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慈悲也是性情的空间。我们甚至可以说,慈悲本身就是一种高贵的性情。一念慈悲,能与一切有众生比朋而游,而发现参赞之美,陶冶清妙之性情。寒山子诗云:“蜂蝶自云乐,禽鱼更可怜,朋游情未已,彻夜不能眠。”那是多么令人悦乐自在呀!
禅者在行住坐卧中,无时不是表露著他们的慈悲。对弟子的教导,更以慈悲为宗旨。有一位弟子,在归宗禅师门下参学多年,他征得老师的同意,要出去行脚参学。归宗禅师告诉他说,你去准备衣物,回头再来这里,我要告诉你禅的旨意和心传。过一会儿,学生回来向禅师辞行,并请问禅的精要。归宗禅师告诉他说:
“天气严寒,途中善处珍重。”
这句话是实际的关怀,真正的流露著老师的慈悲。它可以使失落的人重拾欢乐,使空虚的人充实,使绝望的人再度看到希望。慈悲的感人真的可以一“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其三,欣赏与无嗔也是性情的空间。我们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就能表现得悦乐谦冲;能尊重别人的意见,就有和睦相处的情谊。欣赏一个人的优点,等于肯定一个人的生命;蔑视一个人的优点,就等于否定了他的存在。教育的失败是由于师长疏于肯定孩子的优点,成天在他失败的地方挑剔。人情上的破坏,是由于彼此揭发丑陋的隐私,而不去欣赏别人的成就。所有的固执、偏见、纷争和嗔怒、都源自不懂得欣赏别人和接纳别人。
唐朝天台山上有一位禅者叫拾得。听说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他也乐得接纳别人叫人这个现成的名字,平常做些不起眼的洒扫杂工作,别人并不看重他。但是他却是一个肢踏实地的禅者。有一天,四众来天台山念戒。拾得真情流露地对著大众说:“你们聚集在一起念戒做什么呢?”当时,维那厉色地叱责他胡闹。拾得便对他说:
“大德且住!
无嗔即是戒,
心净即出家,
我性与你合,
一切法无差。”
拾得所说的“无嗔”,即是放下自以为是的习气之后,所产生的谦和与平静。人只有在谦和闲适时,才可能在触目遇缘中欣赏人、事、景、物,才可能体悟到别人与我之间,本来是融合无碍的。所以无嗔就是一种生活的格律(戒律),透过无嗔我们才看到一切平等圆融之美。
透过欣赏,我们才得悉“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春宵”的奥妙,品触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的悠闲。透过无嗔,我们才有“但莫憎爱,洞然明白”的禅趣。
宽容、慈悲、欣赏和无嗔,是打开心理生活空间的法门。它们能孕育性情的醒觉,让我们真正生活在“睛空不碍白云飞,竹密不障活水流”。这就是真空妙有的性情,也是禅者悦乐情怀之所寄。
上贴: 平生塞北江南 发布日期: 2006-8-25
圆融的人际
人必然生活在群体的活动之中,即使遁世隐居,或在深山野外苦行,仍离不开过去人际关系对他的影响。谁都不能离脱人群,如果脱离人群,就失去了人的本质。二十世纪初年,法国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了一位被狼养大的狼人。他除了具有人的外形以外,没有人类的情感、精神生活和语言。
因此,人性是在人际间交互作用的结果,思想和语言也是互动的产物。至于文明的诞生和精神生活的现象,更是人际活动孕育出来的。甚至连我相、自我观念、价值体系,都是透过人际活动才发生的。所以这些现象都是生灭法,都是无常的,故经上说:
“一切有为法,
如幻梦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但是,人类的最高精神生活,却是透过这些假法来铣练出智慧,看到如来本性。否则就要断灭,像狼人一样,成为虚无的无记空和愚鲁无明。
于是,人际成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主要现象,也是人类提升精神生活,证入法界的试金石。它成为人类见自如来本性,从中觉醒的素材,所有大乘菩萨行,都离不开人际的醒觉与圆满。
怎么样才能做到人际的醒觉呢?如何才会有圆满的人际活动呢?禅家提供了几种实践的方法。首方,禅者告诉我们:人际在还没有和谐之前,不免互有儧越,彼此意见不同,立场互异,利害冲突,所以必须学习忍辱。所谓忍辱不是硬忍,而是要打开胸襟,包容接纳别人的意见。布袋和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