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江西修水人,1890年生。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至1925年在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巴黎大学、哈佛大学等地研习梵文、巴利文及蒙文、藏文、满文等东方古文字,1926年后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和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1969年逝世。田于幼承家学、博览群书,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吸收西方学术文化之精华,加之具有独立精神、崇高气节,使治学为人均达到极高境界,被誉为一代宗师。著有《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
北京大学历史系王永兴教授谈他自1937年受业于陈寅恪先生,于今已近六十年,在长沙圣经书院,在昆明写着“南天一柱”的殿堂,在清华园海棠花掩映的新林院书房,侍读寅恪先生之侧,得到耳提面命的教诲,已立志用寅恪先生治史精神读书治学;自1978年经过二十余年的漫漫长夜重返燕园,也是在教学科研之时,反复研读寅恪先生之书。几十年读书研究中的经验,就是对寅恪先生史学的逐渐深入的理解,因此愿意把学习陈寅恪先生治史之道的心得介绍给立志于读书治学的学人。以下为笔者根据王先生叙述整理的记录。
一、学术渊源
寅恪先生治学最重渊源系统,但在他的著书为文中,并未直接写明他治学渊源所自。王先生久久思索这一问题,并反复阅读了寅恪先生的论著。他发现寅恪先生对清代史学评价并不高,在为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所作序中,寅恪先生指出:“有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而史学则远不逮宋人。”所以造成清代史学不振,是因为“研治史学之人,大抵于宦成以后休退之时,始以余力肆及,殆视为文儒老病销愁送日之具”,使清代“史学地位之卑下若此”。相反,对宋代史学他击节赞叹,“中国史学莫盛于宋”(《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宋贤史学,今古罕匹”(《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兵制章”)。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标明其书为初学读《通鉴》者的参考,在1940年旅居香港时扶病披览两《唐书》,念念不忘“张大欧宋之学术”,“欧宋”即指《新唐书》的撰著者欧阳修、宋祁;欲绍继宋代史学之志俨然。寅恪先生一生志愿在于撰写一部《中国通史》及一部《中国历史的教训》,“通史”与“教训”合起来,正是“通鉴”之意。王先生从寅恪先生对宋清史学的评断中看到他的取法倾向,在张大欧宋之学及绍继补充《通鉴》上看到他继承宋贤史学之志,从思想方法中看到他对宋代史学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得出宋代史学是寅恪先生史学最重要渊源的结论。
明确学术渊源是十分重要的,做学问意境高低,关键在于取法。寅恪先生盛赞白居易《新乐府》的体例严整、文词优美、用思精密,《新乐府》中多篇至今仍脍炙人口。日本学者铃木虎雄认为《新乐府》首句标其目为“古诗十九首之例”,寅恪先生反对其说,认为“乐天之作诗,直上拟三百篇,陈义甚高,其非以古诗十九首为楷则,而自同于陈子昂、李太白之所为”。取法高才能陈义高,白居易《新乐府》取法远远高于古诗十九首的《诗经》, 故能超出时辈,独树奇葩,而理解寅恪先生史学也是如此。寅恪先生没有取法“卑下”的清代史学,而是直拟千古罕匹的宋代史学,因此能意境高远,成为杰出的史学大师。青年朋友立志于治史者,一定要注意寅恪先生的取法渊源。
二、史学思想
司马光在《进通鉴表》中,将其史学思想阐述无疑,一言以蔽之,即求真实,供鉴诫。《通鉴》的撰写过程是“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抉择幽隐,校计毫厘”,为求真实而遍阅广采,日以继夜;其撰写原则为“专取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诫者,为编年一书”,使读者“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以达供鉴诫之目的。这种以国家兴衰、生民休戚为己任的史学思想,正是宋代史学之所以高于乾嘉考据的最主要原因。
北京大学历史系王永兴教授谈他自1937年受业于陈寅恪先生,于今已近六十年,在长沙圣经书院,在昆明写着“南天一柱”的殿堂,在清华园海棠花掩映的新林院书房,侍读寅恪先生之侧,得到耳提面命的教诲,已立志用寅恪先生治史精神读书治学;自1978年经过二十余年的漫漫长夜重返燕园,也是在教学科研之时,反复研读寅恪先生之书。几十年读书研究中的经验,就是对寅恪先生史学的逐渐深入的理解,因此愿意把学习陈寅恪先生治史之道的心得介绍给立志于读书治学的学人。以下为笔者根据王先生叙述整理的记录。
一、学术渊源
寅恪先生治学最重渊源系统,但在他的著书为文中,并未直接写明他治学渊源所自。王先生久久思索这一问题,并反复阅读了寅恪先生的论著。他发现寅恪先生对清代史学评价并不高,在为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所作序中,寅恪先生指出:“有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而史学则远不逮宋人。”所以造成清代史学不振,是因为“研治史学之人,大抵于宦成以后休退之时,始以余力肆及,殆视为文儒老病销愁送日之具”,使清代“史学地位之卑下若此”。相反,对宋代史学他击节赞叹,“中国史学莫盛于宋”(《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宋贤史学,今古罕匹”(《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兵制章”)。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标明其书为初学读《通鉴》者的参考,在1940年旅居香港时扶病披览两《唐书》,念念不忘“张大欧宋之学术”,“欧宋”即指《新唐书》的撰著者欧阳修、宋祁;欲绍继宋代史学之志俨然。寅恪先生一生志愿在于撰写一部《中国通史》及一部《中国历史的教训》,“通史”与“教训”合起来,正是“通鉴”之意。王先生从寅恪先生对宋清史学的评断中看到他的取法倾向,在张大欧宋之学及绍继补充《通鉴》上看到他继承宋贤史学之志,从思想方法中看到他对宋代史学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得出宋代史学是寅恪先生史学最重要渊源的结论。
明确学术渊源是十分重要的,做学问意境高低,关键在于取法。寅恪先生盛赞白居易《新乐府》的体例严整、文词优美、用思精密,《新乐府》中多篇至今仍脍炙人口。日本学者铃木虎雄认为《新乐府》首句标其目为“古诗十九首之例”,寅恪先生反对其说,认为“乐天之作诗,直上拟三百篇,陈义甚高,其非以古诗十九首为楷则,而自同于陈子昂、李太白之所为”。取法高才能陈义高,白居易《新乐府》取法远远高于古诗十九首的《诗经》, 故能超出时辈,独树奇葩,而理解寅恪先生史学也是如此。寅恪先生没有取法“卑下”的清代史学,而是直拟千古罕匹的宋代史学,因此能意境高远,成为杰出的史学大师。青年朋友立志于治史者,一定要注意寅恪先生的取法渊源。
二、史学思想
司马光在《进通鉴表》中,将其史学思想阐述无疑,一言以蔽之,即求真实,供鉴诫。《通鉴》的撰写过程是“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抉择幽隐,校计毫厘”,为求真实而遍阅广采,日以继夜;其撰写原则为“专取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诫者,为编年一书”,使读者“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以达供鉴诫之目的。这种以国家兴衰、生民休戚为己任的史学思想,正是宋代史学之所以高于乾嘉考据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