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吧 关注:68,144贴子:679,487
  • 2回复贴,共1

程恭纯:数种学派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伊洛之学〗
  北宋程颢、程颐所创理学学派。世称程颢为“大程”,程颐为“小程”,合称为“二程”。二程为亲兄弟,均为洛阳(今属河南)人,长期在洛阳讲学,后来程颐又居临伊川,二人讲学于伊河洛水之间,因称其所刨学派为“伊洛之学”,也叫“洛学”。二程十五、六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继承周敦颐的学说,仍不满足,又同张载、邵雍等频繁交往,切磋学术。终于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形成伊洛学派。二程长期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门徒日益增多,成为北宋时期最大的学术派别。著名弟子很多,其中,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临号称“程门四大弟子”。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一致。他们在政治上追随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学术上与王安石“新学”对立,与“蜀学”亦相攻讦,对自己师事的“濂学”并不推崇,与“关学”联系则较密切。此学派提出理学道统说,二程自命为继承孔孟儒学道统,明儒家之道于当世。发展了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世界本体论,以“理”或“天理”为哲学最高范畴,作为自然界和社会的最高原则。认为“理”或“天理”永恒存在,创立了“天理本体论”学说。他们说:“万事皆出于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理”或“天理”的体理,“有理则有气”,有理就有万事万物。他们还认为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遵循它便合乎天理,否则就是违背天理。在人性论和认识论方面,他们把“天理”和人性联系起来,认为“天理”在人心即为“性”,“性即理也”。强调人性本善,后世之人有“贤”、“愚”之分,是由于气禀不同,“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认为“浊气”和恶性都是人欲,人欲横流,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要人们“存天理,去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倡导“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他们还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象君臣那样的关系,认为社会的贵贱、尊卑、男女有序、夫妇有唱随之礼为“常理”。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对寡妇再嫁。此学派关于“天理”主宰万事万物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但他们也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主要著作有:《二程全书》、《二程遗书》、《二程外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氏经说》等。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有《二程集》。该派学说奠定了宋代理学基础。二程之中,—程颢早卒,程颐继续传播其学。颐卒,其弟子仍传其学并有所发展和变化,相继建立许多学派,如:谢良佐创“上蔡学派”,杨时创“龟山学派”,游酢创“□山学派”,吕大忠、吕大多次钧、吕大临等创“吕范诸儒学派”,吕希哲创“荥阳学派”,尹炉子□创“和靖学派”,郭忠孝创“兼山学派”,王□创“震泽学派”,刘绚;李□创“刘秀诸儒学派”,陈□、邹浩创“陈邹诸儒学派”,周行己、许景衡创“周许诺儒学派”,陈渊创“默堂学派”,罗从彦创“豫章学派”,胡安国创、武夷学派”等等。南宋朱熹直接继承伊洛之学,并发展成完整的理学体系,形成“程朱学派”。程朱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为地主阶级的官方哲学,影响极其深远。

〖仪征学派〗创始人阮元,(1764—1849)。阮元,字伯元,号云台,清仪征(今属江苏),人。此学派因其籍贯而名。阮元家学有其子陇常生、阮福承传。元弟子甚众,较著者有严杰、王引之,姚文田、张惠言、严元照、陈寿祺、曾钊、侯康、李富孙、李遇孙、许宗彦、吴东发、徐养原、金鹗、洪颐煊、洪震煊、周中孚、朱为弼、汪家禧、孙风起、谭莹等。其交游者有臧庸、任大椿、王昶、钱大昕、汪中、王念孙、刘台拱、孙星衍、凌廷堪、江蕃、焦循等。此派论学宗旨在实事求是,自经史、小学、历算、舆地、金石、辞章无所不包,尤以发明大义为主。阮元为汉学最后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学术和思想上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对汉学思潮的总结和对文化史的研究。他在浙江任职时,组织编著《经籍纂诂》,聘用四十余名学者参与其事。此书一百零六卷,取材范围广泛,包括群经、诸子、史部、集部旧注以及古代字书如《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等等,将唐以前之训诂几乎网罗殆尽,给学者以极大方便。他又组织人力根据宋本重刻《十三经注疏》并附校勘记,使其成为最规范的版本。他还组编纂了《皇清经解》(又称《学海堂经解》)。此书搜集清初至乾隆、嘉庆年间的经学著作七十四家,收书一百八十余种,为乾嘉汉学学成果的大规模汇集。除经籍的辑录与汇刻外,阮元还对汉学学术方法以及学风进行了总结:一曰以训诂求义理,提出“古今义理之学,必自洲诂始”;二曰以汉儒为准绳,认为“两汉经学所以当尊行者,为去圣贤最近,而二氏之说尚未起也”;三日实事求是,自谓“余之说经,推明古训,实事求是而已,非敢立异也”。上述主张,概括了清代汉学家的一般学术方法与学风。阮元很重视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他力图通过对古代文字原义的分析以推测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思想,阐述古代语言与古代文化的关系。


