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宁阳县志·前志原序》
【原文】
前志原序
志地之书,权舆于《禹贡》《职方》,标准于两汉之地理、郡国志,至唐《括地志》而大备,故未有专志一邑之地者也。
邑之有志,盖肇自唐以后。至今传者,有宋高似孙《剡录》、常棠《澉水志》,此外概不多见。历元迄明,于是邑各有志。不惟志其地,并志其事与人,又于其间为表为传,盖几几乎具国史之体而微矣。
宁阳旧志,明以前无可考。元县尹韩珪曾著《历代沿革记》,其时顾未尝有志也。万历初,知县李贞始就邑人、进士王正容稿本订正授梓,是为县志之始。中阅十余年,知县徐汝冀复加编辑,末季毁于兵燹,书俱不存。
我朝文治昌隆,宪章明备,康熙壬子特诏天下郡邑各修志乘,以储外史之藏。时则前令刘君兴汉,搜罗于煨烬之余,捃摭于散亡之后,悉心裒录,始复成书。迨乾隆癸亥,又经前令李君梦雷重修一次,文省事增,规橅略具。自时厥后,迄今又阅一百余年,人事递迁,日新月异,遗文故牒,渐就芜没。历任诸君子大都有志重修,逡巡未果。
不佞于道光丙午承乏是邑,检阅刘李二志,微嫌阙略,且新事可录者实繁,每与周兴岩、刘蓬山两孝廉谋为采访编次,会黄石琴中丞乞养东归,语次,慨然以撰修为己任,于是鸠集邑中硕士宿儒,征文考献,博咨群诹,自疆域、星野、山川、建置、秩祀、田赋、学校、选举诸大端,以及宦绩、人物,靡不厘分门目、讨论故实,补旧志之缺遗,拓新事之厓略,大抵根柢乎历代正史及国朝官书,参以碑版文字、故老传闻,爬罗剔抉,务归详审。经始于道光三十年正月,蒇(读chan)事于咸丰元年五月,凡历五百余日而成书。析为二十四卷,将付剞劂,乃以儳言,弁诸简端。
夫志乘之作,讵惟是骋奇鹜博,侈耳目之观哉,盖将以溯古今之沿革、政教之得失、风俗之湻漓、人才之盛衰,而因以见我国家重熙累洽、二百年来深恩厚泽、如此其优且渥也。
宁山百里间,在昔沐周公之化、近孔子之居,彬彬郁郁,儒风茂美。二汉以降,一碎于南北之割裂,再糜于金元之摧残,孑遗孱黎,不绝如缕。明虽渐复故疆,而中叶政烦赋重,井里索然,田赋旧额,可覆按也。我朝薄赋轻傜,崇儒重道,民安耕凿,士乐诵弦,熙皞湻风,跨越百代。生斯世者,可毋服先畴、食旧德、束修琢磨,为盛世之良士良民哉!有司牧之责者,又安可不兢兢焉仰体圣天子爱士爱民之心,以养以教,益广朝廷德意,以求无瘝(读guan)厥官哉!
且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今试发函振册,举凡二千年来之循吏巨儒、名臣硕士、孝子贞媛,靡不森然在目,若导于前。高山景行之思,有不油然而生者乎?则是书之作,又乌可缓欤!至宗旨体裁,俱载凡例,订伪证谬,散见各条,其编次先后之故,备详中丞后序中,兹不更书。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宁阳县事加三级纪录五次清苑陈纪勋撰
【札记】
前志者,咸丰二年本也。
一节讲志地之书的发展演变历史,远起《禹贡》;二节讲邑地之志,兴于元明。寥寥数语,说源流,论发展,眉目清楚。
三节述本县志书修撰历史:元时无志,万历肇始,凡经两修,而故书不存;四节讲入清以来,两度修撰,百余年中几度欲修未果;五节讲述此次修志概况,作序原委。
以下展开议论,六节泛论志书作用、修志意义,七节论宁阳历史兴衰,八节谈此书作用,兼及体例。最后署名。
此序内容丰富,是一篇了解史志一般知识、宁阳县志修撰历史及宁阳历史兴衰的有用资料。“宁山百里间,在昔沐周公之化、近孔子之居,彬彬郁郁,儒风茂美。二汉以降,一碎于南北之割裂,再糜于金元之摧残,孑遗孱黎,不绝如缕。明虽渐复故疆,而中叶政烦赋重,井里索然,田赋旧额,可覆按也。我朝薄赋轻傜,崇儒重道,民安耕凿,士乐诵弦,熙皞湻风,跨越百代。”概括力甚强。剔除其谀世之语,不失为精彩文字。
中国历史上,唐代综合国力最强,宋代经济发展最著,何以宁阳彼时寂寂,难得其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