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归正传。什么叫原教旨主义粉丝呢?说白了,就是他喜欢你,希望你能像他想象的那样,比如你做的事情、你的言行道德、你的生活态度,总之吧,你的一切一切,不能超过他的理解能力之外,不然他就会站出来向你抗议,发表声明,阐明立场,扬言如何如何。比如马克·查普曼,干脆把列侬击毙。当然,更多的粉丝只能扮演被抛弃的失意者,像个怨妇——“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原教旨主义粉丝一般以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程度来要求他所崇拜的人,在商业和信息发达时代极容易形成这种现象。因为我是你的粉丝,给你带来商业价值和利益,所以我功不可没,跟衣食父母一样。所以,你跟我儿子阿毛一样,你处处都得按我想象的样子去做。一旦你背离了我,我认为你就是叛徒。原教旨主义粉丝一般会对偶像提出很多希望和要求。但是,几乎没有什么偶像会把粉丝这种傻瓜群体当回事儿,但表面上他们有很需要这些粉丝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比如搞个什么活动的时候,需要他们坐在下面挥舞着荧光棒,但仅此而已。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是相互的,但程度不一样。粉丝可能爱的很深,至于偶像,可能他心里在想,这帮**,还挺能煽乎。
互联网把本来很庸俗的偶粉关系更进一步庸俗化,甚至模式化。过去,偶粉之间的互动不那么容易和亲密,粉丝的非分要求也不那么多,也不容易满足。但自从有了互联网,就不一样了,偶粉之间随时可以互动,虚拟零距离。频繁互动容易有高潮,粉丝很容易被搞High,然后就忘乎所以,于是忘记自己是干嘛的了,要求偶像怎么怎么。最最最庸俗的就是“我决定取消关注你”。在过去,他对偶像失望想表达自己的态度都没地方说,只能像祥林嫂一样“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现在好了,就在你眼皮底下抗议——拉黑、取消关注,留言声明……你发现没有,越是无力的表达,人们越当回事。
原教旨主义粉丝的出现,基本上是精神世界缺失了点什么的结果,用普通话讲就是——有点缺心眼儿。世界上都不生产录像机了,还老把自己当录像带。你说你要有工夫学习点东西,丰富一下自己的心灵,何必非要赖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原教旨主义粉丝还不等同于狂热粉丝,狂热粉丝可能只是想把自己的热情释放出来,并不想去左右偶像,释放完了觉得也挺满足。原教旨主义粉丝既狂热又充满妄想症,虽然人数不占主流,但数目也在慢慢变大。
漫长的贫穷,以及极端的控制欲,构成中国人民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会造就很多精神病。当偶粉这种商业关系形成之后,我发现,在原教旨主义粉丝的首领杨丽娟的感召下,原教粉的信徒群体在日趋壮大,只是天资较差,没有成为第二个杨丽娟。不然,娟娟细流,一定能汇成江河湖海。
我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也在回忆自己崇拜过的偶像,有很多,但我从来都觉得他们只是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他们有让我着迷的地方,至于他们后来做的事情出的作品让我感到失望,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与我何干。顶多是我把他变成曾经喜欢的人而已,因为人家根本不欠我什么,是我上赶着喜欢的。
中国人总喜欢扮演怨妇,到处瞎逼叨叨自己对谁谁失望。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世界里也没别的可说的,现在让他说话的地方又太多了,然后他发现,有这么多地方让自己有机会当人啊。
我从来不喜欢“粉丝”这个词。看我的文字的人,我心里会称他们是“读者”——阅读的人。我认为这是描述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对我是一种尊重,对他们也是一种尊重。“粉丝”的定义没有任何特征,因为你不知道他在干嘛,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嘛。抹杀了一种精神活动,强化了精神病一面。而且,我一直认为,“粉丝”不过是**的一种食物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