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思考这一问题的人是瑞士天文学家夏西亚科斯(Jean-Phillippe Loys de Cheseaux)。1744年,在有关当年一颗有着6条彗尾的彗星的书中,在附录里他也讨论了这个问题。与迪格斯和哈雷不同,夏西亚科斯认识到远处看不见的恒星对于整个天空中的光是有贡献的。他说,夜空之所以是黑的,原因是宇宙空间并不是透明的。相反,它充满着物质,它们会“吸收”光线,产生一个黑暗的夜空。奥伯斯在1823年的论文中也提到了相同的观点。但是奇怪的是,奥伯斯有夏西亚科斯写的这本书,但是他却没有引用它,可是却提到了哈雷。
然而,夏西亚科斯和奥伯斯也都错了。空间中的消光物质无法使夜空变暗。不久,天文学家认识到,消光物质在遮挡光线的同时,也会被光线所加热,进而发光,它们将会和恒星一样的明亮。这就像大雨中的树。起先叶子还能保护地面不受雨淋,可是不久雨水便会从叶子上滴落下来,最终地面还是会湿透。
渡鸦的述说
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个给出奥伯斯佯缪正确解释的人不是来自欧洲装备齐全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而是一个美国诗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爱伦·坡(Edgar Allan Poe)以其带有恐怖和超自然色彩的小说、诗歌享誉世界。黑暗笼罩着爱伦·坡的一生。在他两岁时,他的母亲死了。在大学时,因为赌博和酗酒而生活拮据,之后他便生活在贫困之中。他妻子二十几岁时便离开了人世。他40岁时,在一阵狂饮之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黑暗也同样萦绕着爱伦·坡的作品。在《渡鸦》(Raven)中他写道:
Deep into that darkness peering, long
I stood there wondering, fearing,
Doubting, dreaming dreams no mortal
ever dared to dream before;
But the silence was unbroken, and
the darkness gave no token...
哈里森发现,爱伦·坡在其死前一年所写的《找到了》(Eureka)中正确揭示了奥伯斯佯缪。哈里森说:“当我第一次读爱伦·坡的作品时,我大吃一惊。一个诗人,不,一个最了不起的业余科学家在140年前就领悟到了问题的本质,而在我们的学校中仍旧在宣扬错误的观点。”
1848年,爱伦·坡出版了《找到了》。他写道,“当我写完〈找到了〉之后,我便丧失了对生的渴望。我已无法再写作了。”爱伦·坡本希望他的出版商能出版5万本,结果只有5百本。评价也是各不相同,有人说它新颖、骇俗;另一些人则对此不屑一顾。在近代,当哈里森欢呼,认为它是人类思想的杰作时,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Eddington)爵士则认为它是怪人的理论。
对爱伦·坡来说,上帝就是一个诗人,宇宙就是“最卓越的诗”。他这样解释奥伯斯佯缪:
星星无穷无尽,天空的背景就会呈现出明亮,就象是银河——它们不会呈现点状,在背景中也不会出现一颗星星。因此,只有一种可能,由于恒星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它们发出的光还没来得及到达地球。
简短的讲,爱伦·坡认为,之所以遥远恒星的光没有照亮星空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达地球;我们无法看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所以,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
但是,立刻爱伦·坡又开始怀疑自己的解释。“也许是这样的吧,有谁会冒险来质疑它呢?”他写道,“我相信它是正确的。”
在《找到了》中,爱伦·坡数次提到了德国天文学家约翰·马德勒(Johann Madler),由于他十几岁时出现的大彗星使他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马德勒绘制月面图,并且出版了一本书《大众天文学》,这本书再版了6次。在早期的版本中,马德勒和奥伯斯一样,认为是星际物质吸收星光而使夜空变得黑暗。但在1858年的另一本书(《找到了》出版后10年)以及畅销的1861年版的《大众天文学》中,他则给出了和爱伦·坡相似的解释:
光速是有限的;它传播需要时间,因此,我们看到的光是经过有限的时间才到这我们这儿的。这样夜空黑之谜就可以得到合理而充分的解释,星际消光的限制就可以被排除了。更确切的讲,远处的星光还没有到达我们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