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92,675贴子:14,657,375

谈谈华夏的民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民歌是人民日常生活中感情的流露。从最早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今天的“妹子要过河啊”,中国之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在华夏主题的电视剧中有没有反映呢?
    曾看过一部电视剧《纸圣蔡伦》,里面就有宫女、侍从在河畔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情景,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回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拍摄的影视剧,给人的印象是好象回到了古代,无论是人物的穿着、表情、举止、言语,都像古代人。但是,以后的电视剧中演唱古代民歌的少了。《三国演义》中还能演唱古诗,如《短歌行》、《七步诗》,而其他的电视剧呢?表现帝王将相的影视剧喜欢大场面,却忽视了细腻的民间艺术。然而,汉文化的魅力不仅表现于贵族艺术,也表现于民间艺术,先秦时代的《诗经》便是两种艺术的和谐体现。一部《诗经》,许多诗歌都是民歌,展现了先秦华夏人完美的社会图景。当然,存在于先秦文献中的民歌不少,若能谱以古典风格的曲调,一定具有无穷的魅力。
    民歌中有反映某些黑暗的内容,但更多的是歌颂美与爱,因为美与爱是人类永远的情怀。希望大家能多谈谈华夏的民歌,让灵魂在美好的音乐中升华。 


1楼2006-08-30 14:40回复
    《诗经·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2楼2006-08-30 14:47
    回复
      2025-09-03 11:49: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诗中的君子追求不到心爱的姑娘,倒是想得开


      3楼2006-08-30 14:50
      回复
        一切都是那样偶然,在一个清晨,我看见了她在汉水边徜徉的身影,飘扬的长发,轻盈的裙裾,在薄薄的雾气中,若隐若现,我的眼中,恍惚出现了汉水女神,不错,她就是女神,我心中的女神。 

        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爱上了她。 

        当然,她不可能知道我的想法,她是国君的女儿,我只不过是一个卑微的奴隶。 

        这样疯狂的想法我没有和任何人提起,我为我的非分之想感到羞愧,但每天伐木的时候,我的眼前总是幻出汉水女神的影子,我知道我不可能忘记她。 

        是的,我不可能,然而,我的爱,她也永远不可能知道。汉水浩浩的流过,一片粼粼的波光,接天无垠,薄薄的轻雾在水面上掠过,留下浅白的印痕,轻盈飘逸,那是她的身影。可是,我却只能远远的,远远的望着,那一片浩渺无际的水面,那不可能渡过的汉水,那更远处的长江……我听到自己的歌声了: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一天又一天,我唱着这首歌,对着浩渺无垠的水面,唱给我的女神。 

        直到有一天,长官对我说,今天不用去伐木了,去砍些柴禾,扎几个庭燎。 

        我去扎着庭燎,这不是普通出行用的火把,是要插在庭院中用于婚礼仪式的,其实,我本来应该明白了。不过长官又说了一句,女公子今日出嫁,这庭燎一定要扎得好些。 

        是的,她今天出嫁,我低着头,手上的活一点也没有停止。 

        扎完了庭燎,长官又命令我去马厩里把马喂饱,小子,好好干,他很是郑重地吩咐,这可是女公子出嫁的大事啊。 

        我依然无语,夜幕渐渐降临,庭燎已经点燃了。迷离的火光中,我凝视着吃草的马匹,它们就要拉着华丽的马车,带着我的女神到遥远的不知何处的地方了。我不该伤心,她本来就是汉水的女神,我只能远远的,远远的望着,就像我不可能渡过的汉水和长江。 

        我又听到了自己的歌声: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盛大的迎亲队伍,已经浩浩荡荡的到来,庭燎和火把,照得所有的地方都像白昼一样明亮,给人们的脸上都抹上了喜庆的色彩。我站在人群中,远远的望着那华丽的车子慢慢的离开,祝福的歌响声起来了,没有人会听到我在唱什么。 

        第二天,我又回到了汉水边伐木,一天又一天,唱着我的歌,对着浩渺无垠的水面,唱给我的女神。 

        --------------------

        呵呵, 转贴


        4楼2006-08-30 14:50
        回复
          最早的追星族《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郑庄公之弟太叔段英俊勇武,人人皆羡慕他,因此每每他出猎,大家都争着一睹其貌,所谓万人空巷。


          5楼2006-08-30 14:55
          回复
            郑风之《萚兮》——多么开心的年轻人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6楼2006-08-30 15:00
            回复
              我最喜欢的: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顾,胡为乎中露?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7楼2006-08-30 16:42
              回复
                呵呵~~O兄心目中的民歌还是渗透着高雅情怀啊:)和我心目中的民歌还是不大相同.


