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表录异》现在己成为广东地方文献丛书之一种,为唐昭宗时任职广州司马的刘恂,任满上京,以扰镶退居南海而作。所记为南国珍奇的草、木、鱼、虫、鸟、兽和风土人情,地域广及今之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其中以记广东为多。
是书,又名《岭表记》或《岭表录异记》等,三卷。原书早已侠,《百川学海》和《说郛》有寥寥数页之载,首尾残缺;有宋一代,《太平裹宇记》诸书征引颇多,清《四库全书》所收本,乃据明《永乐大典》逐卷解集,复佐以旁见诸书,排比文字,逐类分聚而成,也为三卷,然比视原书,仅十之八九,同时,四库全书》编幕名称刘恂 书。“历来考据之家,皆资引证。盖不特图经之圭臬,抑亦苍推之支流,有裨多识, 浅鲜也.除视是书为“图经之圭臬”恐言重外,其余评价还是中肯的。
缘于喜爱自然科学和博览群书,感于《岭表录异》之不一般,故普迅先生作是书之校勘,以唐宋类书所引各条校四库全书》本,补遗按语,从而成为目前最善本,据北京鲁迅博物馆之研究称,鲁迅先生校勘《岭表录异》共有两种手稿,一为初写本,足《四库全书》辑集的《永乐大典》抄录本,一为校本,是用唐宋类书所引《岭表录异》各条校勘抄录本并予以补遗的写完本。
以抄录本封面“庚戌十二月录 字样,知是事起于19T1年初,何时校勘完毕则无记载,以鲁迅先生1913年11月4日记戚及收到从故乡绍兴寄到北京的此两种手稿分析,当不迟于1912年2月先生之离绍赴宁时。
校勘是书,先生有完整的校勘记,从校勘记可见其认真与用功。计其校勘所用古籍近30种,古至汉许慎《说文解字》和唐白氏香山居士《六贴》,近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从鲁迅先生校勘《岭表录异》一书可见;一是凡佳作总能代代相传而致久远,一是凡有作为者每关心浏览文化典籍以资通博以藉借镜。此两点,于今人来说可谓意义殊深.
是书,又名《岭表记》或《岭表录异记》等,三卷。原书早已侠,《百川学海》和《说郛》有寥寥数页之载,首尾残缺;有宋一代,《太平裹宇记》诸书征引颇多,清《四库全书》所收本,乃据明《永乐大典》逐卷解集,复佐以旁见诸书,排比文字,逐类分聚而成,也为三卷,然比视原书,仅十之八九,同时,四库全书》编幕名称刘恂 书。“历来考据之家,皆资引证。盖不特图经之圭臬,抑亦苍推之支流,有裨多识, 浅鲜也.除视是书为“图经之圭臬”恐言重外,其余评价还是中肯的。
缘于喜爱自然科学和博览群书,感于《岭表录异》之不一般,故普迅先生作是书之校勘,以唐宋类书所引各条校四库全书》本,补遗按语,从而成为目前最善本,据北京鲁迅博物馆之研究称,鲁迅先生校勘《岭表录异》共有两种手稿,一为初写本,足《四库全书》辑集的《永乐大典》抄录本,一为校本,是用唐宋类书所引《岭表录异》各条校勘抄录本并予以补遗的写完本。
以抄录本封面“庚戌十二月录 字样,知是事起于19T1年初,何时校勘完毕则无记载,以鲁迅先生1913年11月4日记戚及收到从故乡绍兴寄到北京的此两种手稿分析,当不迟于1912年2月先生之离绍赴宁时。
校勘是书,先生有完整的校勘记,从校勘记可见其认真与用功。计其校勘所用古籍近30种,古至汉许慎《说文解字》和唐白氏香山居士《六贴》,近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从鲁迅先生校勘《岭表录异》一书可见;一是凡佳作总能代代相传而致久远,一是凡有作为者每关心浏览文化典籍以资通博以藉借镜。此两点,于今人来说可谓意义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