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和汗法的特点
张氏汗法,虽源自《内》《难》,禀於仲景、河间,更是通过临床实践,炼织磨砺而自成一家之说,已臻於“至精至熟,有得无失”之境界。其汗法主要特点,可归纳如下:
1·汗法运用原则
张子和生前,以三法论治诸病,已屡遭人讥谤。《儒门事亲》刊行700余年以来,后人攻讦亦末停辍,有悖於所谓“中庸”。细细咏涵其“汗以泄其表”之义,则确有法度可寻,而非泥古守经者可以领悟。
“凡在表者皆可汗”,即指符合子和所理解的“表”之界定者,均可用“汗”,是其汗法规矩。其云:“发汗之法,辨阴阳,别表裏,定虚实,然后汗之,随治随应”,为其权衡之道。辩证详审於先,选方用药,按表裏虚实之异而随治於后,是仲师“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的体现。在张氏看来,无论阴阳表裏,寒热虚实,凡病机属於“玄府”闭塞所致者,皆可先辨而后“汗”之。发散宣疏之目的在於“开玄府而逐邪气”,流畅通阳意在行郁开滞,流行气液。汗法之用“乃所以发腠理,致津液,通血气”。在这种原则指导下,内服方药以发汗者,“依药之轻重寒温”,“有减有增,有续有止”;用外治取汗者,有砭有灸,或蒸或浴,各视邪之所在而施,体之所宜而用。汗法的运用,不拘於一般意义上的“表邪”、“表证”,尤其在联合吐、下等法运用时更是意在宣发表气,开通“玄微府”,以配合上下内外的通达。观其众多汗法医案,即可领悟其中的奥义。
2·汗方的温、凉、宣、渗
张氏指出:“世俗止知惟温热者为汗药,岂知寒凉亦能汗也”。主张对伤寒时气疫疾,应按病邪的性质,结合地域、体质、气候、分别选用辛凉或辛温之剂。“如是之病,不可一概而用偏寒及与辛温……剂有温凉,服有多少,不可差互”。如寒邪郁闭肌表,可用麻黄汤,寒袭表虚可用桂枝汤等辛温之方发表;内热郁盛则用大、小柴胡汤,柴胡饮子等苦寒发表。既纠正概用辛温发汗之弊,又提出要正确运用辛凉之剂。张氏列举剂属辛温者,如升麻汤、葛根汤、解肌汤、逼毒散等;属辛凉者,如通圣散、双解散、当归散子等。其选方原则为“外热内寒宜辛温,外寒内热宜辛凉”。即外见发热,内末化郁成热者,则用辛温解散之;外为寒束,内已郁化生热者,则应以辛凉疏达之。所谓“辛凉”,是辛味解表药配合寒凉清热药,与后世温病学派的辛凉解表非同一概念。乃以“风淫於内,治以辛凉”之旨为宗。具体方剂则多取自刘河间所创诸方。考《儒门事亲》卷十二,录汗法方剂六首,属辛凉的有通圣、双解,均为河间方。属辛温的有仲景麻黄汤、阎氏升麻汤及张氏自制浮萍散。另有桂苓汤(原作“桂枝汤”,误,当据原书“兼治於外”校改为“桂苓汤”)以桂枝与茯苓相伍为君,列於汗剂,为宣渗之方。张氏发汗,屡用渗剂配伍,如“胃风五苓有桂,所以温经散表而分水道”,或加用益元散。其立“渗为解表归於汗”之论,用辛味宣散风壅,淡渗剂开通结滞,使卫振阳通,气液流行。桂苓汤组方之义,既仿五苓散、双解散之意,又别於二方之原旨,体现了宣渗解表,疏通玄府的特点,这是张子和在汗剂中最有创意的一首方剂。
3·汗药特色分析
张氏列举汗药凡40味。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中曾全部录入。40味汗药中,现今仍列为解表类药的,如麻黄、桂枝、羌活、白芷、荆芥、防风、生姜、葱白、升麻、柴胡、薄荷、葛根、浮萍等,仅13味。末列於解表药,但尚具有解表功能者还有细辛、苍术、川椒、胡椒、大蒜等。其他如陈皮、半夏、吴茱萸、防己、秦艽、人参、大枣、赤苓、桑皮、当归、青皮、厚朴、知母、黄芩、枳实、地骨皮等,已殊难归於解表药中,不能属於“皆发散之属也”。张氏一贯主张“服药一差转成他病”,用方选药极有分寸,汗药之举例何至如此?窃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其一:考之《本经》,诸药均有主“寒热邪气”(茯苓、半夏、秦艽),“除邪气”(人参、知母),“除寒热热结”(枳实、白芍),“逐风邪开腠理”(吴茱萸),“疗热洗洗在皮肤中”(当归),“主诸热”(黄芩),主“风寒”(防风、附子)等作用。宋金以降,本草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性味、归经、主治诸方面,较今天的用药习惯已有所嬗变,不可以今概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