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免费师范生的思考
声明:本人系某师范大学在读免费师范生,是年大三,仅就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脑之所思作此文。文中定有诸多表述不甚严密,诸多观点有失偏颇,因水平有限。作文之目的乃是为免费师范生之政策,为教育之强大,为祖国之未来,仅此而已。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采取这一重大举措,就是要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从事教育工作,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本人有幸享受到了国家的这一“优惠政策”,因为每个月有400元的津贴可以拿,大家都戏称为“工资”。可是,对于毕业后从教的事情,大家都不以为然,有的是当初迷迷糊糊地就闯进了这个队伍,对毕业以后的事情还没做好打算;有的打算毕业后先当老师,站稳脚跟后就跳槽;有的干脆毕业后直接违约;只有较少的一部分人是自发地愿意做老师,愿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献出一份力量。另一方面,大家又都仗着自己毕业后不愁找工作,而天天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大不了毕业后就先做老师嘛!悲也,大不了就做老师,他们把老师看作是何等次要的职业!实在没办法了,才委屈自己踏进教育行业的大门,还是勉勉强强的教书育人。我想这些人是做不好老师的,因为他们骨子里就不想做老师!
正是这种娇生惯养的机制,导致了大部分在校免费师范生(免费师范生以下皆简称免师,相对应的非免费师范生则简称非师)自由散漫的生活,再加上这个群体鱼龙混杂(因为大家的初衷和打算五花八门),就导致了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老师并不一定是好老师。免师们由于生活无压力(每月有补助),就业无压力(正如某些人所说“大不了先做老师”),感情无压力(师范大学一般女生较多,质量也会不错),再加上大部分人到大学后对自己的要求松懈了,所以就开始了混日子的生活。他们比那些非师同学活得要潇洒,自在上几千倍。
以上仅仅是从免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简单描述了免师们的现状。或许他们并没有权利选择,因为大环境是这样,他们要适应这个社会。不可否认,在这个复杂的群体中,还是有那么一部分胸怀祖国,励志投身教育的仁人志士,他们热爱学习,积极投身学生工作和学校各类社团,平时也积极加强自身师范技能的训练,这和那些混日子的同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他们当初选择这条路时就想好了该怎么走好这条路,所以他们有源源不断的内动力促使自己不断前进。
于是,校园里的学生就大致分为了如下三类:非师,他们学习压力较大,经常上自习,忙着考研或是找工作的事情;不求上进的免师,他们生活基本无压力,甚至可以谈个朋友或是去赚个外快,小资一把;发愤图强的免师,他们时刻以一位优秀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立志奉献祖国的教育事业。既然学生群体出现了分化,就有必要提前把这几类人区分开来。如何才能让真正想当老师的同学享受免师政策,让“站着茅坑不拉屎”的同学主动丢弃机会,以惠他人?这才是当务之急。2011年9月6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许涛表示,下一步将建立免师的录用和退出机制,使它呈现出比较开放的状态,让一切有志于当教师,特别是当农村教师的青年学生,加入到这个行业中,对已经录用,不符合教师录用标准的,将对机制方面进行探索。 我想,这才是一个机制永葆生机的不二法门。
2011年9月份,全国万余名免师走上了三尺讲台,施行4年的免师政策终于交出了第一份成绩单。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10597名首批免师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的中小学任教,39%到了县镇及以下的中小学任教。新华网于2011年2月进行了网络调查,显示在181名受调查的首届免师中,63.5%的受调查者来自农村,89.2%的受调查者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6.6%的人选择了“北上广深”作为意向就业地点,58.0%的人选择了“省会级城市”,没有人选择“农村”作为意向工作地点,并在9月份赴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东、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7个省区进行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在17个省区的4821名免费师范生中,就业率超过九成,其中,有41名毕业生违约,约占这些省份首批免费师范生总数的0.9%。另有266人出现了跨省就业、休学、无法正常毕业等情况。与高就业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免师中,下基层就业的意愿并不强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比例非常低。“下不去”是否为首届免师的通病,是否意味着政策难点依然未能有效解决,是否意味着未来的思路需要调整?我想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的出现不可避免,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在中国实施免师政策是一个创举,前方的路还很长,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