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之前,曾与朋友在报刊上合写过一个专栏,定名为“茗古屋杂记”。如今时过境迁,朋友们皆有进步,各修胜业,无暇再来写这样的小块文章。无奈“茗古屋”乃是笔者的书斋,谚云: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晚报新民生收藏版编辑寻迹而至,只好重新持笔。
环顾四壁的坛坛罐罐、花花草草,独自在灯下,斟一盏苦茶,啜茗谈古,兴趣依旧。笔者之于收藏,既非学者更非专家,只不过在悬壶诊病之余,爱好把玩前朝器物,偶有心悟,轻薄为文而已。倘有唐突斯文,荒腔走板之处,也极盼读者的指教。
凡是喜欢古玩的人,莫不重视包浆。记得有一位今天已成为大收藏家的朋友,当年初涉古玩,经人介绍,在某“败落大人家”的子孙手中买到一大批古印,他竟一律用细砂皮将包浆磨去,至今仍成为朋友圈子里的笑柄。
环顾四壁的坛坛罐罐、花花草草,独自在灯下,斟一盏苦茶,啜茗谈古,兴趣依旧。笔者之于收藏,既非学者更非专家,只不过在悬壶诊病之余,爱好把玩前朝器物,偶有心悟,轻薄为文而已。倘有唐突斯文,荒腔走板之处,也极盼读者的指教。
凡是喜欢古玩的人,莫不重视包浆。记得有一位今天已成为大收藏家的朋友,当年初涉古玩,经人介绍,在某“败落大人家”的子孙手中买到一大批古印,他竟一律用细砂皮将包浆磨去,至今仍成为朋友圈子里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