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桩功法是由八个动作组组成,即二仪呈象、隐现虚灵、金顶沉锋、予注中元、水撞金轮、丽龙含珠、玉虚呈华、金风返真。
二仪呈象:
自然站立,目光平视。重心移于右腿,左腿自然向前迈出一步,同时两臂向前扬起,左手在前,右手于后,两肘微曲,掌心向前,五指呈爪形,指掌放松,目光平视,周身协调。
继上势,重心前移,左腿呈弓形,膝前曲不超过足尖,右腿伸直。两掌向前推出,掌心微向外“吐”。两臂曲中求直,不可僵直。身体顺势微向前倾。
隐现虚灵:
继上势以腰胯为主宰,重心后移,以身形带动两肩,以肩带手;两足踏地不动,两腿相随身形。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腿伸直不僵化,两臂肘继向后移动,两手收回至膻中际、胸前时,两掌心相对,两手呈抱球状。右掌心向上,右肘后移,左臂上抬,翻转掌心向外至额前,距头一拳有余。身形上姿不动,微作下沉坐势。上势不停,两臂同时动作,左手作托架姿置于额顶,同时右臂上抬,肘向后上挑起,手掌贴于右腰肋处。
金顶沉锋:
两脚不动,右手顺背右侧腰际处贴身推下,过臀部经大腿的后侧导引,同时身形顺势蹲身。取右坐步。身体继续下势蹲身。同时左手不动,用力撑起,右手贴腿后侧导引,推至脚腕处。重心前移,身形徐徐升起,同时以身形带动两臂。右手绕过外踝至内踝,顺右腿内侧上行,指尖向下,同时左手从额前翻掌下移。身形前移并站起,重心移向左腿,右腿慢慢向前提起。同时两手分别由上下向身前小腹丹田处移动,右手沿左腿内侧由腹股沟处抬起,左手下滑。
予注中元:
两手至小腹丹田处,双掌心向上,十指相对,如捧托球状。重心移在左腿,两膝同时弯曲,右腿为虚步。
水撞金轮:
重心在左腿,提右腿,右脚向斜前方迈出一步,足尖先落地。两手掌心向内,由托掌起手同时上提,带动双肘双肩。两手上抬不得过胸。
丽龙含珠:
手脚同时动作,左脚轻徐落地,两手坐展双腕。掌心虚守,手如浮球状。
玉虚呈华:
双掌外翻,掌心向前,重心前移,两掌向前推出,五指渐分呈爪形。两臂两腿弯曲,身形前移,重心移至左腿,左腿呈弓步,右腿渐伸直。同时两手臂向前推去,呈伸展状,曲中求直,切不可僵化。掌心微向前凸“吐”。
金风返真:
继上势,重心渐向后移动,腰脊臀胯先向后移动,带动肩肘腕手随身形向后移动。掌心内向收敛,两臂回拉。
隐现虚灵:
此式接前式,惟左右腿分别在前面。
——证 悟
传统的功夫是效法自然,与天地自然相感应。古人指出练功要“感而遂通”,通过体会锻炼中自己身体状况的变化,与宇宙自然的开合、升降、聚散、有无、动静、阴阳等等的变化,从而使自己洞察学识功夫的内隐。
感而遂通,首先要“感”,靠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识去感,去感受自己,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人们所感知所学习的知识又分作两个方面,一种是先天的,一种是后天的。按照《周易》,易分阴阳,易分先天后天。先天的称为智慧,后天的才叫知识。知识是人生下来以后,从而学会了原来不懂的学问。另外一种就是智慧。智慧也叫做真知。但突然间就知道了,而且所知道的与实践与书本上的相吻合,这才是真知,是智慧。知识和智慧二者要结合起来,形成完美的精神世界。
知识是学来的,是后天学而知之。而真知则是人体内的自我,性灵性。现代科学所说的灵性学业,就是体真如智慧在闪光,也就是丹道学里说的“先天一粒真种子”在闪光。闪光的智慧不是学而知之,而是偶然而知。先天的真如智慧,古人曾经在佛学当中探讨,在四禅八定当中讨消息,觉得大家有悟性,有了悟性就产生大觉,这种觉悟使自己领略到自身当中有一种玄妙的内在,这就是灵性的闪光。这种觉悟,佛家又称为“见性”。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正确地明白了常人所未明白的事物。人们把这个层次的人称作佛,又称作大知识。
