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吧 关注:239,500贴子:1,986,401
  • 8回复贴,共1

呵呵。。。今天手痒也发些转抄来的东东,拳艺名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拳艺名言
1。自然质朴不易,独创新意更难,清丽雅隽尤为武学之追求境界,冗繁削尽留清瘦,才是
真正的拳技要求。
2。拳出无意,武人不武,方是个中真妙手。不仅得艺于肢体操练而更应注意智慧顿悟之灵
性。佛门之王祖尚潜修,六祖尚顿悟,而一实一虚,乃各有师法之异,学武操拳者,当
潜修与灵悟并重,方可言得。
3。技击是一种精巧的艺术,必须使智慧与技巧配合,顺应自然的法则,象花朵一样,从摆
脱了感情和欲望的思想中绽放出来。
4。拳技练习,须苦心琢磨,才能熟能生巧,熟极而流。应更加深刻地理解拳理,揣摩明
白,不能简单地认为练套路或单操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对号入坐,见招拆招,而应慧由
心发,拳出本能。
5。拳劲这东西,初平正,次开阔,再追求含蓄。平正故使根基坚实,心气稳沉,拳架圆
熟;开阔则力透拳锋,练就雄 浑无俦的气势;含蓄则破绽全无,余意不尽,是克敌制胜
的先基。这是一个渐进的层次,应有不同的侧重和不同时期的追求。
6。拳劲之发放,在贴身靠打,节节贯穿,如长江之浪,一波而三叠。简言之,即以手粘住
沾实发力,意念深透,劲力不绝。步法的封.逼.套.锁.和脚法的弹.扫.蹬相合,才是真
正的“手打三分足打七”之义。
7。劲道宜凝重浑厚,用招宜随其自然,师古而不泥古,空灵独具神韵,这是每一个练拳者
应具有的境界。平正中求神 奇,规距中求变化,存招式之意,弃招式之形,方臻于无懈
可击。
8。初入技击之门,眼中满是对手攻来的拳脚,没有余裕观察其破绽,捕捉稍纵即逝的战
机,随着经验的积累,去掉紧张和僵直,恢复了自然本能,眼里就应只有看到对手的破
绽和空档,而不去注意无论多么诡奇的手法.脚技,出手破的,击我所抓住的空隙而已。
至于对手的拳脚,应靠本能条件反射来消格,不为此耗费心神。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初学者不可强求,急躁从事,求成心切反误自然。
9。招法练时要开阔博大,方有气象万千之象;用之时则短马贴身,在实战中捶练;而劲力
的运用和完整的劲道,则在单操空试中求得。
10。下功夫练好拳架,桩功,使内劲和动作融合起来,气力合一,这样练下去,一定能不期
然而然。劲在整,浑元力,功夫在练,不在空谈,踏下心思去练.去悟.去琢磨,才能明
白愈是简单朴实的东西里面,只要用心挟微,竟也是妙意无边。因为一式之用会根据对
手.距离.地位.角度.气势的不同而不停地变化,得机得势。临敌急智是在平日研悟中得
来的,厚积始能薄发。
11。越是简洁朴实的动作,越是易于实战效用;运用时的拙与巧,全在乎明师的指点和个人
的钻研。如拳击,直勾摆 而已,简单已极,但重实效,连环运用,一入手就着意练人
的寻找对手破绽并施以攻击的能力;而武术,套路众多,会人目不暇接,其实有些只不
过教人记住这些动作罢了,并没有刻意训练人的攻防能力。在一入手上,二者的侧重就
不同,实战运用,也就高下立判了。其实武术虽然门类繁杂,套路众多,只不过前辈名
家于各人心得的几手基本动作。所以说。费尽心力去学众多的套路,尽是学人之皮毛,
得不到心灵的领悟,当然也就谈不上“得心应手”总而言之,一定要务实求简,由小悟
大,外形精干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2。高明的拳技,以道为归,但不是说一入手便打坐求静,而应是先养气通络,活动四肢,
求得心静气聚,而后气力交修,运使自如,才可言更深层的“静”练至心意甫动,而周
身无不应的形神合一地步,方可谓拳道归一。前辈言说,每夜亥初打坐,妙悟拳理,
子时起练,身手俱合。反复坐练结合,于拳技有颇大裨益,打坐收心返观,思虑拳法运



