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阁立志传5吧 关注:88,575贴子:2,131,485

宛如梦幻-战国的名将·东北篇(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中,势力最大的是八户、九户和三户三家。八户原封在甲斐国波木井郡,故又称波木井氏,镰仓末趁“安藤之乱”进入奥州,后来长时间盘踞宗家位置。九户分出城守、久慈、伊保内、中野诸氏。三户南部就是南部安信一支,安信有弟数人——石川高信、南长义、石龟信房和马毛内秀范。此外,各支系分出的其它家族还有北、东、野泽、堤弹、横田等等。
  且说三户安信的长子名晴信,后改晴政,乃是擅长闪击战的名将,他继承家督以后,短短数年,就攻入户泽氏统治的岩手郡、秋田氏统治的鹿角郡,武力既盛,就简简单单从八户手中夺取了宗家位置。
  此后,南部晴政以叔父石川高信、同族九户政实为左膀右臂,调解了八户家中的内乱,又灭亡浪冈北畠氏、压迫守护斯波氏,几乎统治了整个北方陆奥。晴政以新月为军旗,狂言声称:“凡新月所照之处,南部的领土不可动摇。”但是真的不可动摇吗?“津轻的风云儿”大浦为信之崛起,以及继承人纠纷,打破了他的美梦。
  晴政一直没有儿子,他把长女嫁给石川高信之子信直,次女嫁给九户政实,并收石川信直为养子,作为首选继承人。但是正和应仁之乱的契机事件相同,继承人才确定下来,老头子竟然得了一个儿子,起名晴继。于是,家中各臣或拥护信直,或拥护晴继,分为两派,争斗不休,削弱了南部的实力。最终,溺爱亲子的晴政不顾大多数人反对,指定晴继为后继人。
  南部信直的后台,当然是他亲老子石川高信,而支持晴继的,则是九户政实,以继承人风波为导火索,高信和政实这两大派阀长久以来积累的矛盾,终于表面化了。元龟三年(1572年),爆发了“屋里之乱”,晴政和信直养父子间正式对立。十年后,信直攻克南部主城三户,一代豪强晴政被杀,亲子晴继下落不明。九户政实闻讯,急忙推举其弟实亲为宗家继承人,但遭到一致反对。同族的北信爱发兵百人,将南部信直迎入三户城,并正式发布就任第二十六代家督的声明。
  信直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庞大的九户家族就在身边秣马厉兵不说,自己的亲老子也眨眼被人做掉了。原来,南部晴政灭亡浪冈北畠后,就任命石川高信担任津轻郡代。这一任命,引起了功臣大浦为信的不满。为信本出南部分支久慈氏,继承津轻豪族大浦氏的家名,在灭亡浪冈后,本以为可以独霸津轻,却不料被宗家的宠臣抢了先。他暗中积聚实力,终于在晴政去世后不久,趁着宗家乱成一锅粥的时候,突然起兵反叛,奇袭石川城,石川高信战死,津轻郡落入为信之手。为信遂改苗字为津轻,家门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

【盛冈十万石】
  九户反目、津轻分裂,南部信直忧心忡忡。还好,正如南部晴政麾下有石川高信和九户政实一样,他手下也有两位智勇双全的同族名臣,一个是北信爱,一个是八户政荣。信爱献计,利用已经占领大半个日本的丰臣秀吉的势力,稳固现有领土。信直大喜,即命信爱前往与加贺金泽大名前田利家联络,通过利家,获得了丰臣政权的“南部惣领权公认状”。
  天正十八年(1590年),丰臣秀吉大举进攻北条氏的小田原城,邀请南部信直参阵。其实,这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仪式,要信直向秀吉证明自己的忠诚,同时向天下宣示,南部已是丰臣的藩属。信直一面让八户政荣统兵一千牵制九户,一面亲自南下小田原。战争结束后,秀吉趁胜向奥州进军,信直在大森地方再度谒见,获得了盼望已久的“南部五郡(糠部、閇伊、岩手、鹿角、紫波)所领安堵朱印状”。
  野心勃勃的九户政实却没有南部信直那样看得清天下形势,他联络津轻、伊达等有力大名,召集栉引、七户、久慈诸家,并征募葛西、大崎等已灭亡家族之浪人,终于在第二年正月正式向三户城发动进攻。信直无法抵挡猛将政实烈火般的兵势,急忙向秀吉请援。政实没有考虑到,向已经臣服丰臣政权的信直动兵,无疑是向秀吉的权威挑战。于是,丰臣秀吉急派浦生、浅野等大名重组奥州征讨军,北上攻击九户城。津轻、伊达那几个滑头见势不妙,立刻退出,九户政实因此大败。当年九月,九户城落,九户家族不分男女老幼,尽遭屠戮……



