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考县采访的时候,感受最大的是中医学的落寞,除了有限的几个人之外,少有人知道这里曾出过一位旷世名医张从正。
在兰考反复追寻张从正故里,得到了三种以上的说法:有说是在城关镇张医王村的,有说是在小宋张老庄,而墓地则在张君墓镇,甚至还有人说是在民权县林七乡西南一公里旧县集处。据兰考县张从正研究会会长傅百轩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不少韩国人、日本人来到兰考,拜谒这位医学大家,于是县里组织人员开始考察张从正故居,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考察,他更倾向于张从正是小宋张老庄一带的人,当地人曾将张氏家谱保存下来,但金元时期的部分却失落了,因而无法确证。但这一带的沙丘较早是一个极大的墓冢,至今还有人从沙丘下挖出古墓砖石,并且当地有很多关于张从正行医的传说。由于不能确证张氏故里到底在哪里,县里就把张从正的故里放在了城关镇的张医王村,并且还在这里举办了几次学术会议,立了十几通碑。顾名思义,张医王就是老百姓对名医张从正的推崇。但这个名字也是改过的,以前这里叫张宜王村。
当我来到张医王村的张从正故里碑处,这里已是一片荒凉,除了四周的数棵柏树还挺立着,其余的石碑都已被扳倒、砸断,似乎没有人以他为荣,相反倒有无穷的怨恨。一代名医,高风亮节,却遭后世如此轻贱,良可叹哉!良可叹哉!
我在想,假设兰考不欢迎这样一位名医,不承认他是兰考人,何妨将他让与民权?但历史无可更改,因为《金史·张从正传》明载:“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兰考县)人。”
儒门事亲有深意
张从正为人豪放不羁,喜饮酒赋诗,思想上却受宋儒影响颇深。从他的著作命名为《儒门事亲》来看,宋代儒医的精神已经深深地印在他的心底。张从正在这本书中说:“惟儒者能明辨之,而事亲者不可以不知医也。”即认为知医为儒者分内事,作为孝子更应该懂医。
这种思想可以上溯到北宋的“二程”。程颢是理学家中将医道与孝道相提并论的第一人,他说:“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事亲者,亦不可不知医。”侍奉双亲自己必须要懂医道,否则交由庸医乱治,自然是“不孝”;即使是自己有病,也不可轻率地任由庸医乱治,否则就会使父母背上“不慈”的恶名。可见“大程”对庸医误人有较深刻的了解。程颐也认为人子事亲学医“最是大事”,他说:“今人视父母疾,乃一任医者之手,岂不害事?必须识医药之道理,别病是如何,药当如何,故可任医者也。”
在宋代之前,虽然像张仲景等人也曾提倡儒者知医,但也无法与张载、“二程”等理学家相比。在南宋理宗之后,理学把孝道定为人人不能违反的“天理”,具有无上的权威。在此种社会背景下,医家无不谈“孝”,甚至以“孝”治医。张氏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以医为仁术,修德敬业,强调对医术的深入研讨;对病人无论贫富贵贱、华夷愚智,都一视同仁,尊重同道和病人,不自欺,不欺人,知行合一,品德高洁,可以说将宋代儒医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金兴定年间(1217~1221年),在张从正六十余岁时,被金朝召入太医院供职,由于看不惯“官医迎送长吏,马前唱喏”的卑耻之态,受不了官场上的各种束缚,不久便辞归故里,游历颍水一带,为民众治病。此间,结识了颇有文名的麻知几和常仲明等,便经常在一起讨论医学,“相共讲明奥义,辨析至理,深悼传习之弊,力矫而正绪”。麻氏既有文名,又好医方,便主动帮助张从正把平日所著议论及尝试之效,编辑成册,名曰《儒门事亲》。
三法奇效疗杂症
在《儒门事亲》中,记载有张从正用“汗、吐、下”三法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其奇思妙想,令人叹为观止!
