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之蝶吧 关注:5贴子:683
  • 4回复贴,共1

【小知识】原来如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摩卡咖啡(Mocha Coffee)

 摩卡咖啡来自也门。有必要澄清一下,在市面上是有很多咖啡都是叫“摩卡”的。这方面,摩卡咖啡在自己的冠名权的维护上做的一直都不是很好。也许摩卡咖啡实在是太古老了,当年荷兰人从也门的摩卡港口经过,运到世界上其它地方的咖啡树都被称为阿拉伯咖啡树。而由这些咖啡树种出来的咖啡就有一部分叫“摩卡”。那个时候的人们是不大讲究知识产权的,别人硬是要叫摩卡,也由人家那么叫着。我们来自也门的摩卡也没有办法,只好自救。它死心塌地的信奉达尔文的“自然法则”,在自己这边不断的提升品质,不断的“为难”自己;希望能够借此提高自己的江湖地位,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有朝一日还摩卡咖啡的本来面目;物竞天择的淘汰那些日渐黄花的没有自知之明更没有现代知识产权观念的“摩卡”们。让世人最终认同这样一个结论:有且只有也门摩卡才是摩卡咖啡。 

三分之一的意大利浓缩咖啡,三分之一的巧克力和三分之一的热牛奶,喝一口你会品出摩卡的全部内容,牛奶在舌根,巧克力在中间,咖啡在舌尖。


1楼2006-08-23 23:10回复
    2.法国香颂

    “香颂”在法文中的原意,就是“歌曲”的意思。它是法国世俗歌曲的泛称,也是法国流行歌曲的代名词。 法国香颂有如法国人的爱情观,不断在追求身心承受情爱的极限,无论是热恋的狂野,相思的甜蜜或是失恋的伤痛,将各种爱的情绪极大化是他们的民族性,因此看在外人眼中,法国人永远是如此浪漫。
    所谓法国的世俗歌曲,是指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之间,由叙事诗人与抒情诗人所写的单旋律音乐。后来,19世纪末期的艺术歌曲也被归入到世俗歌曲的范畴。至于法国的流行歌曲,由于受到传统世俗歌曲的影响,因此,在歌词意境的描写上,也就跟着格外讲究起来。在音乐的特色上,法国世俗歌曲大多是由叙事部分的乐段,和乐曲的反复部分相互构筑而成。这种形式的确立,大约是在1900年前后,也就是所谓的“法国美好时代”。后来时代变迁,再加上外来流行音乐元素的融入,终于形成今天多彩多姿、风华绝代的法国“香颂”的面貌。它们的形式和主题当中,包含了地方小调 
    1930年前后,是法国“香颂”发展最具关键性的时期,那段时间,法国创立了最具权威的ACC 唱片大奖。由罗西妮鲍华耶所唱的“香颂”名曲“对我细诉爱语”,在1931年5月所举办的第一届ACC唱片大奖上夺魁,这首歌曲除了促进了法国唱片工业的蓬勃发展,也因为词曲优美,而被改编成14种语言风靡全球,正式揭开法国“香颂”迷人的风华史。1952年,法国唱片协会所设立的唱片大奖也开始运作。第一届的得主是拥 有“香颂王”美誉的伊迪丝比雅芙所唱的“心跳的声音”。 

    这些极具权威性的唱片大奖,除了捧红了许多法国香颂歌星,同时也促进了音乐媒体的兴盛,只要歌曲一得奖,报纸电台便竞相报导与播放,使得“香颂”成为了法国人每天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时代不停地变迁,法国“香颂”也不免因为新鲜血液的注入而改变原来的面貌。但是,法国“香颂”,或者说法国流行歌曲,并没有丧失它独特、雅致的风格。老式的法国“香颂”依然是风华绝代,韵味十足;而现代的法国流行歌曲,在经过多次与外来元素的融合之后,时代感中依然可见优美的旋律浪漫情调一如往昔。这就是法国“香颂”特有的迷人魅力!


