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吧 关注:205,096贴子:1,245,322
  • 0回复贴,共1

南宋审计院中国古代审计史上最伟大的创新

收藏回复

“审计”一词的出现具有创新意义。首次以“审计”命名的机构诞生在南宋时期,但我国审计活动的出现和历程却极为悠远。粗略地讲经历了夏商的官计审计、秦汉的上计审计、魏晋的比部审计、宋代的三司与审计司(院)审计和明清时期的科道审计等不同阶段,以及考、会稽、受计、比、钩(勾)、覆、勘、磨、照、审等审计名称的交融演变。厘清“审计”一词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深化对审计文化和审计概念及内涵的认识,有益于以史为鉴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最早在经济财政管理中提出具有审计意义的“审”字是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经济改革家,出生在颍河之滨,即现在的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管谷村。他在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使齐国实力巨增,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作为伟大的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审时度势,提出了理财为治国之本,应节约开支,量入为出,对国家财政收支活动进行全面考核和审查的主张,从而提炼出“明法审数”的审计思想。“明法审数”作为当时政府审计监督的重要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历朝统治者对此奉为臬圭并多有借鉴。该原则包含两方面意义:其一是审计人员必须知法懂法,遵守法纪,依法办事,维护法律的尊严;其二是审计人员必须清楚国家财政收支实际情况,熟悉财政出入之数,并据此进行财政收支的审查考核,防止不法行为或责任性差错的发生。
最早正式将审计监督活动冠之以“审计”一词的是南宋。据《宋会要》记载:“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十一日,诏诸司专司、诸军专司,专字下犯御名同音者,改作诸军诸司审计司。”其意是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五月,为避免与皇帝宋高宗赵构名讳(“构”“勾”同音),将诸军诸司专勾司改作诸军诸司审计司。后来又将诸军审计司、诸司审计司合称为“审计院”,以监督财政为专职,并有法律保证,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审计机构,这是我国最早将审计机构正式以“审计”一词命名的史料记载。
“审计”二字的科学界定,不仅仅是为了“避讳”,其深层次原因,更有其长期的思想文化积淀、审计实践的积累的经验所形成的审计创新理念,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实际需要,其创新意义充分体现了审计监督的内涵和本质属性。从审计的“审”字繁体“审”可以看出,它由宀采、田组成。上面“宀”表示房屋;中间“采”(biān)是辨字的古体,像兽爪之形;下面是个“田”字。原义是农户田里种的庄稼被践踏了,可以通过兽爪遗留下的足迹来辨认并确定是何种动物所为。进而引申为“详究、考察。”“计”,则从言从十。“言”有数( shǔ)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有“计算、核算”的意思。而详究考察和计算核算,都对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明察秋毫能力,熟稔会计、统计、计算等技术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同时,审计之“计”,与“上计”之“计”关联紧密,具有历史的传承性。“上计”,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审计制度设计之一。据《吕氏春秋通诠·知度》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称为上计。”西汉时还制定了专门处置上计事务,审计考核官吏业绩的的《上计律》。
南宋审计院的基本职掌,据《文献通考》记载,诸军审计司,“掌骑兵、徒兵给受之数”;诸司审计司,则主管“自宫禁朝廷下至斗食佐吏,凡赋禄者,以法式审其名数,而稽其辞受。唯郊赐给已,乃审据有疑予则诏以法。”意思是,依据法律法规审计朝廷的百官和贡赋,审计重点是隐藏钱粮物品的情况。“以法式审其名数”,更是弘扬了管仲“明法审数”的审计思想。
南宋时,除审计院外,还设户部磨勘司与此并列, 审计院和磨勘司都隶属于户部,审计院侧重于诸司诸军, 磨勘司侧重于地方诸州,目的是在实施审计事务中更相查核监督、相互牵制制约。当时上报户部的会计报告,如仓库赋税收支、钱物出纳、各种赏赐给受等,均应先经审计院、磨勘司审查,审核无误,签署有关审计人员姓名,经转运司检验后呈报户部。其他诸如仓库财物出纳年报,中央机关的债务理欠年报,有关勋偿赐予财物报告, 也是均由审计院和磨勘司依次交替审核。同时,南宋审计院还实行了对审计有功人员的激励制度,与其查处的违纪资金挂钩,这也是一个首创。实际上,南宋审计院制度在当时起到了审计的核心作用,它与隶属户部的磨勘司等专职审计机构一起,共同构成了南宋审计监督体系。但在诸多审计机构中,当数审计院的审计力度最大,为维持南宋庞大的财政运转,减缓吏治腐败趋势和财政开源节流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审计署审计史研究人员撰文认为,“宋代审计的执著探索与创新精神,特别是南宋审计院的突出表现,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南宋审计院创新启示录——兼议宋代审计的探索与实践》见2009年《审计研究简报》第6期,作者:审计科研所宫军)


1楼2011-11-26 11: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