像有一个姓刘的仓长(相当于现在的仓库管理员),大便量少且频,每天都要解上七八十次,无奈之下,他只好在两腿之间挂上一个水瓢,弄得浑身臭不可闻,因此痛苦不堪,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十多年,怎么也治不好。张从正知道后,就对病人说:“大便量少且频,是欲通而不得通的征兆,只要用药泻一通,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在中医上属于通因通用的治法,一剂药就可以痊愈了。”处大承气汤,病人服用后一直泻肚不止,第二天就回复如常。
在兰考反复追寻张从正故里,得到了三种以上的说法:有说是在城关镇张医王村的,有说是在小宋张老庄,而墓地则在张君墓镇,甚至还有人说是在民权县林七乡西南一公里旧县集处。据兰考县张从正研究会会长傅百轩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不少韩国人、日本人来到兰考,拜谒这位医学大家,于是县里组织人员开始考察张从正故居,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考察,他更倾向于张从正是小宋张老庄一带的人,当地人曾将张氏家谱保存下来,但金元时期的部分却失落了,因而无法确证。但这一带的沙丘较早是一个极大的墓冢,至今还有人从沙丘下挖出古墓砖石,并且当地有很多关于张从正行医的传说。由于不能确证张氏故里到底在哪里,县里就把张从正的故里放在了城关镇的张医王村,并且还在这里举办了几次学术会议,立了十几通碑。顾名思义,张医王就是老百姓对名医张从正的推崇。但这个名字也是改过的,以前这里叫张宜王村。
当我来到张医王村的张从正故里碑处,这里已是一片荒凉,除了四周的数棵柏树还挺立着,其余的石碑都已被扳倒、砸断,似乎没有人以他为荣,相反倒有无穷的怨恨。一代名医,高风亮节,却遭后世如此轻贱,良可叹哉!良可叹哉!
我在想,假设兰考不欢迎这样一位名医,不承认他是兰考人,何妨将他让与民权?但历史无可更改,因为《金史·张从正传》明载:“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兰考县)人。”
儒门事亲有深意
张从正为人豪放不羁,喜饮酒赋诗,思想上却受宋儒影响颇深。从他的著作命名为《儒门事亲》来看,宋代儒医的精神已经深深地印在他的心底。张从正在这本书中说:“惟儒者能明辨之,而事亲者不可以不知医也。”即认为知医为儒者分内事,作为孝子更应该懂医。
这种思想可以上溯到北宋的“二程”。程颢是理学家中将医道与孝道相提并论的第一人,他说:“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事亲者,亦不可不知医。”侍奉双亲自己必须要懂医道,否则交由庸医乱治,自然是“不孝”;即使是自己有病,也不可轻率地任由庸医乱治,否则就会使父母背上“不慈”的恶名。可见“大程”对庸医误人有较深刻的了解。程颐也认为人子事亲学医“最是大事”,他说:“今人视父母疾,乃一任医者之手,岂不害事?必须识医药之道理,别病是如何,药当如何,故可任医者也。”
在宋代之前,虽然像张仲景等人也曾提倡儒者知医,但也无法与张载、“二程”等理学家相比。在南宋理宗之后,理学把孝道定为人人不能违反的“天理”,具有无上的权威。在此种社会背景下,医家无不谈“孝”,甚至以“孝”治医。张氏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以医为仁术,修德敬业,强调对医术的深入研讨;对病人无论贫富贵贱、华夷愚智,都一视同仁,尊重同道和病人,不自欺,不欺人,知行合一,品德高洁,可以说将宋代儒医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金兴定年间(1217~1221年),在张从正六十余岁时,被金朝召入太医院供职,由于看不惯“官医迎送长吏,马前唱喏”的卑耻之态,受不了官场上的各种束缚,不久便辞归故里,游历颍水一带,为民众治病。此间,结识了颇有文名的麻知几和常仲明等,便经常在一起讨论医学,“相共讲明奥义,辨析至理,深悼传习之弊,力矫而正绪”。麻氏既有文名,又好医方,便主动帮助张从正把平日所著议论及尝试之效,编辑成册,名曰《儒门事亲》。
三法奇效疗杂症
在《儒门事亲》中,记载有张从正用“汗、吐、下”三法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其奇思妙想,令人叹为观止!
像有一个姓刘的仓长(相当于现在的仓库管理员),大便量少且频,每天都要解上七八十次,无奈之下,他只好在两腿之间挂上一个水瓢,弄得浑身臭不可闻,因此痛苦不堪,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十多年,怎么也治不好。张从正知道后,就对病人说:“大便量少且频,是欲通而不得通的征兆,只要用药泻一通,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在中医上属于通因通用的治法,一剂药就可以痊愈了。”处大承气汤,病人服用后一直泻肚不止,第二天就回复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