二仪呈象:
自然站立,目光平视。重心移于右腿,左腿自然向前迈出一步,同时两臂向前扬起,左手在前,右手于后,两肘微曲,掌心向前,五指呈爪形,指掌放松,目光平视,周身协调。
继上势,重心前移,左腿呈弓形,膝前曲不超过足尖,右腿伸直。两掌向前推出,掌心微向外“吐”。两臂曲中求直,不可僵直。身体顺势微向前倾。
隐现虚灵:
继上势以腰胯为主宰,重心后移,以身形带动两肩,以肩带手;两足踏地不动,两腿相随身形。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腿伸直不僵化,两臂肘继向后移动,两手收回至膻中际、胸前时,两掌心相对,两手呈抱球状。右掌心向上,右肘后移,左臂上抬,翻转掌心向外至额前,距头一拳有余。身形上姿不动,微作下沉坐势。上势不停,两臂同时动作,左手作托架姿置于额顶,同时右臂上抬,肘向后上挑起,手掌贴于右腰肋处。
金顶沉锋:
两脚不动,右手顺背右侧腰际处贴身推下,过臀部经大腿的后侧导引,同时身形顺势蹲身。取右坐步。身体继续下势蹲身。同时左手不动,用力撑起,右手贴腿后侧导引,推至脚腕处。重心前移,身形徐徐升起,同时以身形带动两臂。右手绕过外踝至内踝,顺右腿内侧上行,指尖向下,同时左手从额前翻掌下移。身形前移并站起,重心移向左腿,右腿慢慢向前提起。同时两手分别由上下向身前小腹丹田处移动,右手沿左腿内侧由腹股沟处抬起,左手下滑。
予注中元:
两手至小腹丹田处,双掌心向上,十指相对,如捧托球状。重心移在左腿,两膝同时弯曲,右腿为虚步。
水撞金轮:
重心在左腿,提右腿,右脚向斜前方迈出一步,足尖先落地。两手掌心向内,由托掌起手同时上提,带动双肘双肩。两手上抬不得过胸。
丽龙含珠:
手脚同时动作,左脚轻徐落地,两手坐展双腕。掌心虚守,手如浮球状。
玉虚呈华:
双掌外翻,掌心向前,重心前移,两掌向前推出,五指渐分呈爪形。两臂两腿弯曲,身形前移,重心移至左腿,左腿呈弓步,右腿渐伸直。同时两手臂向前推去,呈伸展状,曲中求直,切不可僵化。掌心微向前凸“吐”。
金风返真:
继上势,重心渐向后移动,腰脊臀胯先向后移动,带动肩肘腕手随身形向后移动。掌心内向收敛,两臂回拉。
隐现虚灵:
此式接前式,惟左右腿分别在前面。
——证 悟
传统的功夫是效法自然,与天地自然相感应。古人指出练功要“感而遂通”,通过体会锻炼中自己身体状况的变化,与宇宙自然的开合、升降、聚散、有无、动静、阴阳等等的变化,从而使自己洞察学识功夫的内隐。
感而遂通,首先要“感”,靠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识去感,去感受自己,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人们所感知所学习的知识又分作两个方面,一种是先天的,一种是后天的。按照《周易》,易分阴阳,易分先天后天。先天的称为智慧,后天的才叫知识。知识是人生下来以后,从而学会了原来不懂的学问。另外一种就是智慧。智慧也叫做真知。但突然间就知道了,而且所知道的与实践与书本上的相吻合,这才是真知,是智慧。知识和智慧二者要结合起来,形成完美的精神世界。
知识是学来的,是后天学而知之。而真知则是人体内的自我,性灵性。现代科学所说的灵性学业,就是体真如智慧在闪光,也就是丹道学里说的“先天一粒真种子”在闪光。闪光的智慧不是学而知之,而是偶然而知。先天的真如智慧,古人曾经在佛学当中探讨,在四禅八定当中讨消息,觉得大家有悟性,有了悟性就产生大觉,这种觉悟使自己领略到自身当中有一种玄妙的内在,这就是灵性的闪光。这种觉悟,佛家又称为“见性”。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正确地明白了常人所未明白的事物。人们把这个层次的人称作佛,又称作大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