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加息、降息和房产价格的关系
(按揭部分)贴现值=∑[年供*/ (1+纸币贴现率)]
注释:比如纸币贴现率是10%,100/(1+10%)=90.9元,100/[(1+10%)(1+10%)=82.6元,意思是今年的100元、去年的90.9元、前年的82.6元购买力是一样的,能买到的东西差不多。
举例:全款总价125万,两成首付,贷款100万,30年还贷,利率7.05%。
第一种情形,纸币贴现率为-2%
1,7折利率 (4.935%),年供63943元,按揭部分贴现值约为250万,房子总价为275万;
2,基准利率 (7.05%),年供80240元,按揭部分贴现值约为313万,房子总价为337万;
3,1.2倍利率(8.46%),年供约91930元,按揭部分贴现值约为360万元,房子总价为385元。
说明1:这种情形下,1.2倍基准利率的房价,如果跌13%就和基准利率的房价差不多,如果跌去30%就和7折利率的房价差不多。
说明2:纸币贴现率为-2%,说明纸币一年比一年值钱,比如今年的100元,可买到1头羊,明年的100元,可买到1.02头羊(羊的价格和cpi基本同步)。自从取消金本位后,日本是唯一一个纸币长期增值的国家,即纸币贴现率为负的。一碗阳春面,十年前卖1000日元,现在可能只卖950元。这种情况下,当然是现金为王。
说明3:纸币贴现率为负的情况下,不会有这么高的贷款利率,否则,经济就严重萧条(本文只是举列用)。事实上日本已经长期经济萧条,贷款利率很低。
第二种情形,纸币贴现率为6.4% (2011年8月的cpi)
1,7折利率(4.935%),按照公式计算,按揭部分贴现值约为88万元,房子总价为113万元;
2,基准利率(7.05%),按照公式计算,按揭部分贴现值约为111万元,房子总价为136万元;
3,1.2倍基准利率(8.46%),按照公式计算,按揭部分贴现值约为127万元,房子总价为152万元;
说明1:这种情形下,1.2倍基准利率的房价,如果跌11%和基准利率的房价差不多,如果跌26%就和7折利率的房价差不多。
说明2:纸币贴现率为6.4%,说明纸币在贬值。比如,100元今年能买1头羊,明年就只能买0.94头羊 (羊的价格和cpi保持一致)
第三种情形,纸币贴现率为10%
1,7折利率(4.935%),按照公式计算,按揭部分贴现值约为66万元,房子总价为81万元;
2,基准利率(7.05%),按照公式计算,按揭部分贴现值约为83万元,房子总价为107万元;
3,1.2倍基准利率(8.46%),按照公式计算,按揭部分贴现值约为95万元,房子总价为120万元;
说明1:这种情形下,1.2倍基准利率的房价,如果跌11%和基准利率的房价差不多,如果跌27%就和7折利率的房价差不多。
说明2:实际中纸币贴现率为多少,没有准确统计值。有的人认为和M2过去25年的增速21.6%一样,但是本人认为这25年来物资总量和总类都丰富了很多,而且M2也不会完全流入到流通领域,纸币贴现率不可能大于21.6%。也有的人估算出是15%左右,那么按照这个值,我们大致估算下,1万元/[(1+15%)^9]=2842元,即1万元和10年前的2848元购买力是否一样呢?1万元/[(1+15%)^4]=5717元,即1万元和5年前的5717元购买力是否一样?感觉这个值比较靠近,下面就继续算房产的贴现值。
第四种情形,纸币贴现率为15%
1,7折利率(4.935%),按照公式计算,按揭部分贴现值约为48万元,房子总价为73万元;
2,基准利率(7.05%),按照公式计算,按揭部分贴现值约为61万元,房子总价为86万元;
3,1.2倍基准利率(8.46%),按照公式计算,按揭部分贴现值约为69万元,房子总价为94万元;
说明1:这种情形下,1.2倍基准利率的房价,如果跌8%和基准利率的房价差不多,如果跌22%就和7折利率的房价差不多。
说明2:这种情况下,纸币贴现率高,纸币有泡沫,会驱使有钱人去找各种各样的渠道去投资以避免财富被洗劫,短期如此,可以促进投资刺激行业发展。但是长期执行这种货币政策,那么会造成投资浪费甚至泛滥的危险,各种投资品都有泡沫破裂的危险。同时,会衍生恶性通胀,群众难以忍受,执政集团政治压力很大。也就是说,不能长期这么做,纸币贴现率为15%是不可能长久。
综上所述,可以解释几个现象。
1,利率上升,对按揭买房的人来说,增加了房产的当前贴现值,买房负担加重。
2,在纸币贴现率高(纸币贬值率高)的年代,按揭买房是很合算的。这也是为什么前几年买房子的人后悔没贷款,后悔买少了的主要原因。
3,纸币贴现率太高,造成房价贴现值很低,因此房价上涨压力巨大。这也是为什么房价怎么压都很难压下来的直接原因。
4,纸币贴现率很高的情况下,房价贴现值很低,比如本例中全款125万的,折现值最低可以达到73万元。所以,尽管表面上当前的房价很高,但是实际算下来,并不贵,对答多数家庭,并没有到“三代人合力也买不起”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