81楼2006-08-23 15:13
回复
      这下乱子闹大了,父子两个兵戎相见,各自拉拢一批家臣,攒出一队人马来,鏖战不休。而因为前此稙宗的成功外交政策,使得大部分奥羽诸侯和臣从伊达的豪族,都因为和伊达家有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被卷进了这场战争。田村、畠山、相马、最上、葛西等势力支持老子,岩城、留守、小梁川、国分等势力支持儿子,更有可笑的,大崎、黑川等家族也随着伊达的分裂而分裂,就象“应仁之乱”时,最早同门阋墙是畠山政长和畠山义就一样。 
      这场大动乱持续了整整七年,晴宗渐占上风。最后,在天文十七年(1548年),经将军足利义辉出面调停,稙宗被迫宣布隐居,退往丸森城,晴宗正式进入本处米泽,继任为伊达氏的新家督。

    【“独眼龙”诞生】
      伊达晴宗的对外政策,一秉其父,他让几个儿子分别过继并借此吞并了留守、石川、国分等家族,同时和岩城、二阶堂、佐竹等势力也结为姻亲。在用兵方面,主要把目标指向北方的相马和大崎,但因为羽州最上氏的牵制,所获甚少。
      对内,晴宗运用“采地下赐录”政策,重新规定了家臣的知行和俸禄,稳定并巩固了家臣团。 
      也许因为势力扩展得不顺手,也许因为老爹稙宗的阴影不时从丸森城头浮现,晴宗最终也退隐了,让位于嫡子辉宗(一看这名字就知道,是受了将军足利义辉的偏讳),自己前往杉之目城定居。
      年纪轻轻的伊达辉宗,其才干远不及父祖,更糟糕的是,父祖两个并不真肯放手让他主管一切。辉宗二十二岁那年,老头子稙宗擅自作主,向羽州的最大势力最上氏提出联姻的请求。最上当主义守当即允诺,就把自己十八岁的宝贝女儿义姬送到了米泽城。
      义姬后来有“奥州的鬼姬”之称,她性情刚烈勇猛,和老实淳厚的伊达辉宗恰成鲜明对比。对于此桩婚姻,伊达家是希望可以笼络住最上势力,不要随便插手奥州事务,而最上家则希望寄此控制伊达。据说,义守和义姬早有刺杀辉宗,并劫持其嫡子,以完全吞并伊达氏的计划。乱世中的婚姻,若是买卖还算好的,恐怕不少都彻头彻尾是桩阴谋,悲夫! 
      那么,伊达辉宗的嫡子是谁呢?那就是最上、伊达两家联姻后的第三年,也即永禄十年(1567年)八月三日,义姬生下的梵天丸,后来大名藤次郎政宗。就在他诞生后数日,织田信长攻克稻叶山,灭亡美浓斋藤氏。两相对照,这个孩子实在诞生得太晚了——但也许要怪他自己,在乱世终结时,却不合时宜地独具在乱世中才需要存有的能力和野心,也说不定吧。 
      政宗五岁的时候,也即织田信长焚烧圣山比叡,纵横京畿的当年,他突发疱疮,导致右目失明。“独眼龙”的名号,就从此而来。但也有一种完全不靠谱的传说,说他其实并未失明,故意遮上一只眼睛,是为了凝聚视线,观望天下。就象传说宋初独眼大将郑恩是好眼观阳世、坏眼观阴世一样,这种为尊者讳的流言,实在可笑到了极点。

    【辉宗被杀之谜】
      天正五年(1577年),虚岁十一的伊达政宗元服,当年,祖父晴宗去世。两年后,政宗娶了三春城主田村清显的公主爱姬为妻,这桩婚姻,恐怕是辉宗在位时唯一最高明的外交策略了。 
      政宗十五岁的时候初阵,到了十八岁,辉宗突然宣布退位,而让政宗继承伊达家业。考究年富力强的辉宗让位幼子的原因,恐怕并非是俗谓的“慧眼识英才”,而是因为其妻“鬼姬”并不喜欢政宗,却偏爱次子小次郎,屡次设谋想更改嗣子的缘由吧。辉宗知道,如果兄弟、母子相争,如果改变立嗣决定,势必引发家中大乱,既然自己无力约束义姬,最好的应对之策,就是趁尚未老朽的时候,先确立政宗的家督身份。自己虽称隐居,实际作为新家督的坚强后盾,则义姬必不敢妄动,这样过个几年,等政宗培植好了自己的势力,获取了家中的人心,即便老子死去,也无人可以动摇儿子的地位了。 
      况且,在当时的武将们看来,别管年龄大小,只要已经元服,且经过初阵,男孩子就已经成长为一个大人了,可以把重担交付到他的肩膀上。
    


