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印象中,少年班的都是“天才”,天生智力过人,其实不然,人的才智基本是后天环境造就的,太和一中每年出产多名少年班“英才”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太和一中这些年把目标瞄准科大少年班,专攻少年班的选拔考试,才使得有如此高产的“神童”。
没有“神童”,只有因材施教
有媒体报道,太和一中出了“神童”。对于这样的称号,太和一中的领导、教师和学生,都不以为然。“哪里有什么神童,最多是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太和一中校长刁卫华如是说。
在刁卫华决定推出“少年班”作为拳头产品之前,对外界对少年班的争议也早有耳闻。“就算有神童,如果没有受到适当的教育,最终也不过沦为‘方仲永’之流。”刁卫华认为,在将学生送进少年班之前,必须解决一些一般的高中忽略掉的问题,那就是对学生心理的关爱。
3年前,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在更多的时候,是个摆设,起不到什么作用。”刁卫华说,等到学生出了心理问题到咨询室咨询时,恐怕学生的心理疾病已严重化,不容易挽回,所以必须消灭在萌芽之初。去年,4名学生考进少年班后,学校很担心:他们能适应那里的生活吗?提前进入大学,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发育?班主任在今年暑期进行了回访,发现4名学生在科大生活、学习得很愉快,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应。
“学校把每一位老师都培养成了心理咨询师,每一位班主任、任课老师都是做思想工作的行家好手。”刁卫华说,为了让学生觉得学习是需要,不是负担,学校对全部老师进行培训,《给班主任的101条新建议》等心理书籍发到每位老师手中。
“请相信,真的没有神童。”刁卫华如是说。是因材施教让8名学生走进了科大少年班,实行差别式教学,注重人的作用,才是“制造人才”运动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