    2楼2006-08-23 23:15
    回复
      2025-08-15 12:31: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华尔兹

      ----华尔兹是英文waltz的音译,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农民舞蹈“连得勒”,通常被称为“圆舞”。17世纪末在维也纳宫廷里开始出现,后来演变成“维也纳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在风格上华丽高雅,情绪上活泼流畅,节奏多为3/4拍。 

      慢华尔兹产生于美国的波士顿,其风格是幽静、典雅,但比快华乐兹晚出世近一百年。

      ----华尔兹又名圆舞, 这是因为华尔兹在整个舞蹈过程中,大部分都在不停的旋转。 

      华尔兹来源于欧洲,是欧洲的一种土风舞,到了18世纪,华尔兹成为极流行的社交舞厅舞。华尔兹有论舞步与乐曲,都和其他舞步有显著的不同之处,主要区别是华尔兹是3拍子的舞步,所以有人称之为快三步舞或慢三步。华尔兹舞曲轻快,明朗而动人,舞步也是如此,令人有飘飘欲仙的感觉,比其他舞步更有诗意,更温文而雅。这也是华尔兹能流行百年而成为标准的主要原因。 

      “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秦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第一拍重音较突出,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淄河》、韦伯的《邀舞》等。

      ----维也那华尔兹基础 节拍 3/4 速度60小节/分钟 
      特点 在较快的音乐中完成摆荡型舞蹈的各项技法 
      步法 引导步 右转 右换步 左转 左换步 原地左转 止步 原地右转 
      节奏 每拍一步 第一拍略长 二三拍的追步稍快 每二小节六步为一组 男士强拍前进,弱拍后退 
      升降 前进转为升起 后退转为无足步升 
      倾斜 取决于升降和摆荡的大小(直右右,直左左) 
      换位 右换左用前进 在舞程线上进行 左换右用后退 可在角落上进行 
      强调 舞伴换位 内外圈轮流做前进转和后退转,不是团团转,右转用SWIN(摆荡),左转用CBM(反身) 
      华尔兹的基本舞步结构,是由前进(或后退)、横移、并脚三步构成一个基本旋回。这样,第一个旋回和第二个旋回,就要出现必然的换脚变化。这是初学者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障碍。在练习中,要逐步养成这样一种概念:重心是在两脚之间依次交换的,即使是并脚的舞步,重心落在双脚上的时间也是极短暂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交换重心的形式而已,这种特殊形式是为了造成“不露痕迹的交换重心的形态”。但主观上的换脚意图却是丝毫也没有变化的。只要保持这种意图的连续性发展,就可以很容易的越过这个障碍。 

      第二个问题是脚跟、脚掌、脚尖的运动程序及其方法的问题。前面已经介绍了基本运步方法,现在遇到的是在升降中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无论前进还是后退,在第一步重心转移完成后,都应把重心点移向前脚掌。尽管此时膝部还未伸直,但脚跟却应微微离地。向第二步发展的动力,就是由脚距离地而产生的脚掌推力引发的。第二步的横移,是运步的特殊形式,它既不是先落脚跟,也不是先落脚尖,而是近似于全脚的前掌落地,并伴随着反向的倾斜(即左横移时右倾斜,右横移时左倾斜)。此外还应注意,并脚动作井非从第三拍才开始,而是在第二拍的后半拍就伴随着身体的上挺和倾斜。开始向并脚发展(靠拢)。此时的重心完全处在横移脚的前半脚掌上。第三拍的并脚是在完全没有重心的状态下到位的,而且直到第三拍的前半拍,重心都还在横移脚的前掌上上升,直至极限状态,并拢的脚掌才开始不露痕迹地支撑重心。这种双脚重心状态只不过是一刹那的表现。从第三拍的后半拍开始,脚跟开始下降,而下降的重心,则主要由并拢那只脚的脚掌支撑。换言之,横移脚的脚掌完成着推动脚跟上升的重心支撑任务,而脚掌下降的重心则落在并拢脚的脚掌上。上升和下降的转折点,就是重心不露痕迹地交换时间。这些要求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太困难了。但假如你想跳出优美的舞步,这第二个障碍也是必须越过的。 

      第三个障碍是侧身与倾斜。倾斜乃是通过侧身动作的延伸,也就是肩部引导来实现的。再进一步深入地说,这一系列的上身动作,都产生于腰部的力量,而不是某一个局部的单独运动。这虽然是最高层次的要求,但却必须从一开始就引起注意。否则一旦形成局部性用力的毛病改起来就不容易了。上述三个障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基础较差的初学者,可以在练习基本步的时候,一个一个的解决;有一定基础的交谊舞爱好者,则可以用这些规范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假如你是一个急于求成的自娱性交谊舞跳怯的爱好者,懒得在这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也可在越过第一个障碍后,完全可以将后两个问题置之不理,而不会影响你往下学习。不过当你的舞技进展到相当的程度后,肯定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的,那时候再来从头练习也无妨碍。 
      问题补充:】(Waltz)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秦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第一拍重音较突出,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淄河》、韦伯的《邀舞》等. 
      【波尔卡】(Polka)捷克的一种民间舞曲,以男女对舞为主,其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组成,一般为二拍子


