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缘潭吧 关注:758贴子:100,220
  • 4回复贴,共1

由一张图片想到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那天,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幅图片,在冰雪交加的一个戏台上,演员们正在演出传统的京剧戏曲,而台下,只坐着一个撑着伞的观众孤独地坚守,同时,从左边那个演员的脸上,我似乎也读出了他的无奈。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村传统的秧歌剧。
秧歌,是我们村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约于民国年间,由北边的树路流传到我村,并迅速发展起来,渐渐地,每个演员都有了自己固定的角色,并且,还有邻村的爱好者参与。起初,演员们主要是在我们村及邻近的几个村庄演出,随着名声的越来越大,演出的范围也日渐扩大,在我县的贾村,藁城县的蒲城、张家庄、三邱,获鹿(现在的鹿泉)的寺家庄,石家庄郊区的杜村甚至石家庄市里的天泉戏院喝西花园戏院,都曾经上演过我们村的秧歌剧。尤其是在石家庄市区的演出,场场爆满,深受人们的欢迎——真可以用“兴盛”二字来形容了。
和我国的其他传统剧种一样,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我村的秧歌剧日渐衰落,到上世纪末,逢年过节,还断不了在村里演出一两天,但观众基本都是些上了年岁的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那些老演员的去世,我村的秧歌剧后继无人了。
所幸的是,我们几个人抢救性地把老演员们录制的磁带翻录到了电脑上,并保存了下来,算是我们为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了一点儿贡献吧。但是,我非常惭愧地告诉大家,那些依依呀呀的秧歌调,我几乎一句也听不懂,更甭说对它感兴趣了。
为啥会如此呢?我经常苦苦地思索。
当然,跟电影、电视、网络等传媒的发展不误关系,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应该秧歌剧本身来找——缺乏开拓和发展,来回是那么几出戏,没有新的剧本——这应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通病吧。
另外,国人的崇洋心理日趋严重,对传统的东西似乎很不屑了。您看,每到双休日或者节假日,家长带孩子上的都是什么补习班呢?钢琴、拉丁舞、跆拳道、吉他等等,而学习京胡之类的就很少吧。
再看看大人们教孩子说话,几乎听不到“再见”这个词了,一概成了“拜拜”或者“88”了。还有,农村在向着城里学,城里在向着外国学。以前,村里的孩子称呼母亲为“娘”,现在改“妈妈”了,而城里人对母亲的称呼则由“妈妈”变成“妈咪”了。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又该怎样承古创新呢?望吧友们积极参与讨论并身体力行之。
以上,算是抛砖引玉吧。


1楼2011-11-06 16:26回复
    我也听过秧歌剧,别看很俗,却是高手的艺术。一般人唱得很难听,所以难以存活。相同村大眼就唱得像歌剧一样。可惜,再也没有这样的好角了。


    2楼2011-11-08 14:02
    回复
      2025-08-14 06:28: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也曾看到一张照片,一个教授上课,台下只有一个学生在听,讲完之后教授深深的鞠躬.


      3楼2011-11-11 08:23
      回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愿意去学戏,因为戏团演员们的收入和其练功的付出极不成比例。


        4楼2011-12-16 14:06
        回复
          曲高和寡。


          5楼2011-12-16 14: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