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吧 关注:1,681,800贴子:40,729,948
  • 1回复贴,共1

杭州vs洛阳:文化古树如何发新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详见中国经营报20111107第43期A15


来自掌上百度1楼2011-11-11 10:55回复
    大国崛起,文明泽被四方。
    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产业上升为专门的国家战略,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与之匹配的文化软实力。经过了上百年的文化输入之后,中国急需重振文化自信,建立新的文明体系。
    在此情况下,文化产业,百花齐放。11月2日,文化部公布了十大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杭州独占两家;而近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第八条,即是“以洛阳龙头,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中原崛起的支柱性产业”。
    2010年,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为70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1.8%,而同期,洛阳的文化产业占比不超过5%,甚至不及新兴城市深圳,青岛等地。
    同为古城,为什么文化积淀更为深厚的洛阳,反比不上杭州?
    破解洛阳与杭州文化产业发展密码,即可找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之路。
    古树难比新芽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是中国第二大古都城市,其名望仅次于西安。同为古都,北京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2%,杭州为11.8%,西安为5.5%,洛阳文化产业的比重,却远低于其他古都城市。坐拥如此雄厚的文化资源,洛阳却没有成为文化大市,是一种莫大的遗憾。昔日的灿烂,如何变为今日的辉煌?
    在某种意义上说,洛阳的文化产业,缺少三因素,即,现代化、商业化、市场化。
    杭州文化产业的最大特点,即是新兴文化产业发达,杭州虽然也是著名古都,但是其文化产业,并没有停留在过去的灿烂之上,而是融入现代潮流。
    2010年,杭州原创动画产量达3.5万分钟,比上年增长30%,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各城市第一。在杭州重点发展的15类文化产业体系中,新兴的动漫游戏,已经赫然成为支柱,古城杭州,枯树已发新芽。
    而反观洛阳,则更多是利用过去时代的灿烂。河南文物占全国的1/7,洛阳文物占河南的1/7,但是,守着如此宝藏,却不知道如何开掘。在洛阳的文化
    产业构成中,其文化产业收入更多是“吃过去饭”。近年来,洛阳“小破孩”,才子动画等相继崛起。但从总体上说,洛阳的现代文化产业,如动漫,文化创意等,
    均无法与杭州抗衡。
    杭州工商业的发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新兴文化产业,往往与新技术,新观念密切相关,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难以完成。而洛阳文化产业,仍停留在文化的自然经济阶段。枯树再高,不发新芽,亦难有生机。
    古都城市文化积淀丰厚。但是,要推古出新,使死的文化积淀,变为活的文化产业,商业化成为必由之路。
    杭州的《印象西湖》红遍江南,《宋城千古情》名满全国,杭州西泠印社名声远扬。昔日南宋杭州“候潮门勾栏”所在地鼓楼,如今已成为杭州艺苑,每天都有皮影戏、杂剧、木偶戏上演。这些传统文化遗产,真正实现了古为今用。用传统文化的载体,打造了全国性的品牌文化项目。
    洛阳的龙头项目牡丹花会,已经连续举行了29届,但是,也只在今年才成为国家级文化项目。洛阳的河洛文化节等,也需要走出洛阳。连战访问大陆时就称自己是“河洛郎”,在未来,河洛文化节,可以打造成为面对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的重要品牌。
    在市场化领域,洛阳亦与杭州差别巨大。
    洛阳是河南第一大文化之城,亦是扬名世界的古城,更需要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视野与气度。彻底的商业化,大规模开放民间投资,才能形成恢弘博大的器局。
    开放包容是命门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作为一个并没有多少历史积淀的国家,美国之所以能够在文化产业领域执全球牛耳,其秘诀就在于其开放、包容。
    杭州能够成为动漫之都,也与其包容性有很大关系,作为江南文化之都,杭州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作为长三角的副中心,既是大都市,亦是开放、大器,包容的城市。
    开放大度的杭州,对于全国性人才的吸引力,不可小视。约翰·霍金斯、余华、麦家、刘恒、蔡志忠、朱德庸、姚非拉、赖声川、杨澜、吴小莉等文化名人均在此落户。
    作为河洛文化的源头,洛阳更多的是一座内地城市,对于外地人才的吸附能力欠缺,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洛阳却没有杭州那样发达的工商业,同时,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注定了其人才大批积压在国有企业中,而国有企业对于人才的抑制和扼杀是出了名的。
    作者系前长江商学院高级研究员 ,致力研究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


    2楼2011-11-11 12: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