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15位选手,都是相当有实力的选手,如何从这15人中选出5人?只是在每个选手的特点,细节上掂来量去,会如堕五里云雾,不得要领."细节决定成败"的说法更是说明目前选秀的甄别机制相当脆弱,在细节上纠缠是舍本逐末,低头找蚂蚁,却丢了大山,也使选秀严重失真。
一场选秀,越是到后面环节,选秀目的将越发成为度量入闱选手的尺度,而中国特定条件的约束也必须考虑在内。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所有选秀节目的宗旨,其他一些社会文化功能也是为了利益最大化,毕竟,这是文化经纪公司自掏腰包的选秀。说白了,选出的选手要能赚钱。什么样的选手才能赚钱呢?
我们不妨将选手粗略分几类:
1. 有唱功,有实力,人们愿意欣赏,却不愿意掏钱的选手。这种选手在中国太多了。这类选手参加一些演唱会,会给懂得欣赏的成年人一些好感,但成年人容易局限在免费消费层面,他们没有多少捧星的冲动,因为他们很独立,人生观已经成型,生活已经稳定,更愿意做看客,客观评述一些现象,这样获得的满足感比追星更大,更经济合算。这类选手如果还有比较好的外表,做代言,参加一些商业演出,还是有一定市场的。毕竟他们能抓住喜欢免费欣赏这个群体。
2. 没有唱功,没有实力,但外形很酷,很前卫,这类选手最能迎合青少年。总的来说,我们这个社会心理老化比西方早得多。西方人60岁以后创业的人比比皆是,老少配的婚姻也很常见,这说明年龄代沟比中国要小得多,也间接说明,西方的心理老化比较晚,他们的娱乐年龄比中国人长。这种差别注定了中国的娱乐业必须充分考虑青少年,他们是愿意为娱乐花钱的主要群体。青少年喜欢新奇甚于好坏,只要是新异的事物,就想学,就想尝试。这是活力的表现,无可厚非。仅从商业眼光,这群人是一定要抓住的。去年的李宇春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这类选手人气高,但流行寿命也短。因为是追求新奇的产物,而新奇是很容易变化的。这类选手除非能充分利用青少年的热情,在他们的支持还没有淡化以前实现角色转换,以更有生命力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不然,热极生寒寒切骨,那种情况会很惨。这种选手签约时间不宜太长。
3. 时尚,有相当实力的选手,这类选手是前面两类的折中。时尚,符合青少年口味,有相当实力,能得到不少成年人的认同。这是选秀中最应该重视却最容易忽视的群体。由于时尚,很容易掌握青少年群体。由于有相当实力,发展会很有后劲,只要适当雕琢和包装,走红时间会更长。
显然,对于经纪公司,第三类选手的含金量是最高的。问题是,什么是时尚?现代社会,生活很紧张,几乎没有了节奏,作为一种弥补,节奏化的行动很受大家喜爱,如有节奏地说,有节奏地唱,有节奏地跳,等等,人一合上节奏,就感到放松,舒坦。中国传统社会比较喜欢旋律,喜欢高山流水,信马由缰,那种悠闲,那种放逸,与农业社会非常合拍。目前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工业化,信息化,快节奏的,有爆发力的节奏自然更能释放人们的紧张,和着节奏摇一下头都让人轻松,如果和着节奏说,和着节奏跳,和着节奏唱,对情绪的感染将是更加深刻深沉的。西洋音乐无疑是中国流行音乐的方向。这是一个需要节奏更甚于旋律的时代,这是一个在有爆发力的节奏中追求疯狂,追求情绪宣泄的时代。流行音乐是大众情绪的宣泄器,共鸣器。喜怒哀乐表现的越淋漓尽致,人们越欢迎。
去年的张靓颖,周笔畅,都在走国际潮流。今年选手的基本素质与去年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容易包装,也更容易打造,但如果选秀思路混乱,执着于细节,把流行的大趋势抛在脑后,就是有大量金子摆在眼前,也只有捡馒头吃的份。
另外,人们对人气,知名度和支持度有误解。竞选对手,知名度是一样的,都在同一个平台上,知道一个,就要知道其他几个。但支持度会不相同。人气是指人们议论某选手的热度,并不是支持度。一般说来,同时进入决赛的5人,知名度是一样的,而比赛能达到的目的,除了要积聚人气,更主要是提高选手的知名度和支持度。支持度很重要,能检测市场反应。知名度也很重要,广告效应受知名度影响。知名度相同,支持度较低的选手,发展未必逊于支持度高的。所以,仅用支持度确定名次是有失偏颇的,也比较粗放。根据支持度确定名次有一定公平性,但这种公平正在被投票的水分冲淡。如果能有一个排名的综合评级指标体系,可能会更公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