些过程即都是回归绝对静止的自性。人本身的静止不是心理上的发呆和出神,而是对自己本身个性的反思,对自身自性的追随,简单点就是顺法自然。
        第三, 物本身的存在,就是物的自性,因为自性决定了物的存在特点,并且由人对物的干扰和反思,使人形成知识,形成可对物的自性的追究和物属性的自生。这自生还包括对人本身身体属性的“自生”,即了解身体规律健康生活。人在本身存在的流逝和对物的遭遇中,最终要获得物的属性和体现人自生的能力。即人回归本身的静止过程中,是要利用物来充实自己和表达自己,自生的终点则是绝对静止。他人,他者,此在对此在既是一个决定者也是表达者,此在对此在是互相回归存在的同路人,所以我们经常可在别人面前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人与人最终要与物一样回归绝对静止,即死亡。
        第四, 从本人的物的存在等于自性等于静止这些等号中,得出物在人之处与佛法的因缘而合与海德格尔的物为器具是相类似的。但是很明显,我们是不一样的结论。佛法说物是虚假的海德格尔则说物因为人的需求而存在,本人则说物有自性有“道”在其中。绝对静止就是道,若问为什么,说的道的文字其实就两三句,要说清楚很容易但说破不值一文钱。会懂的自然会懂,所以不对绝对静止何为道,上帝的问题进行阐述了。
        第五, 这些就是静止本体“论”的大致内容,若是有哲学基础的人可对自己理解出来问题发问,或者根据某些哲学家不一样的视角发问,或者对生活常识进行发问,或者对前文不明白矛盾的问题发问,本人会解答


        4楼2012-01-03 19:07
        回复
          现实的特定事物是由他的“自性”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自性,就有什么样的事物,没有这种自性,就没有这种事物。特定的事物因自己的特性而表现个别的在者和己生,这些个别在人思想之处产生差异和联系,即自性在人之处不是决定人的力量,而是受人思想来转变。这些转变是由人对世界的活动展开。人除了身体就不是被自性所决定的了。自性是种什么概念呢?
          第一, 自性是事物表现自己本身的特性。
          第二, 自性决定事物何以成为个别的存在者
          第三, 自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普遍的本质
          第四, 自性在人的意识中,在人展开对世界的活动中,自性是事物实在化的属性。
          第五, 自性在人的意识中,表现为人本身的个性,“个性”是自性的分裂。
          第六, 人分裂的“自性”相对于完全由自性决定的自然事物,人的个性具有自生能力。
          第七, 人的“自生”能追究自性本身的属性,所以能将事物的自性变幻成另一种自性。
          第八, “静止”是绝对的自性。静止本身不表现任何特性,静止的事物也不表现实在化的属性。
          第九, 人在“静止”中则回归人本身绝对的自性,即个性本身回归自性。
          第十, 静止不是无或不存在,而是一切事物包括人回归到自性中的那一种“属性”。
          第十一, 自性本身的属性就是绝对静止,即绝对静止是万物属性的同一,也是万物存在的本源。
          第一,万物有自性。现实的特定事物,是由他的自性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自性,就有什么样的事物,没有这种自性,就没有这种事物。自性表现了事物的属性,自性本身则表现了万物的“有”即“存在”。举例说,苹果是甜的,苹果是圆的,水是冷的,水是流动的。甜,圆,冷,流动就是苹果的水的属性,这些属性本身是在表示它们的“实在”。我们将这些这些属性联系起来就是对苹果和水“实在”的感知,这些感知作为自身和主语来表述,就是苹果和水在表示它的“存在”。即自性作为主语和存在是超越个别的一般,是实在事物的共相与本质。
          第二,自性无自生之能。自性在事物之中无差异,无差异则无自生能力。比如说,自性的差异决定了甜,圆,冷,流动的感知,若自性无差异则不会有甜,圆,冷,流动这样的属性,也不会决定事物而被人感知其实在。自性本身不成为可感事物但又决定了事物的实在,是因为“自性”是一种面向对象的言语和统觉。自性是用以表现客观性对象的统觉,又体现了客观性对象的实在。其一,自性在人之中是以统觉为目的,即以“我思维这些表象”为目的。其二,自性本身在人之中体现了对象的实在,即“我”在思考表象之时就是证明表象实在之时。人对表象的思考,是自性自身产生差异,自性则被人所分化而“生”。比如,人对苹果的思考和品尝,就能产生甜圆的属性,这些属性就是表示它们“实在”的自性和人统觉之后产生对苹果的“存在”。人就是这样具有的“自生”之能。
          第三,自性与“我”的意识。自性与“我”,是相互守护其存在的关系。我在自性之中寻找自我的存在,同时又是对自性的自生进行实在化。其一,“我因自性存在”,“我”在万物之中的“存在”,表现为“我分析我”,然后对自我进行统觉,得到“我似乎存在”,这便是人的从自性分裂的“个性”。其二,自性的自生需要人来推动。人在思考万物之时,即思考人和世界之时,对万物产生差别,联系,运动的理念,此为自性的差异分化。即人对“万物”进行实在化的归类认识。人把自己归为人类社会的实在物,是因为人身体的属性是相同的。人类的“共性”所具有的能力是对自性的实在化进行自生。人将“万物”的属性进行改变而互相依存,是要回归到万物属性的“绝对”。
          


