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吧 关注:2,672贴子:8,834
  • 2回复贴,共1

宋徽宗过思乡桥

收藏回复

清光绪版《丰润县志·文苑》收录了前人张籍的一首著名的《宋徽宗过思乡桥》诗:“沙岩寺里树苍苍,塔势崚嶒大道旁;北狩至尊仍出塞,西流浭水自还乡。看花古驿愁春雨,驻马危桥泣晓霜,五国城中寒月白,魂归艮岳总荒凉。”
尽管遍查丰润典籍,还是没有找到诗作者张籍的有关情况,据民间流传,《宋微宗过思乡桥》这首诗是作者题在丰润城西沙岩寺墙壁上的,后被人抄录下来收在县志中,沙岩寺在上个世纪初才被拆除,因此有人说曾经在寺的墙壁上看到过这首诗。也就是因为这首诗,在丰润史学界引起了一些争论,一些人认为:宋徽宗当年被金兵掳押北行时就住在了城西的沙岩寺;还有人认为:这首诗只是作者对这一事件的追怀和凭吊,宋徽宗被押北上时没有住在沙岩寺,而应住在丰润城内或是附近。
时至今日,宋徽宗被掳北上时住在什么地方早已不重要了,沙岩寺离丰润城才6公里,可以想象: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押着2000多辆大车,装满各金银珠宝图书,带着全部宗室、后妃、达官显贵一万多人逶迤北上,那是一个王朝的搬迁,虎倒不落架,皇帝被俘,可不等同于一般的押解犯人,那也要前呼后拥的威风显赫,要是按行军布阵,这么多人也只能驻在城西临河而居了,沙岩寺附近必然要驻满了北上的护卫军队和随从人员。在当时,沙岩寺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场所,在我们现在能查到的典籍中,丰润曾经有三座最为古老的寺庙,一座是建在丰润城内的关帝阁,建于唐太和六年(公元832年),一座是建在丰润城内后卫的宏法寺,建于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另一座就是这座沙岩寺,按县志记载:“沙岩寺,唐时建,《燕山丛录》:原有塔十三级,洪武中有雾护塔三日遂失所在,今遗址尚存。”
根据这首诗的情形,宋徽宗在丰润居住的时间应当在几个月甚至是半年左右的时间,我认为,这首诗的作者张籍一定是随从宋徽宗被掳北上,而后来又活着逃回来的随从之一。
“沙岩寺里树苍苍,塔势崚嶒大道旁;”这说的是沙岩寺内苍松翠柏草木茂盛,春意盎然之景,寺内的佛塔高大突出,寺边的大道宽阔通直,向南经大令公庄、苏官屯、白官屯、可达鸦鸿桥,向北经大安乐庄、张兵马庄过还乡河可直达通往塞外的要道。据丰润民间传说,徽、钦父子两位皇帝一天傍晚到达这里,住在寺内的禅房内,其余大队人马在周围安营扎寨,当晚,徽宗在金兵看押下出恭,借机远眺,只听得周围谯声阵阵,东北、西北的村落中沉寂无声,随自慰叹道:“唯此东安乐西太平矣”。后来西北这个村庄便得名太平庄,东北那个庄便得名安乐庄。
“北狩至尊仍出塞,西流浭水自还乡。”这“北狩”二字明显的是文人的避讳,也是为臣子者讳,用这个词来掩饰皇帝被敌国俘虏的耻辱,“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对于精忠大帅岳武穆来说,这种耻辱对于汉人来说是千秋万代难以抹灭的。而对于寺边的这条浭水河来说,却因为这位被掳的皇帝的一句话而改了名。《丰润县志》记载:“还乡河,即浭水,一作庚,亦名环香河,又相传宋徽宗北狩至此有西来庚水自还乡之句,故名还乡河。”那么,按县志记载的“思乡桥,在城西关三里”,这座桥应当在现在的城西西店桥东侧300米左右处。当宋徽宗骑马立在水桥,回首家国河山,触景生情,倍感凄凉。《燕山丛录》:“宋徽宗过还乡河桥时驻马四顾,凄然曰:“凡水向东,唯此水西流,过此渐近大漠,吾安得似此水还乡乎?不食而去,土人谓其桥为思乡桥,又有思乡楼,今废,仅存基址。”现在丰润城内年长的人都记得,西关西侧的还乡河上确实有过一座桥,老百姓称之为“思乡桥”,亦称之为“断头桥”,民间百姓都用“去断头桥”取笑相谑。因为丰润城内的后卫曾经是驻兵的地方,每年秋决的死囚犯都在这地方执行,记的上世纪的1979年,笔者在城关中学(今丰润第二中学)上学时,学校正在征地扩建操场,外面的河边还遍是坟茔和沙滩。



1楼2011-11-27 09:16回复
    云州


    IP属地:山东4楼2014-01-14 17:00
    回复
      2025-08-12 07:04: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大诗人昏德君!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3-13 18: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