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的好色特性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本文就是试图从日本文化之中探索这种渊源关系,解释一些让人们不能理解的日本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明了日本文化的组成。并且能够从日本人保持自己民族特色文化学习一些保存我们中华古老文明精华的方法。
[关键词]:日本固有文化 自然美 情色 好色文学
近日,在网上一处发现关于日本色情文化产业的泛滥和日本人好色性的一篇文章,由此,让我想起日本的“好色”特性来。
日本人对“色”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较之于上文之“色”更为宽泛,不仅有“情色”之意,还有颜色的意思。下文就是我从这两个方面分别予以阐述。
先来谈谈颜色的“色(がおいろ)”。日本“色”文化的产生就是先从颜色开始的。这要从日本民族的形成说起。
根据民族学家的研究,日本先民是由大陆原始居民、南方原始部落和日本土著居民的混合形成的,日本民族的精神也就混合了这些民族(原始的)的精神传统。在这些精神中起支配作用的,也就是形成日本民族文化精神底流的是日本土著居民的思想精神。这种精神的精髓是列岛居民的狭隘、纤细、敏感、简约等性格特征。在此,本人想大胆的批判某些不懂日本文化的人对日本文化的偏见,这倒不是为日本人辩解,而是在学术上对这种浅陋的想法驳斥。这些人总是认为日本人在文化上是完全的借鉴于别人的,实际上日本人的文化是由两个部分组成——文化的表层和深层。日本文化的表层是一切吸收的外来文化,包括从中国吸收的儒、释、道思想,从西方学来的近代文化。当然,这其中的许多思想在长时间的本土化中也成为了日本文化的深层部分,但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不是全盘地接受而是借鉴的部分吸收,这就说明在日本人心底有一种本土的底层的文化渊源。这种文化渊源就表现在日本文化的绳纹、弥生时期形成的文化心理——岛国气质:俭朴形象,简约淡泊,敏感纤细,崇尚自然,感性开放。对自然的崇尚就形成了日本人对自然色彩的美的相位。
这种文化上的自然的色,直到今日还保存在日本人的心里。尤其是对森林与海洋的色彩的爱,是别的民族无法相比的。这是与日本人早期的生存环境——森林茂密的岛屿和出产海产品的海洋——决定的。由此,日本人对于自然界之中的淡雅朴素的色彩也产生了兴趣:青色的海、青色的杉林、白色的雪、青绿的植物、皎洁的月,这些也形成了日本人自然美的基本相位,产生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所以说,在历史上看日本人的“色”文化,不能不谈日本人对颜色的看法。
日本民族是一个不喜使用浓重色彩的民族,在文学作品、绘画、建筑、服饰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颜色理念就印证了这一观点。
从日本最早的文学历史作品《古事记》中就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颜色观:“倭国平川旷,山峦重叠青屏障,……多么可爱呀我的家乡!家乡那边白云飞扬!”“青山里枭鸟哀鸣,荒郊里野雉鸣叫。” [1] 在以后的文学作品之中,以“青”、“白”、“紫”等淡雅的颜色为重要的抒情色。根据前田千寸的统计,《万叶集》520首有关花的和歌中,白色的花共有204首,占首位,其次是紫色的花,共137首。如上文所述的日本人的自然观形成了日本传统美意识的核心——“雪月花”。这也成为日本文学的一个主要的描写与抒情对象。历代文人对富士山的赞美和描写,就主要从山顶的白色积雪和美丽的山麓密林这两个方面来写的。最早咏吟富士山的是万叶歌人山部赤人,他吟道“雪飘山巅上,一片如银白”。[2] 现代文学家川端康成也是日本传统颜色观的继承者,川端先生在《古都》里描写了美丽的北山杉林,就是一片青绿色,还有在文中一再提到和描写的紫花地丁。在《伊豆的舞女》开头中这样写道“骤雨白亮亮的罩在茂密的杉林上”,一开始就将故事置于外界的环境色之中。
[关键词]:日本固有文化 自然美 情色 好色文学
近日,在网上一处发现关于日本色情文化产业的泛滥和日本人好色性的一篇文章,由此,让我想起日本的“好色”特性来。
日本人对“色”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较之于上文之“色”更为宽泛,不仅有“情色”之意,还有颜色的意思。下文就是我从这两个方面分别予以阐述。
先来谈谈颜色的“色(がおいろ)”。日本“色”文化的产生就是先从颜色开始的。这要从日本民族的形成说起。
根据民族学家的研究,日本先民是由大陆原始居民、南方原始部落和日本土著居民的混合形成的,日本民族的精神也就混合了这些民族(原始的)的精神传统。在这些精神中起支配作用的,也就是形成日本民族文化精神底流的是日本土著居民的思想精神。这种精神的精髓是列岛居民的狭隘、纤细、敏感、简约等性格特征。在此,本人想大胆的批判某些不懂日本文化的人对日本文化的偏见,这倒不是为日本人辩解,而是在学术上对这种浅陋的想法驳斥。这些人总是认为日本人在文化上是完全的借鉴于别人的,实际上日本人的文化是由两个部分组成——文化的表层和深层。日本文化的表层是一切吸收的外来文化,包括从中国吸收的儒、释、道思想,从西方学来的近代文化。当然,这其中的许多思想在长时间的本土化中也成为了日本文化的深层部分,但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不是全盘地接受而是借鉴的部分吸收,这就说明在日本人心底有一种本土的底层的文化渊源。这种文化渊源就表现在日本文化的绳纹、弥生时期形成的文化心理——岛国气质:俭朴形象,简约淡泊,敏感纤细,崇尚自然,感性开放。对自然的崇尚就形成了日本人对自然色彩的美的相位。
这种文化上的自然的色,直到今日还保存在日本人的心里。尤其是对森林与海洋的色彩的爱,是别的民族无法相比的。这是与日本人早期的生存环境——森林茂密的岛屿和出产海产品的海洋——决定的。由此,日本人对于自然界之中的淡雅朴素的色彩也产生了兴趣:青色的海、青色的杉林、白色的雪、青绿的植物、皎洁的月,这些也形成了日本人自然美的基本相位,产生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所以说,在历史上看日本人的“色”文化,不能不谈日本人对颜色的看法。
日本民族是一个不喜使用浓重色彩的民族,在文学作品、绘画、建筑、服饰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颜色理念就印证了这一观点。
从日本最早的文学历史作品《古事记》中就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颜色观:“倭国平川旷,山峦重叠青屏障,……多么可爱呀我的家乡!家乡那边白云飞扬!”“青山里枭鸟哀鸣,荒郊里野雉鸣叫。” [1] 在以后的文学作品之中,以“青”、“白”、“紫”等淡雅的颜色为重要的抒情色。根据前田千寸的统计,《万叶集》520首有关花的和歌中,白色的花共有204首,占首位,其次是紫色的花,共137首。如上文所述的日本人的自然观形成了日本传统美意识的核心——“雪月花”。这也成为日本文学的一个主要的描写与抒情对象。历代文人对富士山的赞美和描写,就主要从山顶的白色积雪和美丽的山麓密林这两个方面来写的。最早咏吟富士山的是万叶歌人山部赤人,他吟道“雪飘山巅上,一片如银白”。[2] 现代文学家川端康成也是日本传统颜色观的继承者,川端先生在《古都》里描写了美丽的北山杉林,就是一片青绿色,还有在文中一再提到和描写的紫花地丁。在《伊豆的舞女》开头中这样写道“骤雨白亮亮的罩在茂密的杉林上”,一开始就将故事置于外界的环境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