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9,983贴子:10,085,792

回复:红楼补天------通篇解读红楼梦真事隐情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27楼2011-12-19 13:07
回复


    129楼2011-12-20 09:24
    回复
      2025-11-12 18:32: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31楼2011-12-20 19:48
      回复

        第二个人物:凤姐。听得一串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便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络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书中写这第一个凤姐,便给人留下深刻印像。这凤姐是谁呢?综合分析,全书凤姐主要有两个生活原型,一个是“说了算”的雍正,另一个也是“说了算”的乾隆皇后富察氏。因黛玉进府本就是“一声也而两歌”,表述弘皙多次进府,且又与弘皙另一替身贾雨村师徒“同行”,便有黛玉幻身指曹寅嫡孙女的一面。因此,我们可根据黛玉真身的不同,来确认出两个凤姐来。若黛玉指弘皙,则凤姐为雍正;若黛玉指曹寅嫡孙女,则凤姐为富察氏。
        正因弘皙有两个替身一同进府,有许多笔墨都在用黛玉替代弘皙,故而作者抓机会安排了曹寅嫡孙女与富察氏这对儿“姑舅姊妹”见面一场戏。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我们先要将曹寅嫡孙女的外祖母――贾母进行定位。因曹寅嫡孙女生母为马氏,也就是富察氏马齐、马武家的姑娘,这外祖母当然就是马家的老太太了(乾隆皇后富察氏祖母)。因此,这个以富察氏为真身原型的凤姐,才可对曹氏说一句“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据考,富察氏大曹氏三岁。这对儿“姊妹花”先时肯定要好的,可到了后来竟一个不管另一个死活了。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凤姐有很多场精彩表演:“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协理宁国府”、“恃强羞说病”、“红楼梦外梦”等等,既然是齐家治国,自然得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132楼2011-12-21 09:24
        回复


          133楼2011-12-21 10:52
          回复

            第三个人物:宝玉。介绍宝玉出场时,先用王夫人“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你只以后不用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王夫人此言,正是将这个宝玉真身定位在亲生皇子弘时身上。不过,因书中人物“倏为男倏为女”,尤其是主人公宝玉,原型真身就更是“变幻无方”了。
            先看这个宝玉是怎个惫懒人物,懵懂顽劣之童――“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此人是男是女?是曹寅嫡孙女?还是小弘时呢?要说是曹寅嫡孙女,在理!要说是小弘时,也在理!这便是作者“夹带”之功。按一击两鸣来讲,上述描写还应指曹寅孙女。作为书中宝玉生活原型之一,他自五岁左右便寄养在姑祖曹皇后宫中(康熙五十九年),因“衔玉而诞”长到十三岁与弘皙订婚,十六岁完婚,雍正十三年五月喜生双子并册为正室王妃。将来还要完成“老祖宗”愿望成为皇后,惜雍正暴亡,继承人被“调包”,曹妃成了“打草惊蛇”的目标,最后自尽于禁所。


            135楼2011-12-21 14:26
            回复


              136楼2011-12-21 16:30
              回复

                再看这宝玉一转身功夫便换了真身:“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了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戴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黑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这才是弘时作为皇长子的速写。黛玉进府所表述的背后真情,是弘皙先后多次所见的情节。这样一来,再看黛玉与宝玉“少小同榻,一桌吃饭”等语,便不会再荒唐无稽了。不过,书中宝玉所代指的真身还不仅仅局限在这里讲的两个原型上。此回重在人物出场,一下亮出两个真身来也不过是“小试牛刀”。


                137楼2011-12-22 09:19
                回复
                  2025-11-12 18:26: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38楼2011-12-22 11:10
                  回复

                    第五个人物:袭人。袭人出场,在本名“珍珠”处便有脂批道:“亦是贾母之文章。前鹦哥已伏下一鸳鸯,今珍珠又伏下一琥珀矣。以下乃宝玉之文章。”可见贾母身边有“通灵宝玉”一类东西。由全书来看,有“贾母何其多”及“此乡多宝玉”之说。那么,这袭人又有多少个真身原型呢?其实,宝玉与袭人相对应的真身有两对儿。弘皙和曹王妃都作为宝玉的真身,有陪嫁女袭人,后来成为弘皙妾室。这是真正的“珍珠”。雍正帝也有以宝玉为替身处,则身边也有一“摘玉”的袭人,这袭人也属“陪嫁女”,只不过她后来成了皇太后,“花气袭人”便映射弘历生母钮祜禄氏参与刺杀雍正的惊天大案。
                    袭人这一人物是对应“陪嫁女成为皇太后”说而塑造的。书中赵姨娘真身原型应该是历史上的弘历生母。那么,书中有“赵姨娘问计马道婆”,又有袭人“塞玉”、花袭人“摘玉”向三五个女孩儿炫耀等情节,都在映射这“花袭人”参与刺杀雍正的行动。一些“野史”记载了这弘历生母钮祜禄氏原是雍亲王妃那拉氏陪嫁女。


                    142楼2011-12-23 12:13
                    回复


                      143楼2011-12-23 15:54
                      回复


                        145楼2011-12-24 09:28
                        回复

                          话题回到贾母给宝玉安排的丫鬟袭人。当然,这个宝玉应该是曹寅嫡孙女。这袭人原为贾母身边丫头,自曹氏寄养在宫中起一直作侍奉丫鬟。曹氏嫁给弘皙时这袭人做陪嫁女,曹王妃生龙凤双子后,皇后(齐妃李氏)以“继母”身份让弘皙纳袭人作了妾室。后来这袭人“桃花又是一年春”,是指弘皙诈死归隐石臼坨后袭人再到弘皙身边。
                          絮絮叨叨,说来说去,笔者也觉得乱。“越乱越好!”这是作者笔法,要解开谜团,就得仔细梳理。书中人物变幻莫测,有“正邪两赋”的,有“阴阳一身”的,有“一人多身”的,有“多人一身”的,要想定位,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偏偏笔者与大师文笔差距甚远,一时半刻解不清楚也属无奈。


                          146楼2011-12-24 10:04
                          回复


                            147楼2011-12-24 17:12
                            回复
                              2025-11-12 18:20: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中有一甚“荒唐”的闹剧――宝玉摔玉。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说黛玉进府表达了弘皙多次进府的情景,也就必然有一次要见到“混世魔王”弘时。弘时大概比弘皙小十岁,因是雍正帝长子,按常理他应该是皇位继承人,故作者才将其幻身为宝玉。不过,这位皇子却偏“不是这条船上的货”,对继承皇位似乎不感兴趣儿。从宝玉(弘时)对黛玉(弘皙)二人知心知己上看,弘时对弘皙原为康熙接班人是清楚的。
                              正因如此,书中写二人刚一见面,这宝玉便“杜撰”起来,接着便问“可也有玉没有?”还明确“众人不解其语”。当然不解了!此话只有他二人才理解。黛玉先想“因他有玉,故问我也有无”。荒唐!这算什么话题?“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亦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可不是怎的!通灵玉能让石头去补天呢!于是,借一番闹剧,将那“命根子”表述出来,为以后“摘玉”作伏笔。


                              148楼2011-12-25 09: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