1楼2011-12-06 14:45回复
    使中不通之处,冥冥之中,会常有开悟,而养气益精之功,莫不由此始。
    13。高明的拳技,并不复杂神异,而是洁明了当,阴阳合一。一切形式,只是为了追求完美
    恰当的发力方法和角度,至于招法本身是无须复杂的。因为实战变化莫测,不可能以招
    套招,以式破式,如果执着于平日修练的所谓绝招,又不能深刻地体会拳理,只好如古
    人所说:“未忘法而用剑者,临战斗而死于剑。”这就是拘泥于固定招法的危害,所以
    高明的拳手,都是“教剑者有法,及其能剑,忘其法并忘其剑。”
    14。双方对峙,都想击中对手,这样着相妄动反而不妙,所以我不动,让彼靠近我,攻击
    我,就等于彼把机会让给我,把身体空档送给我,我则心无旁骛,淡然出手,出则必
    中。彼抓住我即是我掌握彼,斯为家内秘诀,无意最妙。
    15。“百艺通不如一艺精,千手空不如数招精”,阅历宜广博,而练艺务求少而精,手法简
    洁而灵巧,得心应手,方合实际,拳经曰:由生手变为熟手,由熟手练就一悟。如果仅
    满足了掌握套路数量的多少而未考虑完成动作质量的优劣和自身素质,根基的扎实与
    否,说明还没有明白练拳的意义。
    16。无论学武习文,都应深钻慧悟,空明灵彻,若是仅呆板地照搬古人,不知用心体察,知
    一反三,到头来仍不免学一知一,不知变通,难得其神髓。拳道技击,于分秒之间百千
    变相,平日操练,变则活,守则死。是以应深刻体会前人编创之意,知其然知其所以
    然,日久功深,才能拳出无心,拳打人不知。
    17。拳道的修炼过程,愚以为正是由繁而简,由简而归于无迹,符合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由有作有为而无为亦为,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其筑基功夫极简洁,练形练气就松柔
    而已,始慢拉架子,求得劲连.意连.势不断,身法和舒放开。然后求贯穿,应招法圆
    熟,求得劲力的顺达发放,节节摧之,久之,技击时会自然手来手挡,足来足应,犹如
    常山之蛇,矫绕不测。而后趋进大融和之势,蓄气入骨,敛精入髓,外形已不求慢求
    快,而在于意到神会,体合自然,由万变而至少变,由少变而单操走式,一式之中寓万
    式之机变,达到由博返约的境界,成为“遭到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亦玄”,拳出无
    意之中,放敌于哼哈之间,完成拳道的追求,“学到有形归无迹,方知玄妙在天工”。
    18。对镜自悟,匠心独运,方臻身心合一,至于圆熟,终得无剑,神武不杀。
    


    2楼2011-12-06 14:45
    回复
      2025-08-01 00:40: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不读不通顺的地方,请回复。


      3楼2011-12-06 14:47
      回复
        白度单机版


        IP属地:福建4楼2011-12-06 15:06
        回复
          14。双方对峙,都想击中对手,这样着相妄动反而不妙,所以我不动,让彼靠近我,攻击
           我,就等于彼把机会让给我,把身体空档送给我,我则心无旁骛,淡然出手,出则必
           中。彼抓住我即是我掌握彼,斯为家内秘诀,无意最妙。
          -----
          昨晚还在想我咋特别爱干这种事是不是懒得过头了...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1-12-06 15:53
          回复


            IP属地:湖北6楼2011-12-06 17:28
            回复
              帮你顶一下吧!


              IP属地:河南7楼2011-12-06 17:40
              回复


                8楼2011-12-06 18:25
                回复
                  2025-08-01 00:34: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没关系


                  IP属地:河南9楼2011-12-06 18: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