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坐着火车穿越秦岭来到西安 感觉是如此陌生!!这里到底是不是我身份证上的那个陕西省的省会?
当同学用关中话对我说:“咱陕西话就是标准的普通话...”关中话怎么就成了陕西话??当我说汉中话时同学们都问:“你是四川的??”我只好苦笑解释我是陕西汉中的..我相信汉中的老乡兄弟姐妹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吧!!
下面转载一些汉中人民的呐喊----
(一)
汉中人在外的身份是相当尴尬的。所以别人在问到我是哪里人时?我会答道是“汉中人”,当别人不知道汉中在哪里时,我才会补一句“陕西汉中,在陕南,《三国演义》有记载”。这基本上是所有省外汉中人都会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要表述那么多“废话”?原因只有一条:在人们的理解中,陕西就是黄土高坡、白羊肚头巾、羊肉泡馍,和一口“安红,我爱你”的口音等等,根本想不到陕西还有一个有别于“黄土高坡”的汉江流域山青水秀稻花香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会如此?
个人认为陕西的对外宣传导向存在严重的忽视陕南的问题,而且暴漏出许多相关部门领导人的傲慢与无知!
陕西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其中陕南约7万平方公里(占34%,也有资料显示为36%),总人口约3700万,其中陕南人口约910万(24.6%),如此巨大的地域和人口规模,为什么在对外宣传中却视而不见?难道汉中乃至陕南不属于陕西吗?是不屑陕南与自己同属一省还是愚昧无知地理知识差?
在此卑劣思想的作用下,硬是将一个纵跨大西北和大西南的省份描述成西北省份,将“关中八大怪”说成“陕西八大怪”,将渭河说成“陕西母亲河”(流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其中陕西仅占一半,其余在甘肃和宁夏境内),而且通过一切宣传手段去宣传,将愚昧错误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全国人民,严惩藐视其它地区人民的个性特征和地区魅力,丝毫不考虑其它地区人民的感受?积非成是,于是陕西便成了当前宣传下的风沙茫茫的“二秦大地”。
两年前上海搞旅游展览,笔者饶有兴趣地到陕西馆去观看,结果不要说汉中了,连整个陕南都只字未提,展示的全为北方地区的陕西。前不久,我们汉中网民举办公祭张骞活动,此活动开网民大规模公祭之先河,是具有很强的新闻性的,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都进行了报道,但汉中电视台将视频新闻上传给陕西卫视后,却因再三搪塞而未能报道。和西安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上陕西卫视相比,怎能不让汉中人民心寒。
在此愚昧混蛋的错误宣传下,使得汉中的茶叶、木耳、稻米等物产在塑造自身品牌和寻求招商或合作伙伴时平添了严重的障碍。我在上海多个茶叶店问茶商有没有“陕西茶”,得到的答案是居然全是:“‘陕西’是黄土高坡,怎么可能产茶叶?这不是闹笑话吗?”这就是汉中这个被茶圣陆羽载入《茶经》的产茶重地,一个茶马古道的重镇所遭遇的结局!这充分表明当前这种愚昧混蛋的错误宣传已严重制约了汉中乃至陕南经济的发展。
毋庸置疑,“引汉济渭”工程将使原本落后的汉中的发展将受到进一步的制约(有统计表明汉中每年将因此而损失7亿元左右)。对于南水北调,四川省已公开向中央争取补贴反哺,笔者认为这很正常;汉中乃至陕南要涵养水源,必定要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丧失发展机会。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除了安启元在向北京争取反哺外(也正因此,安启元在汉中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倍增),陕西好像从未较正式地提及过此事。在此提请读者留意:陕西省的“小南水北调”可是从汉中的水源地褒河的源头调水!而国家的大南水北调对陕南而言是出境水。
不提的原因我想大抵有三:一是北京为中国的权力中心,争取起来风险过大(这也正如同汉中地方当局不便向西安争取“引汉济渭”补贴一样);二是争取会顺理成章地诱发省内“小南水北调”的补偿问题,还是不去碰为好;三是对牺牲汉中和陕南的利益没有足够重视,认为没必要或认为是应该的。对此,网络上充斥着不少强盗逻辑:“北京都能调,西安为什么不能调?”(与阿Q“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如出一辙)“都是一个陕西省,拿你点水算什么?”可是,一个以“汉绿水”为特色的汉中,一个孕育了汉文化的汉中,一个以“绿色产业”为基础的汉中,失去了水,还能“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