    84楼2006-08-23 15:14
    回复
      2025-11-28 15:35: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天正十七年(1589年)六月五日,爆发了著名的“摺上原合战”——这是继人取桥以后,伊达政宗一生中的第二场关键性战役。此战爆发的原因,已经在前文交代过了,现在来描述一下其大致过程。参战的苇名军七千人,伊达军五千人,战斗首先在苇名大将富田将监和刚寝反伊达方的猪苗代盛国间展开。 
        恶战良久,猪苗代氏大败,伊达方二番队片仓景纲急往支援,依然处于下风。就在危急关头,伊达政宗亲率铁炮队于侧面射击,挽回了败局。苇名氏死伤两千五百人,当主盛重带十三骑逃回本城会津黑川,并于十日晚又逃出黑川,往佐竹氏控制的常陆国遁走。次日,伊达政宗进入黑川城,获得了此战役的最后胜利——并且一战灭亡诺大的苇名氏,可称完胜!
        第二年,丰臣秀吉向上杉和佐竹等东国大名,下达了讨伐伊达氏的命令…… 

      ● 商品目录·伊达政宗的主要家臣团:
      伊达成实(1568~1646)
        通称藤五郎,是稙宗子实元之子,按辈分算政宗的叔父,但其实比政宗还要小一岁。他是政宗的左右臂膀,也是武勇威震奥羽的名将,但在1595年,却因为无法确定的原因,离开伊达家,出奔高野山。此后曾一度出仕德川家康,上杉景胜也想以五万石的待遇招募他,但遭到拒绝。政宗愤恨成实的出奔,发兵讨伐成实治下的角田城,成实的妻儿被迫自杀。
        但在出奔五年后,通过片仓景纲和留守政景等人的斡旋,成实又回归伊达家,并且竭尽忠诚,直到七十九岁高龄去世。他晚年曾受邀前往幕府,担任“战话”的讲师,还完成后世藉以研究奥州伊达氏的重要史料《成实记》。他的盔饰,据说是毛虫的前立,以宣示“绝不后退”的信念。
      片仓景纲(1557~1615)
        通称“小十郎”,后世称其与直江兼续并为“天下的二大陪臣”,江户时代,作为大名的家臣,而获得万石以上的大名身份者,唯此二人而已。
        他本是米泽八幡神社的神职人员,家系不明,受伊达辉宗的重臣远藤基信推举,成为幼年政宗的侍卫,而他的姐姐(一说母亲)於喜多则是政宗的乳母。政宗因此以兄事之,对他言听计从。传说,政宗幼年时罹患疱疮,右目失明并且鼓出,非常丑陋,打击了他的自尊心,景纲因此挥起小刀,一刀割去政宗右目,并教导政宗要振作起来。
        人取桥之战,景纲在最危急的时候,大叫“我是伊达政宗”,吸引了敌军主力,从而挽救了政宗的性命。他在内政、军事、外交等多方面,都给予政宗强大的臂助,因此被封白石城一万六千石,看管伊达家南方的门户。
        景纲之子小十郎重纲,在大坂夏之阵中讨取了名将后藤基次,被德川家康誉为“鬼的小十郎”。
      茂庭纲元(1549~1640)
        原名鬼庭纲元,与成实、景纲并称为“伊达三杰”的名将,是人取桥合战中战死的老臣鬼庭良直之子。鬼庭氏从朝宗时代就是伊达的家臣,到晴宗时代获得同族资格。一种说法,片仓景纲与其姐於喜多都是良直离异之妻所生,因此,纲元和景纲份属兄弟。
        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前后,纲元进京谒见,受到秀吉器重。秀吉不但亲自给他改苗字为“茂庭”,以喻示“家族安康繁荣”,还把侧室香御前赏赐给他,想拉拢他做自己的家臣。纲元因此遭到政宗的怀疑和嫉妒,被勒令隐居,仅授地一百石为养老费。纲元一度出走,复归后,将香御前献给政宗,以示忠心无二。
      留守政景(1549~1607)
        政宗的叔父,出继名门留守氏。留守氏始祖为担任镰仓时代掌管陆奥民政和财政的官职“留守”的伊泽家景,其后裔即以官名为苗字。
        关原合战时,政景受命往援遭到上杉氏攻击的羽州最上氏,与直江兼续激战,圆满完成任务。战后受封一之关约二万石,其子宗利恢复伊达本姓。
      铃木元信(1555~1620)
        构筑伊达家完整财政架构的名臣,原是京都的茶道学生,受政宗召为茶道讲师。他认定政宗终将代替德川家康成为天下人,为此拟就了所谓“伊达幕府”的各种规章制度。临终前终于认识到梦想无法实现,而将这些文书付之一炬。
      支仓常长(1571~1622)
        通称六右卫门,于1613年率团渡海出访欧洲,史称“庆长遣欧使节团”——此次出使的目的是增进了解,发展贸易,但主使者是伊达氏的仙台藩,还是德川幕府,史学界尚有争议。常长在罗马觐见了教皇,受教皇亲自洗礼,并获得罗马市民权。经过八年的岁月,他终于回到日本,但此时,德川幕府已经开始了锁国政策,对基督教的政策变得极不友好,他因此郁郁而终。


