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境的浔、郁、黔流域内,江河纵横交错,冲积平原宽阔,丘陵起伏,土质优良,水源充沛,气候适宜,利于肉桂生长,桂树漫山遍野,所产的肉桂特别多。“桂平”这个县的地名得名,便与产肉桂多密切相关。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桂平县志》载,“县以桂名,桂其土产也”,并有县内无地不产桂的记载,向有著名的“浔桂、荆桂、瑶桂”等特产,又以其地处浔、郁两江平原,故名桂平县。历史上介绍有关桂平肉桂特产的文章不少,其中民国九年(1920年)版的《桂平县志》卷五十“物产之文”中,就收录有清乾隆年间浔州知府胡南藩写的《紫荆桂说》和清光绪年间浔城厢人、四川布政使赖鹤年写的《桂谱》两篇专文。文中详细介绍了桂平肉桂的品质、性能以及种植、加工、储存、销售等一系列情况。由于桂平肉桂多且闻名,所以历史上留下不少以“桂”字命名的地名。据1989年版的《桂平县地名志》记载,桂平境内以“桂”字命名的村庄就有32个之多,如桂山村、新桂村、桂新村、桂塘村、龙桂村、桂木冲、桂舍坡、桂枝山、桂圆顶、桂寮屯、桂畲角等等,不胜枚举。今桂平城区西山脚下还有个较大的村庄称桂山村。除此之外,村以下的其他小地名以“桂”字命名的就更多。从古人留下的这些地名,便可窥见桂平历史上的桂树确实多,直到现在种桂的人还很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尚种肉桂的就多达93个村庄,遍布桂平各地,肉桂仍是桂平的特产之一。正由于桂平多桂,肉桂成林,所以秦时在此置郡时,便以这一著名的地方土特产作为郡名,称之为“桂林郡”。桂平自秦建制起至今的地名,由最初的桂林郡和后来南朝梁析布山县置的桂平郡、隋改郡为县的桂平县以及1994年的废县设市,这个“桂”字一直未脱离过,后来还成为广西的简称“桂”。据1980年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桂”条中说,(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简称,因秦置桂林郡于此”而得名。而“桂林郡”的得名源于桂平,郡治也设在桂平,广西因设有“桂林”这个郡才简称为“桂”。可见,这个古老“桂”字的地方特点十分强烈,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产烙印深刻的重要字眼。不管历史、朝代和行政区域怎么变,这个地方特产却变不了,这个地方名也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