1楼2006-08-24 15:49回复
    他还善于利用考古成果来研究古代文化,如引用周器“散氏盘”特佐证经学,并从韵读上认识了一些周金文字,此种方法,开创了近人研究古央的新途径。阮元继承了江永、戴震、焦循等汉学家的传统,接触到西方的天文数学知识,但又对西学抱有一种虚无主义态度,认为一切都是祖宗的好,反映出偏狭的文化态度。他固守以孔孟为宗的为学宗旨,提出:“万世之学,以孔孟为宗,孔孟之学以《诗》、《书》为宗,学不守孔孟,必人于异端。孔孟之学所以不杂者,守商、周以来《诗》、《书》古训以为据也。”表现出复古保守的思想倾向。阮元嗣子阮常生“研究经术,能嗣家学,精钟鼎、大小诸篆”,著有《后汉洛阳宫图考》等。其子阮福“博雅好古,夙承家学”,尝受业于江藩、凌曙。著有《李经义疏》、《小□□丛记》等。阮元弟子皆长于经学,为清代著名学者。严杰亦为段玉裁弟子(参见懋堂学派);王引之为石□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参见石□学派);姚文田为秋农学派创始人(参见秋农学派);严元照“治经史,务实学”,著有《尔雅匡名》八卷,“旁罗异文较训,钩稽疏证,补邢疏所不逮”,又有《娱亲雅言》八卷;陈寿模为左海学派创始人(参见左海学派);曾创笃学好古,长于训诂、考证及校勘,著有《周易虞氏义笺》、《周礼注疏小笺》、《诗说》、《诗毛郑同异辨》、《春秋国都爵姓考补》、《论语述解》、《读书杂志》、《面城楼集》等多种;侯康曾从游于林伯桐,“研精注疏,尽通诸经,著《春秋古经说》二卷,谓三传经文颇有不同,以左氏与公、□互校;则左氏义长者多,因参订而排比之,疏通证明,有足补毛氏奇龄之《春秋简书刊误》、段氏玉裁之《春秋左氏古经》所未备者”,又作《□梁礼证》,惜全书未竟。其于群经、小学亦皆在论说,而于史学致力尤勤,撰《后汉书补注续》、《三国志补注》、《补后汉书艺文志》、《补三国艺文志》等;李富孙、李遇孙与其兄超孙,“并以文学名于时,号“后三李先生”,富孙也曾请业于卢文□、钱大昕、孙星衍诸人,阮元抚浙,入诂经精舍,遂一意治经,著有《易解□义》、《易解校异》、《七经异文释》、《校经商集》、《说文辨字正俗》、《汉魏六朝墓铭例》、《鹤徵后录》诸书;李遇孙长于金石之学,著有《金石学录》、《金石原起说考补》、《北宋石经补考》、《日知录补正》、《芝省斋碑录》、《芝省斋集》等多种;许宗彦“其学务求六经大义。持汉宋学者之平,不屑屑校仇文字、辨析偏旁,训诂不乐掇拾零残,经说不惑于百家支离蔓衍迂疏寡效之言,讨论经史,皆稽古证今,独具神识,有补经义”,阮元重其学行,曾采其说人《皇清经解》,著有《鉴止水斋文集》;吴东发“潜心经学,尤邃于《尚书》,兼通金石文字,著有《群经字考》、《尚书后案质疑》、《钏鼎款识释文》等,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多采其说;徐养原通三礼,宗郑玄之说,兼通六书、古音、历算、舆地、氏族之学,曾助阮元校诸经注疏,所校《尚书》、《仪礼》“特精”,著有《明堂说》、《□郊辨》、《井田议》、《饮食考》、《古乐章考》、《周官五礼表》、《尚书黑水考》、《渤海考》、《书经文字异同》、《说文声类》、《经传音证》、《律吕臆说》、《琴学原始》、《周髀解》、《九章重差补图》、《朝鲜疆域考》、《氏族谱》诸书,其《周官故书考》、《仪礼今古文异同疏证》、《论语鲁读考》、《顽石庐经说》刻入《续皇清经解》;金鹗被阮元选人诂经精舍肄业,精三礼之学,著《求古录》,取宫室、衣服、郊把、并田之类,贯串汉唐诸诸之说,条考而详辨之,又尝辑《论语·乡党注》,厘正旧说;洪颐煊、洪震煊就学于话经精舍,时有二洪之称,颐煊尤精究经训,贯串子史,又好聚书,家藏善本书三万卷,碑版二干余,著《礼经宫室答问》、《孔子三朝记》、《管子义证》、《读书丛录》、《台州札记》、《经典集林》、《汉志水道疏证》、《孝经郑注补证》、《诸史考异》、《筠轩诗文钞》等;洪震煊人诂经精舍“助为《十三经校勘记》,任《小戴礼》,分辑《经籍纂诂》,任《方言》,所刊诸书,多经其手,尤精选学”,著有《夏小正疏证》、《石鼓文考异》等;周中孚曾佐阮元辑《经籍纂诂》,著有《孝经集解》、《逸周书注补正》、《子书考》、《郑堂读书记》、《金石识小录》、《郑堂札记》等,殴后稿本多散佚;宋为弼生平嗜金石,多识三代鼎彝、秦汉碑蹋之古文奇字,阮元编《经籍纂诂》、《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皆倚之成”,著有《积古图释》、《系声馆诗文集》等;汪家穆“尤长七略之学,尝言著书之旨,以修己治人为本,学务沈博,而归极于理”,著有《意林翼》等,殁后毁于火;孙风起人佑经精舍“为高材生”,阮元编《经籍纂估》,以其分纂《毛传》、《郑笺》、《韩诗》及《诗异同考》,著有《九九通考》;谭莹“博考粤中文献,凡粤人著述,搜罗殆尽,属其友伍崇□汇刻其孚见者曰《岭南遗书》五十九种,曰《粤十三家集》一百八十二卷,选刻近人诗曰《楚庭督旧遗诗》七十四卷,复博采海内书籍孚见者,汇刻曰《粤雅堂丛书》一百八十种,又刻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二百卷,皆先生所校定,为学海堂学长三十余年,英俊之士多出其门。”(徐世昌《清儒学案》)著有《乐志堂诗集、文集》,又撰《豫庵札记》、《南海县志》、《广州府志》,未竟。


    2楼2006-08-24 15: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