      86楼2006-08-23 15:14
      回复
          最上义光于六十九岁时病逝。元和八年(1622年),其孙义俊无德,领内纷争,被德川幕府移往近江,仅给一万石土地,不久更削为五千石。羽州百万石的大大名,至此衰亡。

        ● 东贴西补·羽州和虾夷地的其它战国诸侯——

        安东氏:
          原为津轻郡的豪族,遭南部攻入津轻,而逃往羽州和虾夷地。逃往羽州的一支后来主城在桧山,逃往虾夷地的一支,后来又南下羽州秋田郡,主城在凑,又称秋田氏。两支安东后来归并,到安东爱季为当主时,成为战国大名。
          爱季为著名勇将,征服浅利氏统治的比内郡,并且东与南部争夺奥州鹿角郡,一度完全攻取,但终于受挫而退。此后,又与户泽氏、小野寺氏争夺仙北地方,在唐松野合战中被户泽盛安所败,野望破灭。爱季死后,桧山和凑两系再度分裂,当主实季依靠由利氏的支持,击败叔父道季后重新统一。小田原参阵后,安东氏被转封常陆宍户五万五千石,到俊季时代再移至三春地方。
        浅利氏:
          甲斐源氏庶流,南北朝时进入羽州,领有比内郡。永禄五年(1562年),被安东爱季包围主城长冈,当主浅利则佑自杀,其弟胜赖降伏,成为安东氏在比内郡的代官。胜赖在天正年间谋图独立,被爱季招往桧山城后杀死,其子赖平逃奔津轻为信,浅利氏遂亡。其后裔,据说出仕佐竹,成为鹰匠。
        户泽氏:
          出自桓武平氏,原姓雫石,后从陆中迁至羽州。传至十八代盛安,有“夜叉九郎”之名,豪勇无双,户泽氏在他的领导下,军事力急速强化,一方面与安东氏恶斗,同时南下大曲平野,联合最上,攻击小野寺氏,最盛时基本控制了整个仙北郡。小田原参阵时,盛安不幸战死,所领四万四千石得以安堵。后移封角馆,再迁最上郡小田岛庄新庄城六万八千石,家系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 
        小野寺氏:
          藤原氏首藤氏族,本处在下野国都贺郡,分支进入羽州,战国前基本领有雄胜、平贺、仙北三郡,主城在横手。南部氏试图进入羽州,和小野寺氏反复激战,终被击退。到小野寺辉道时,势力达到全盛。其子义道小田原参阵,获得三万一千石知行宛行朱印状。关原合战时拒绝德川家康的出兵邀请,战后遂被改易,义道流放石见,家族灭亡。 
        蛎崎氏:
          来源不详,一说出自武田氏。长禄元年(1457年),阿伊努酋长考西亚马因起兵反抗和人的残暴统治,攻击南部虾夷各地的和人豪族居馆,连战皆下,只剩下茂别、花泽二馆。是时,武田信广恰在花泽做客,亲手射杀了考西亚马因父子,取得了胜利。战后,信广娶了茂别馆主下国家政的女儿,并改了花泽馆主蛎崎季繁的姓氏(怪哉),开始在虾夷地战稳脚跟。
          花泽蛎崎本出南部,而下国是安东的分支,战国时代的蛎崎氏通字和安东氏一样都是“季”,因此也可能是下国篡夺了蛎崎姓氏。总之,传到四代季广时,获得了“虾夷奉行”一职,基本统一南部虾夷地和人领。其子庆广接近德川家康,后来筑松前城,改姓松前,维持南部虾夷地的统治权,一直到明治维新。


