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奇听到白玉堂这么说心里其实挺高兴的,他这时候已经快四十岁了,想没想过收徒弟?肯定想过,而且应该早就有了这个打算,只是一直没遇着合适的人选。一个应该是因为他本身的要求高,他是剑法、轻功、机关、暗器门门精通,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现在拿了四个学位的博士一样,他要带研究生那肯定要挑个好苗子。再一个应该和他的性格也有些关系,夏玉奇这个人很傲气,什么事他都想争个最好,要不然他怎么能会那么多功夫,还样样都拔尖。所以挑徒弟他也不能比别人差了,不仅要好,还得是优秀中的优秀。像我以前说过他跟展昭的师父晏子非是最好的朋友,晏子非现在得了这么好一个徒弟,那夏玉奇心里肯定就要想我绝不能找个比展昭差的人当传人。
于是就在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之下徒弟就一直没找到,直到他遇见了白玉堂。我想夏玉奇看见白玉堂的第一眼心里就该是一动:这个孩子与众不同。
他是在什么情形下看见白玉堂的?周围是一片刀光剑影,鲜血飞溅,有受伤的人在哀嚎,还有已经死去的人面目狰狞的横躺在地上。一个七岁的孩子见着这种场面,吓哭了吓傻了吓呆了都不奇怪,甚至可能以后见着剑光见着血就害怕。但白玉堂不是,前边说了他在那种情况下眼睛里有的是恨,而且现在他不仅没有去逃避刀剑,反而想要拜师学武,惩恶扬善。这一点让夏玉奇很是欣赏,这个富家少爷倒是有几分江湖人应有的胆色。不过你看这拜师的话说的,将来要比师父还厉害,小小的一个毛孩子口气倒是不小,但这个傲劲儿正对了我夏玉奇的脾气。而且看样子他还有些武功底子,眉清目秀的带着一股灵气儿,该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是个可造之材。
大家该说了,这不正好么,白玉堂想拜夏玉奇为师,夏玉奇也觉得白玉堂不错,那就收了他当徒弟,两全其美啦。但事实上夏玉奇并没有马上决定收白玉堂为徒,他还有他的考量。
白玉堂有智慧有胆量,但他毕竟是富家子弟,锦衣玉食高床暖枕,没经过什么风雨,而练武第一个要什么?要能吃苦。
有人说白玉堂不是学过点功夫嘛,是吃过苦的人,不会怕的。
不客气的说一句,就白锦堂教他的那几招几式恐怕在夏玉奇的眼里连花拳绣腿都比不上。跟着他学武艺,那是要比以前苦上十倍百倍的,你白玉堂能不能受得了?一时的勇武谁都会,惩恶扬善是不是只是你一时激愤喊出来的空话,你究竟有没有跟着我不学成不下山的决心?
夏玉奇也没瞒着白玉堂,把这些话全都跟他说了,然后说你也不用着急答复我,你的家人都受了伤,得在龙游休养一阵子。我在龙游也还有事要办,少则五天多则七天,我回来找你,到时候你再告诉我你的决定。这段时间你就好好想一想,还要和你家人做些商量,要不然你真决定要拜我为师,结果你家人却不同意,我也不能硬把你抢走啊。
说完之后,夏玉奇就走了。他要去干什么大家应该也都猜到了,就是去找那帮盗匪,在他面前行凶作恶的人,他岂能饶过?
而白玉堂在经过了几天的思考之后确定了自己的心意,要拜夏玉奇为师,也跟父亲说了自己的想法。白父一听当然舍不得了,那是他自小就捧在手里疼的儿子啊,怎么能让他去吃那个苦?但是白玉堂表示他心意已决,不会更改了。白父一看白玉堂态度这么坚定,又想想夏玉奇也真是个江湖奇人,能跟在他身边未尝不是个好机缘,于是也就松口了。之后他就将家传玉佩——羊脂白玉鼠传给了白玉堂,让他在离家之后有个物件得个念想,也希望这玉佩能保着他平安康泰。
七天后,夏玉奇如约而至来听白玉堂的决定。白玉堂一句话也没说,整装肃容走上前去,跪倒叩头,奉拜师茶。这是正式的拜师礼,夏玉奇一看就明白了,当即开怀大笑,把茶接了过来。按礼节说这个时候做师父的该给弟子几句训诫,说说以后要遵守的规矩什么的,但夏玉奇没有说这些。据《武林史·夏玉奇传》所载,他当时只说了这么一句话:
“疾恶如仇,胆色不凡;聪灵黠慧,傲气逼人。乐哉,乐哉!如此良徒,不输于人矣!”
我们看夏玉奇在把白玉堂夸了一番之后又加了一句“不输于人矣”,一下子就把他的傲气,他那种好胜心表现出来了。所以上次讲展昭的时候我说白玉堂想和展昭一较高下的心该是学艺的时候就有了,不是随便说说的。师父就喜欢拿徒弟跟别人家的比,比过了还好,比不过不得数落两句。而白玉堂的性子说和夏玉奇的有七分像都不为过,他又年轻毛躁一些,心里怎么能服气?
不过白玉堂服不服气也都得先忍着,艺还未成,尚未出师,想去哪儿跟人比武啊?夏玉奇也不能放他啊。跟人比武较量?先把我的本事都学到手再说吧。
于是这一学就是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