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和吧 关注:13贴子:56
  • 2回复贴,共1

日*本汉方医学发展及流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11-14 14:45回复

    近年,东京理科大学远藤次郎教授等,不断发现至今未知的田代三喜著作,如《酬医顿得》、《本方加减秘集》。研究结果认为,导入中国李朱医学之先驱田代三喜,曾投入精力进行中日医学比较研究,结合日*本医疗现状,搜集本国秘方,编著了具有特色的方书。
    江户中后期,日*本汉方界掀起新浪潮,即古方派兴起。所谓古方派,指盛赞《伤寒论》,从中追求医学理想之流派。自明至清,兴起复古学风,出现过激学派,其代表者有方有执、喻嘉言、程应旄等。他们按照个人认识解析《伤寒论》,将《伤寒论》中与自己见解相同之内容,认定为张仲景原文。与自己观点相左部分,断定为王叔和或后人窜入内容而删除。中国学术风潮,对日*本古方派兴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提倡归依《伤寒论》之古方派占有极大优势,代表医家有名古屋玄医、后藤艮山、香川修庵、内藤希哲、山胁东洋、吉益东洞等。其中吉益东洞为具有特殊观点、最有鼓动力之医家,他提出“万病一毒”,主张“以毒攻毒”,否定阴阳五行学说,并按照自己的观点改编《伤寒论》,撰述所谓自家《伤寒论》,即《类聚方》。又编制自家本草书《药征》,成为最左翼之古方派。
    日*本汉方界对《伤寒论》情有独钟,各流派对《伤寒论》鲜有微词。《伤寒论》大约于廉仓时代传入日*本,历经800余年,《伤寒论》早已不是古方派的专利,作为日*本汉方医学经典,其影响经久不衰。2007年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刊行了由冈田研吉等临床医师编著的《宋以前伤寒论考》,此书有别于各学派《伤寒论》研究方法,从《伤寒论》之外,网罗历代伤寒文献资料,条理各家传承,结合临床实践,探索《伤寒论》形成、变迁及发展。
    古方派中出现对极端主义进行内省、重视处方之有效性的倾向,面对临床有意义之医学知识,不问学派门第,择其长为己用之活学活用流派。学界又将坚持此立场之学者称为折衷派,代表人物之一为和田东郭,其临床医技颇高。后又诞生探讨荷兰医学与汉方医学异同之学派,即汉兰折衷派,著名代表之一为华冈青洲。青洲开创草药麻醉剂,成功地实施世界最初乳癌摘除手术。自幕末至明治前期,活跃于医界之浅田宗伯亦属于折衷派一员、日*本汉方界之先锋,为汉方医学之续存与发展奋斗终生。临床诊疗业绩,至今仍辉煌璀璨于汉方界。


    4楼2011-11-14 14:47
    回复
      2025-11-01 10:22: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考证中国医学,分庭抗礼
      日*本汉方界,除上述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之外,最令笔者折服的,为形成于江户中期,成熟于江户后期的考证派。具有颇深儒学教养的医生,对于古来医家多以主观意识解释古典文献的现象加以批判,同时兴起医学考证派。江户中期,中国书籍以惊人的速度和数量流入日*本,他们及时利用中国考据学研究成果,在崇尚中国医学的情怀中,加上日*本学者缜密、专注的治学精神,其研究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较同时期的中国有长足发展,医学考证成果,堪与中国学界分庭抗礼。此类研究需要有高度学问素养,其重镇集中于江户医学馆,形成以多纪元简、元坚父子为中心之学术团体。之后,伊泽兰轩、涩江抽斋、小岛宝素、森立之、山田业广等优秀学者辈出。直到幕末,此学派之研究成果达到了登峰造极阶段,研究中国医学古典的优秀著作相继问世。
      医学界对考证学派抱有偏见,认为字词、文献研究,于临床无大裨益。其实,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误解。多纪父子,森立之等学者,极其重视临床实践,而且亲自采摘药材,或栽培药草,可谓学透医学文献,用活医术方药。这些医生学问渊深,崇尚唐宋医学。地位显贵,鄙视明清医家。例如,受八代将军德川吉宗邀请,十数人清代医生先后赴日,居住长崎,行医于市井。江户幕府或派遣医官至长崎游学,或由医官提问,与清医笔谈。多纪元简读过苏州胡振问答记录后云,盖彼邦近代之弊习为然,振不考诸古今医书,漫为之答,亦何陋也。
      十九世纪末清朝与日*本明治新政府建交后,东渡日*本的清政府官员及民间人士,开始注意到中国亡佚古籍在日*本传存情况,经有识之士访查收购,大量古籍及板木被携回中国并刊印流布,结束了中国书籍单向流入日*本的历史。其中功绩最著者当推宜都扬守敬。杨守敬开始关注日*本医学家著作,于明治17年(1884)将多纪父子三人等13种、69卷医著汇编成《聿修堂丛书》,在中国出版。首次系统地将日*本研究中国医籍成果介绍给中国学者,使中国学界为之震惊。清末著名文人李慈铭,于1889所4月13日阅读多纪元胤《难经疏证》后叹云:想见彼国医学之盛,在中朝所不及者矣。光绪七年(1881)归安凌德读日*本所刻《经效产宝》书后赞云:日*本邦人,于医家旧籍,考察最精。医家张山雷(1874~1934)读多纪元简《脉学辑要》后评云:其书采集颇精,持论平正,且有能纠正古今沿误者。如谓促脉非歇止,紧脉非转索,皆独具见解,洵非人云亦云者可比。
      考证派最后一位、最优秀的医家森立之,一生著述甚丰,他的中国医学四大经曲“考注”系列著作,引起杨守敬重视,曾索求稿本欲于中国出版,而终未如愿。近年,笔者将森立之六部、山田业广四部、涩江抽斋、伊泽棠轩等稿本点校整理,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至此,尘封两百年之巨著,始见天日;后继先辈之遗业,赏得夙愿。
      现在日*本传统医学界,从思考方法及学术主张方面,大致可分为汉方、中医学、东洋医学三个流派,在理论研究方面各有偏重,而临床用药并无明显差别。这三兄弟虽然容貌稍异,而来自中国传统医学的遗传因子,使他们无法脱胎换骨。


      5楼2011-11-14 14: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