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吧 关注:10,360,916贴子:54,028,292

香港、大陆、台湾,一样的华人,不一样的影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百度


1楼2011-11-14 20:17回复
    2L


    2楼2011-11-14 20:18
    回复
      2025-08-30 22:15: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选择了大约十部电影来做这个讨论,所以狭隘的部分,请见谅。所选择的电影均为2000年至2010年之间。另外,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分出高下,只是为了……为了……图个热闹……


      4楼2011-11-14 20:18
      回复

        OK,先请出各方代表。


        5楼2011-11-14 20:18
        回复

          内地电影代表:《英雄》、《疯狂的石头》、《集结号》


          


          6楼2011-11-14 20:20
          回复

            香港电影代表:《无间道》、《功夫》、《岁月神偷》


            


            7楼2011-11-14 20:21
            回复

              台湾电影代表:《海角七号》、《听说》、《艋岬》


              


              8楼2011-11-14 20:22
              回复

                合拍片代表 :《卧虎藏龙》《色戒》

                


                9楼2011-11-14 20:23
                回复
                  2025-08-30 22:09: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英雄》vs《无间道》vs《海角七号》


                  10楼2011-11-14 20:24
                  回复

                    首先,对于《英雄》部电影,我想说的是,这部片子重要意义完全不在片子本身,因为从今天的眼光看来,英雄无论从叙事结构还是表演摄影都显得极为的平庸,影片的故事推进与最终要表达的主旨完全形同陌路,人物性格的戏剧张力严重不足,这是一个好故事,却是一种糟糕的拍法。但是它是内地电影商业化的标志。其所采用的摄制和营销模式至今仍大行其道。同样《无间道》和《海角七号》也是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重涣新生的标志。他们取得的成就我就不多列举了。我关注的是这三部电影带来的一个奇怪现象::《英雄》只是教会了国内电影人包装和营销,《无间道》只是让香港电影人发现了内地这块又巨大又火爆的市场,而毫不起眼的《海角七号》却为台湾电影注入了崭新的力量,全力吹响了台湾电影的青春之歌。我可以毫不困难的发现,《英雄》之后,国产大片差不多已经要和**一样多,《无间道》之后,香港电影差不多成了内地市场的保姆,你想吃什么,他就做什么。而《海角七号》之后,越来越多的台湾风格电影让我们感觉像是大鱼大肉之后的一杯清茶或是一卷冰激凌,清新、恬淡。香味在嘴里久久的才散去。


                    11楼2011-11-14 20:24
                    回复

                      2《疯狂的石头》vs《岁月神偷》vs《听说》


                      12楼2011-11-14 20:25
                      回复

                        这是三部风格迥异的电影,却是能在某种程度反映居民生活状态的电影——黑色幽默+怀旧+青春。
                        不得不承认,《疯狂的石头》像是一种你某个不知名的小镇上偶然吃到的一种的美食,那个味道让你至今都难以忘怀,当然,《疯狂的赛车》很好的弥补了我们对《疯狂的石头》的思念,但是却让我们对这种味道的思念变成两倍。因为这种黑色幽默似乎已然是支撑我们笑对现实生活的利器。
                        《岁月神偷》是香港电影人集体怀旧期里的巅峰之作,与其他一些像《打擂台》《天水围得夜与雾》等影片一起构成了一个了罕见的电影人集体怀旧现象。这些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挽回了香港电影的尊严与荣耀。我认为《岁月神偷》这是在这10年里唯一可以和《无间道》一较高下的电影。而这种香港电影人的集体怀旧和反思,预示着香港电影将回到他原本的道路上,投入内地怀抱的这几年,可能会被理解为一种集体性的迷失。
                        《听说》是一部很平常的台湾电影,其实不具备什么代表性。却一部能给观众深刻的台湾印象的影片。而台湾电影本土化中又带着日韩影子的风格,始终呈现在他们大部分的影片之中。比如《九降风》《一页台北》以及即将上映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些影片一起构成了台湾电影的风格,青春,时尚但是缺乏感情的多样性,好像是在告诉每一个观众,如果来一段奇情孽缘,那么,来台湾吧。
                        所以我认为,内地电影像是一个问题少年,香港电影像是孤寡老人,而台湾电影则像是一个花季少女。


                        13楼2011-11-14 20:25
                        回复


                          14楼2011-11-14 20:26
                          回复

                            3.《集结号》vs《功夫》vs《艋岬》


                            15楼2011-11-14 20:26
                            回复
                              2025-08-30 22:03: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是三部可以成为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三地文化符号的电影。这是三地最擅长的题材里孕育出的三朵奇葩。
                              《集结号》在抗战这个已经千人锤万人擂过的鼓上,进去了一次极为勇敢的尝试。第一次没有对胜利进行歌颂,而是将目光集中在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残酷上。这是内地电影里一朵真正的奇葩。这是一次对国人信仰的刻画。它告诉我们:服从命令,即便是永远没人记得你死在哪里和除非还有人记得,不然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你为什么而死。
                              《功夫》可以算是一次周星驰对早期香港电影的致敬。 也是香港电影怀旧期内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电影里到处贴满了各种各样的香港符号,在有限的时间里,见缝插针的塞满了对香港这座城市和香港人,香港精神的描绘。应该有人能感觉到,香港,是一个盛产奇迹的城市。
                              《艋岬》本身就台北的一个符号。那里是台北的过去,但显然不是台北的将来。这是一部感觉有些扭捏的影片,非常生动的反映出台湾是目前东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交流碰撞最激烈的一个地方。这是一个走在十字路口的国家(或者省份),所以在我们看来,台湾人的思想也好,行为也好,都显得有些怪诞。《艋岬》也许会成为一个符号,表示着台湾已经准备好了,要走哪边!


                              16楼2011-11-14 20: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