                8楼2006-08-30 16:48
                回复
                  2025-09-03 11:43: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后来这首诗还被引用,成就了一段小故事:

                  郑玄家诗书盈门,就连丫头使女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口颊生香。

                  一日,婢女甲见婢女乙跪在庭院中,乃问:胡为乎泥中?
                  婢乙沮丧地答道:“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9楼2006-08-30 16:48
                  回复
                    生民百态,诗三百本来就是多种多样嘛


                    10楼2006-08-30 16:49
                    回复
                      使用古书里的成语来形容所要表现的事物,不但可以减省笔墨,而且可以增益文采,所以人们喜欢采用。时常在文章中看到作者自称为“下里巴人”以示自谦,这其实是一种误用。“下里巴人”中虽有一个“人”字,但并非是指人,而是指歌曲。《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中记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 、《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李周翰注曰:“《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由此可知,“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 

                        从各种文献中不难发现,下里巴人一类的巴人歌谣,很早就已影响到了中原地区。巴人的歌舞多是群体的,唱歌时大家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 

                        巴渝民歌因曲调流畅、曲风明快活泼和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情,从而被人们广为喜爱。大家所熟悉的《竹枝词》就是在《下里》《巴人》这样的歌曲上衍变而来的。“竹枝词”,又名“竹枝”、“竹枝子”、“竹枝曲”、“竹枝歌”。在唐《乐府》中以地名命名而将“竹枝”称为“巴渝歌”。杜甫在夔州有诗说:“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 

                        从唐人拟作的《竹枝词》中,可以看出民间在《竹枝歌》的基调是愁苦悲凉的,后来经过文人的采录与润色后流传下来。我们熟悉的刘禹锡的《竹枝词》就属于这一类。与民间的《竹枝词》一样,《薅草锣鼓》是巴渝、巴楚一带薅草时节以锣鼓伴奏的传统民歌演唱形式。《薅草锣鼓》的起源很早,起源于农事,人们祭拜农神田畯,驱邪避害,与巴楚先民信巫尚鬼的民俗有密切关系。 

                        “下里巴人”、“竹枝词”、“薅草锣鼓”是巴渝古代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样式,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竹枝词”和“薅草锣鼓”是不同时代的“下里巴人”,是对“下里巴人”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是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的传承、一方面又是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易。 

                        像所有活跃在民间的大众艺术一样,无论是“下里巴人”还是“竹枝词”他们最大的长处便是“通俗性”。它们虽然语言通俗但反映的内涵却十分深刻。所以人说“山歌无本句句真。”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虽然一个高雅清丽、一个活泼灵动但都是表达真实感情的思之声,因而得以丰富和发扬至今。


                      11楼2006-08-30 16:52
                      回复
                        8 回复:谈谈华夏的民歌 
                         呵呵~~O兄心目中的民歌还是渗透着高雅情怀啊:)和我心目中的民歌还是不大相同. 
                         
                         
                         作者: 当汉朝撞上罗马 2006-8-30 16:48   回复此发言 
                         
                        --------------------------------------------------------------------------------
                         
                        我了解的民歌主要是诗经和乐府上的,兄台可以谈谈兄台喜欢的民歌。


                        12楼2006-08-30 17:43
                        回复
                          9 回复:谈谈华夏的民歌 
                           后来这首诗还被引用,成就了一段小故事: 

                          郑玄家诗书盈门,就连丫头使女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口颊生香。 

                          一日,婢女甲见婢女乙跪在庭院中,乃问:胡为乎泥中? 
                          婢乙沮丧地答道:“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作者: 居延雪 2006-8-30 16:48   回复此发言 
                           
                          --------------------------------------------------------------------------------
                           
                          刘歆好《左传》,遂令其妻子、仆婢皆诵传文。


                          13楼2006-08-30 17:44
                          回复
                            • 60.181.80.*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扬头看桐树,桐花感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结千年。
                            渊冰厚三尺,素雪复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三国插曲子夜四时


                            14楼2006-08-30 17:49
                            回复
                              2025-09-03 11:37: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61.153.44.*
                              好贴,词好美
                              可惜没有


                              16楼2006-08-30 18: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