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吧 关注:5,478贴子:131,211

回复:【转载】清朝满族的皇家宗法与其皇位继承制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谢谢
这个辛者库又得感谢雍正,不是他这么的宣传,估计老八的出身也没几个知道了。还有一点我想请教下,当时康熙的上谕是成文档发的呢,还是就在行宫里口头说说,记录在了起居注上,然后给雍正拿出来说。或者连起居注也没记载,就是雍正知道这么件,拿来说给大臣们听呢?


IP属地:江苏28楼2011-11-25 18:47
回复
    这个得问你们啊……有关老八的东西我知道不多。可以找@禩雨 来聊一聊。总之辛者库这个问题一直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说不清楚也很正常。各家有各家的说法。


    IP属地:北京29楼2011-11-25 18:51
    回复
      2025-11-25 06:34: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谢谢你哦,把她@来。我刚才在查起居注,没看到有这个。。。。。。


      IP属地:江苏30楼2011-11-25 18:59
      回复
        咱们前面讨论过辛者库的问题,我的看法是阿布鼎是辛者库人丁,因为 胤禩的舅族重入辛者库时,提到是 内务府佐领下世仆,也就是说良妃及其家人的辛者库身份是有渊源的了。
        《清列朝后妃传稿》上的总结是,阿布鼎的辛者库罪籍身份须核。
        辛者库应该是没有疑义的,是否罪籍,尚待考证。我比较困惑的是,罪籍的最原始出处是哪里?康熙的那句“辛者库*妇”并不能说明是罪籍。


        IP属地:上海31楼2011-11-25 23:05
        回复
          《清列朝后妃传稿·上》高时显
          良妃卫氏,满洲正黄旗包衣人内管领阿布鼎女。
          通考圣祖良妃卫氏内管领阿布鼎女,案八旗通志,满洲正黄旗包衣第三参领所属第七管领,系康熙二年分立初令通易管理传至硕病故,以包衣大阿布鼎管理。阿布鼎故,以他汉管理。有谓阿布鼎系辛者库罪籍者,须核。

          


          IP属地:上海33楼2011-11-26 02:56
          回复
            康熙二年分立初令通易管理传至硕(通务)病故,
            《清列朝后妃传稿·上》高时显
            良妃卫氏,满洲正黄旗包衣人内管领阿布鼎女。
            通考圣祖良妃卫氏内管领阿布鼎女,案八旗通志,满洲正黄旗包衣第三参领所属第七管领,系康熙二年分立初令通易管理传至硕通务病故,以包衣大阿布鼎管理。阿布鼎故,以他汉管理。有谓阿布鼎系辛者库罪籍者,须核。


            IP属地:上海34楼2011-11-26 03:01
            回复
              包衣大阿布鼎管理
              这个大阿布鼎是阿布鼎吗?


              IP属地:江苏35楼2011-11-26 12:27
              回复
                这就要看能否找到相关罪籍的记录了==


                IP属地:北京36楼2011-11-26 12:39
                回复
                  2025-11-25 06:28: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看到 百度上 的解释是
                  包衣大=内管领
                  不知是否可信。
                  这个 后妃传稿中的阿布鼎应该是所指同一个人。


                  IP属地:上海37楼2011-11-26 12:42
                  回复
                    高时显参考过的文献包括以下的这些




                    


                    IP属地:上海38楼2011-11-26 12:51
                    回复
                      包衣大是音译,其实包衣也是音译。满语是booi da


                      IP属地:北京39楼2011-11-26 13:03
                      回复
                        在清史稿中提到的也就是包衣,谢恩折说的是辛者库,可这罪籍都没提。唉,老八身上的疑点真有太多了。
                        恨不得把康熙、雍正、胤禩全拉过来,拷问个清楚了。


                        IP属地:江苏40楼2011-11-26 14:57
                        回复
                          清史稿 中的错误还是不少的
                          比如八福晋的名讳


                          IP属地:上海41楼2011-11-26 15:03
                          回复
                            《清史稿》于1914年开始编纂,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历时十四年。
                            由于《清史稿》是众人编纂而成,编写时彼此缺少照应,更因时局动荡,仓促成书,未经主编总阅审定便“随修随刻,不复有整理之暇”,过于粗陋。因此,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史实之中也有不少错误。其实,这与赵尔巽的主导思想有关。因为他把此书看做是“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只是想以此作为“大辂椎轮之先导”,对于书中所有疏略纰缪处,“敬乞海内诸君子切实纠正,以匡不逮,用为后来修正之根据。”显然,按其本意。《清史稿》只是类似现代的一部征求意见稿。这样,易培基所指责的“体例不合,人名先后不一致,一人两传,目录与书不合,纪表传志互不相合,有日无月,人名错误,泥古不化,简陋,忽略”等谬误也就成了先天性的问题。至于遗漏、颠倒、文理不通等现象更属意料中事。
                            可以参考下这个对清史稿的说明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898351.html?an=0&si=3


                            IP属地:江苏42楼2011-11-26 17:26
                            回复
                              2025-11-25 06:22: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北京43楼2014-01-20 00: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