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精神状态 [转帖]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拾掇了从汉末到东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和言谈的轶事小说集。全书分为三十六篇,每一篇都围绕着篇目主题列出若干个故事。全书涉及的各类人物有一千五百余人,而这些人大多属于文人。从这部《世说新语》对这些文人言行活动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文人的生活原形,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从而了解当时的时风,即所谓的“魏晋风度”。 一、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 魏晋时代是人的自觉时代,从《世说新语》中我们看到的是与以往任何时期都完全不同的魏晋人,尤其是魏晋文人的人生。他们的思想言行,体现的是人的自我觉醒。他们完全突破了两汉以来儒学传统的束缚,进入了一个思想自由、人性觉醒、个性张扬和价值多元的时代。魏晋时期,旧有的伦理道德规范、政治秩序、社会思想、繁琐经学等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都在社会实践中遭到全面的破坏与颠覆,同时也遭到深刻的质疑,再也不能起到规范社会人心、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了。正如李泽厚所说的:“正是对外在的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⑴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开始发生转变,他们的目光从外视转向内审,更关注人的是生存状态、人格本体和人生、生命的意义。他们切身体会到“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总充满着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⑵于是他们或服食饮酒、守心养神以求延长生命并提高生命质量;或尊重生命的存在与自由;或哀伤着生命的流逝;或感叹着生命的无常;或尽情地挥洒人生,恣性任情。而最终又大都选择了以达观潇洒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的哀伤与不幸。因此,嵇康在临刑前才有了弹奏《广陵散》的达观与从容。在人性觉醒了之后,他们的人生变得哲学化、艺术化和个性化。达观、潇洒、风流和个性张扬是魏晋文人的人格主题。然而,他们的达观、潇洒、风流以及他们的个性张扬,却又无法弥补他们内心深处的孤愤、悲凉与无奈,以及他们对生命、人生、社会、宇宙的忧患。他们潇洒达观的背后有一种悲凉在。这两种不同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状态是共存的,共同构成了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核。而后者又与汉末之后形成的“建安风骨”的时代精神一脉相承;同时又与他们所身处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二、哲学光辉笼罩之下的人生 魏晋文人的思想充满着哲学的光辉,他们的思想、精神是以形而上的哲学为基础的,在当时主要表现为玄学。他们自觉探寻着人与政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人与宇宙的关系,自觉追求着美的、哲思的、自由的和自我的人格本体,寻求着个体生命和自我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中实践着这种意义和价值,使自己的生命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也使自己的个性和感情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这种哲学,还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服药、饮酒、作文、行动、言谈、出处、甚至包括婚姻和性爱。这在《世说新语》的《言语》、《文学》、《雅量》、《识鉴》、《品藻》、《栖逸》、《任诞》、《简傲》等篇所列的故事中都能看到。 第一,魏晋时期的主流哲学是玄学。当时在士族文人阶层中非常流行清谈。这是魏晋士族文人的一项很重要的生活内容。在《世说新语》中的《言语》、《文学》、《识鉴》、《赏誉》、《品藻》等篇中都记载了大量有关清谈的内容。其中有直接涉及到玄学的哲学命题如“有无之争”、“言意之辩”和“名教与自然之争”等命题的,例如: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文学》8) 这是对孔子和老子对于“有”、“无”认识的谈论以及对“有”和“无”本身的哲学思辩和探讨。再如: 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文学》21) 这里涉及到“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等的命题。再如: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德行》23) 这里涉及到的是关于“名教”与“自然”之争的问题。另外还有涉及魏晋人对《易》学和老庄之学、佛理以及老庄与圣教(按:即儒家)的异同等问题的讨论,这些内容在《文学》篇中有大量的记载。那些请谈家们或主客相对而谈(如《文学》31);或自为主客(如《文学》6);或临时拈题,四座皆通(如《文学》55);或两人辩论,一人评判(或调和)(如《文学》53);或独自讲论(如《文学》28),对清谈乐此不疲。⑶清谈成为魏晋文人的高雅时尚和高级智力游戏,以善于谈玄为名士的标准,一时名家辈出,请谈之风蔚为壮观。《世说新语》中所涉及的清谈家就有何宴、王弼、傅嘏、荀粲、裴徽、夏侯玄、郭象、向秀、王衍、乐广、卫阶、王导、谢安、虞亮、殷浩、桓温、许询、支道林、康僧渊等。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哲学家、请谈家。他们在清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谈者的美感追求,对谈者的道具(主要是麈尾、如意等)、仪容、风度、才华、论辩叙致、修辞用语、言词声调等都有很严格的讲究,以此来突出谈者的精神气质和玄学修养。