      4楼2006-08-23 23:23
      回复
        • 59.61.66.*
        4.“明日黄花”这个成语来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笔下。苏东坡在
          《九日次韵王巩》一诗中有云:“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此诗写于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中国古代习俗,重阳节是赏菊的日子。
          据说,过了重阳菊花即将凋谢,成了过时的东西了。因此,用“明日
          黄花”来比喻过时的事物。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跟苏轼同是北宋时期最有才华的诗人和散文家,两人在政治上因政见不同有诸多纷争,在诗文上亦可谓相互匹敌。两人之间曾发生这样的轶事:
          
            一日,王安石写《咏菊》诗,觅得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东坡一看,不住哂笑:荆公错矣错矣!东坡何出此言?古人有云: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春花娇嫩,暮春时节,和风吹拂,落英缤纷;而菊花高洁傲岸,性能傲霜,于深秋傲然开放,尽管金风一起,百草萧瑟,梧桐叶落,众香凋零,但菊花即使枯干焦烂也依然附于枝头,并无花落‘满地金’的景象。所以,东坡一面哂笑着王荆公江郎才尽,一边略作沉吟,依韵续上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不久,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左迁黄州。重九之后,一日大风起,苏东坡步入园子中一看,只见昨日满园菊花,如今是香消玉殒,满地落金,顿时大惊失色。方悟当日哂笑荆公、续写诗句是何等轻薄之举,直为自己才疏学浅羞愧难当,从此切记休轻易说人笑人,吃一堑长一智也!”
          
            由上述可知,“昨日黄花”也是有出处的,更有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在内。昨日傲立风中的菊花,现如今已经是尽数被吹落在地,不复存在。用这“昨日黄花”来比喻过时的事与物,不是十分贴切吗?
          
            总之,用这“明日黄花”来比喻过时之物,虽然我觉得非常非常的别扭,但无话可说,因为这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不过,若有人说“昨日黄花”是错误的,那我就要坚决反击,因为它也是正确的,而且字面上也容易理解。
         明日黄花:
          outmoded;things of the past that are stale and no longer of interest
          指过了重阳赏菊日的菊花,比喻一旦事过境迁,则徒然感慨。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和王巩》
          
          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别秋霜一夜衰。——唐·郑谷《十日菊》


        5楼2006-09-06 20:59
        回复
          5.Lomo是什么? 

           Lomo是LetOurlifebeMagicandOpen,让我们的生活开放、有魔力。Lomo=拉玛、乐魔、裸猫……乐摸!尽管翻译版本繁多,但是在香港和台湾,Lomo的爱好者们给它起了一个恰当的中文名字———乐摸———让我们快乐地抚摸生活!
          派生词 

           Lomography:用Lomo拍出的照片,乐摸照。 

           Lomographer:用Lomo拍照的人,乐摸师,或者叫他们“乐摸家伙”。 

           Snapshot:快拍族,谨遵Lomo随意拍照原则的人。 

           LomoAmbassador:Lomo的区域大使,负责在当地组织活动,推广乐摸文化。全球共有30多位大使。 

           Lomofi:知道高保真音响吧(Hi-fi)?这个正好相反,是低保真Lomo图片(LowFidelityLomography)。通过手机网络,把压缩过的Lomo相片传向全世界。 

           Lomobytes:经过压缩处理的照片文件。 

          Lomo的前身是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的间谍照相机,产地在圣彼得堡,体积小而便于携带。 

           199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自奥地利的两名学生,沃尔夫冈·施特兰晶格(WolfgangStranzinger)和马蒂亚斯·菲格(MatthiasFiegl)在布拉格的一家旧货店里,买到了一部造型古老的Lomo相机———LC-A。照片冲印出来的效果让他们非常惊喜:鲜艳的成像色彩被朦胧的效果包围,一种全新感受让他们兴奋不已———摄影竟然可以变得如此过瘾。一时间Lomo的快乐秘密在欧洲的年轻人之间迅速传开,古董相机供不应求。 

           1995年,他们索性找到了这家工厂,说服厂家重新开张。Lomo相机的身价也由30美元涨到200多美元。目前,Lomo的总部设在维也纳,世界各地都有Lomo爱好者的社团,摄影活动、影展、聚会在不同的角落快乐地进行着。


          6楼2006-10-22 15: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