          5楼2012-01-03 19:08
          回复
            楼主写的辛苦。
            我想说的是,关键是这些宇宙观,世界观如何求证,如何指导人生,指导实践,如何富有意义,如何指导人生的现实生活与最高解脱。西哲也好,马哲也好,东方哲学也好,基督也好,科学也好,佛学也好,老子道也好,如果只是理论,只是思想,我想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谁都难服谁,但是如何有价值,如何求证,如何实行与认识的问题始终是需要面对的。有人是搞西哲的,他必定是轻视东方哲学的,有人搞宗教的,他必定是轻视其他学说的世界观,宇宙观,比如基督教等,总之都想用自己学的一套来压倒其他的。如果要下一个定论,都不妥当,因为都是在为人生的探索中,也是在为人生的修证实践中,修“道”,证“道”是最关键的。关键还是如何指导现实。


            6楼2012-01-03 19:20
            回复
              个人认为,东方哲学与西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东方哲学提出了证实的方法,如佛学的戒定慧修证,老子道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归根复命,实现对宇宙与生命的证悟,而西方哲学始终是思想。这是东西方哲学关于宇宙观,世界观的问题的区别,而西方以外证科学入道,这是东方所缺少的,东方更注重的是内证的生命的实证,如佛,道,瑜伽。虽然思想是宝贵的,但是普通人的思想无数,如何更为合理的实现人生的现实意义与最高解脱,还是要回归到求证上来,也就是实践与证实的方法。


              8楼2012-01-03 19:34
              回复
                不管是西哲,是东方哲学,是唯物主义,是唯心主义,是有主宰论,是自性论,是道本论,是有终始论,是无终始论,是科学,是宗教,最后都要回到一个问题上来,也就是如何去求证,去证实的问题。也就是通过什么方法去证实,如何去证实,如何通过外在的探索实验或内在的修证去实践去了解去认识去觉悟去解脱去实现生命的解放自由与幸福的问题。


                9楼2012-01-03 19:51
                回复
                  2025-09-03 12:52: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物与人在绝对静止之处死亡了,但绝对静止保留了一切可能,所以它同样也有无限活力


                  11楼2012-01-04 21:48
                  回复
                    表示每一个夸克都死了


                    IP属地:山东12楼2012-01-04 21:54
                    回复
                      在超弦理论 基本粒子都死了。若是用十维空间和超弦理论来解释,将更加容易明白我的意思


                      13楼2012-01-04 22:02
                      回复
                        这种状态在空间中会产生干涉然后扩散吗?


                        IP属地:山东14楼2012-01-04 22:06
                        回复
                          空间是什么东西??自己去看十维空间理论 不要问这种瞎问的问题


                          15楼2012-01-04 22:11
                          回复
                            橡皮经


                            IP属地:山东16楼2012-01-04 22: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