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拾掇了从汉末到东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和言谈的轶事小说集。全书分为三十六篇,每一篇都围绕着篇目主题列出若干个故事。全书涉及的各类人物有一千五百余人,而这些人大多属于文人。从这部《世说新语》对这些文人言行活动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文人的生活原形,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从而了解当时的时风,即所谓的“魏晋风度”。 一、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 魏晋时代是人的自觉时代,从《世说新语》中我们看到的是与以往任何时期都完全不同的魏晋人,尤其是魏晋文人的人生。他们的思想言行,体现的是人的自我觉醒。他们完全突破了两汉以来儒学传统的束缚,进入了一个思想自由、人性觉醒、个性张扬和价值多元的时代。魏晋时期,旧有的伦理道德规范、政治秩序、社会思想、繁琐经学等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都在社会实践中遭到全面的破坏与颠覆,同时也遭到深刻的质疑,再也不能起到规范社会人心、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了。正如李泽厚所说的:“正是对外在的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⑴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开始发生转变,他们的目光从外视转向内审,更关注人的是生存状态、人格本体和人生、生命的意义。他们切身体会到“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总充满着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⑵于是他们或服食饮酒、守心养神以求延长生命并提高生命质量;或尊重生命的存在与自由;或哀伤着生命的流逝;或感叹着生命的无常;或尽情地挥洒人生,恣性任情。而最终又大都选择了以达观潇洒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的哀伤与不幸。因此,嵇康在临刑前才有了弹奏《广陵散》的达观与从容。在人性觉醒了之后,他们的人生变得哲学化、艺术化和个性化。达观、潇洒、风流和个性张扬是魏晋文人的人格主题。然而,他们的达观、潇洒、风流以及他们的个性张扬,却又无法弥补他们内心深处的孤愤、悲凉与无奈,以及他们对生命、人生、社会、宇宙的忧患。他们潇洒达观的背后有一种悲凉在。这两种不同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状态是共存的,共同构成了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核。而后者又与汉末之后形成的“建安风骨”的时代精神一脉相承;同时又与他们所身处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二、哲学光辉笼罩之下的人生 魏晋文人的思想充满着哲学的光辉,他们的思想、精神是以形而上的哲学为基础的,在当时主要表现为玄学。他们自觉探寻着人与政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人与宇宙的关系,自觉追求着美的、哲思的、自由的和自我的人格本体,寻求着个体生命和自我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中实践着这种意义和价值,使自己的生命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也使自己的个性和感情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这种哲学,还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服药、饮酒、作文、行动、言谈、出处、甚至包括婚姻和性爱。这在《世说新语》的《言语》、《文学》、《雅量》、《识鉴》、《品藻》、《栖逸》、《任诞》、《简傲》等篇所列的故事中都能看到。 第一,魏晋时期的主流哲学是玄学。当时在士族文人阶层中非常流行清谈。这是魏晋士族文人的一项很重要的生活内容。在《世说新语》中的《言语》、《文学》、《识鉴》、《赏誉》、《品藻》等篇中都记载了大量有关清谈的内容。其中有直接涉及到玄学的哲学命题如“有无之争”、“言意之辩”和“名教与自然之争”等命题的,例如: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文学》8) 这是对孔子和老子对于“有”、“无”认识的谈论以及对“有”和“无”本身的哲学思辩和探讨。再如: 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文学》21) 这里涉及到“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等的命题。再如: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德行》23) 这里涉及到的是关于“名教”与“自然”之争的问题。另外还有涉及魏晋人对《易》学和老庄之学、佛理以及老庄与圣教(按:即儒家)的异同等问题的讨论,这些内容在《文学》篇中有大量的记载。那些请谈家们或主客相对而谈(如《文学》31);或自为主客(如《文学》6);或临时拈题,四座皆通(如《文学》55);或两人辩论,一人评判(或调和)(如《文学》53);或独自讲论(如《文学》28),对清谈乐此不疲。⑶清谈成为魏晋文人的高雅时尚和高级智力游戏,以善于谈玄为名士的标准,一时名家辈出,请谈之风蔚为壮观。《世说新语》中所涉及的清谈家就有何宴、王弼、傅嘏、荀粲、裴徽、夏侯玄、郭象、向秀、王衍、乐广、卫阶、王导、谢安、虞亮、殷浩、桓温、许询、支道林、康僧渊等。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哲学家、请谈家。他们在清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谈者的美感追求,对谈者的道具(主要是麈尾、如意等)、仪容、风度、才华、论辩叙致、修辞用语、言词声调等都有很严格的讲究,以此来突出谈者的精神气质和玄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