        90楼2006-08-23 15:15
        回复
            有人说,信长从这一刻起,就已经疯了,革命者从此消失,暴君就在这人骨酒盏前突然诞生。但是笔者并不这样看。不错,信长的血管中,流着暴虐的血,但生于战国乱世的武将,又有几个真正温和诚挚,不具备暴君的素质呢?重要的是,爱与恨都是双刃剑,过于仁慈会很快送掉自己的性命,过于残暴会把所有朋友都变成敌人,所以每个人都用完全相反的外衣包裹着自己的本性,竭力压抑着忌刻、残忍的内在不被发现。相对来说,过去的信长不过稍微自由一点,放纵一点,对世俗的评价稍微看轻一点而已。但是,终于两方面的压力,使得他大胆剥开了自己的伪装,展现一名战国武将真正可怕的本心在历史面前。
            一方面,已灭朝仓、浅井,近畿的最大敌手灰飞烟灭,信长踌躇满志,认为自己已经不再需要伪装了。另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他感叹情感的无用,甚至仅仅伪装的情感,也会给自己造成致命的伤口。依赖政秀,政秀弃他而去;饶恕信行,信行二度谋叛;信任长政,长政在背后举起太刀……真的有什么人是值得信托的吗?真的有什么人是能够回应我的爱而愿意爱我的吗?信长一定在这样苦恼地思索着吧。此刻在他身边,似乎就只有胜家、秀吉这些亲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可以信任了,但信长清楚地知道,这些人只是将自己飞黄腾达的命运系于家主剑柄之上而已,实际上主从间只有相互利用的关系。伪装的爱和崇敬,有时候会自我催眠,从而蒙蔽双方的眼睛,但只要形势一有所改变,真相就会大白——看看信长死后诸将的举动就可以很清楚了。
            因此,信长终于剥下了他人所不敢剥下的伪装,赤裸裸表现出一名乱世武将所应该具备的残忍、忌刻和暴虐。“第六天魔王”就此诞生。从“真实”这点上来看,信长无疑比其他武将要可爱得多。也许,他确实是疯了,不过不是在举起头骨酒盏的那一刻,而是在他初阵的那一刻。况且,战国乱世中,每一名武士都是疯子,岂独信长为然!


          91楼2006-08-23 15:15
          回复
              当然,秀赖的号召力还是不可低估的,于是家康提出了淀君去江户做人质的建议。不料,那位已经半老发福,却又自诩风韵尤存的淀君却认定家康这“老色鬼”定是垂涎自己的肉体,甚至还搬出了这样和那样的证据,证明家康早就对自己不怀好意。淀君又想起关原战争前,家康曾经造谣说她同治部少石田三成有一腿,她忿恨交极,索性象个泼妇一样充满敌意地在大庭广众下又哭又闹——大坂方和家康的矛盾再度加剧。
              庆长十九年(1614年)冬,又是那两个恶棍林罗山和以心崇传,在家康的授意下,逐字研究方广寺大钟上的钟铭。工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发现钟铭中有“国家安康”和“君臣丰乐”的语句,欣喜若狂地向主子报了功。不久,家康宣布,方广寺钟铭上的这两句话有腰斩家康、以丰臣一族取代皇室的嫌疑,并“愤愤不平”地要向秀赖讨个公道。
              淀君和秀赖气得说不出话,干脆向家康宣战。

            【围攻大坂】
              从宣战的那天起,散步在全国各地的浪人武士像潮水一样涌向了大坂城,在很短的时间内,数目竟达十万八千九百之众。名将真田幸村也从九度山禁锢地脱出,进入大坂城,并很快获得了人们的信任,与后藤基次、明石全登、长宗我部盛亲、薄田兼相、木村重成、毛利胜永被并称为“大坂七将星”。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怀着一颗要改变世道的火热之心(这大概就是革命青年的感觉吧?)投入了这个生机盎然的阵营。一时间,大坂城人才济济。在真田、后藤等人的努力下,大坂城中一盘散沙的部队得到了合理的组织,数十万平民也被动员起来,城内的粮食储备足够全城人几年使用,城池守备固若金汤。
              庆长十九年(1614年)十月一日,家康在接到京都所司代板仓胜重 “大坂骚乱”的密报后,正式决定出兵讨伐。十一日,家康向全国发出“大坂讨伐令”,并亲自率领旗本主力从骏府出发西上。二十三日,家康军在伏见城与秀忠的六万部队汇合,伊达政宗、前田利长、藤堂高虎等人的部队也陆续到达。淀君寄予厚望的加藤清正和福岛正则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也将平时总挂在口边的什么太阁、公子抛在了脑后,起兵响应家康,怒斥秀赖为首的大坂逆党用心歹毒,竟然对俺们平素敬若爷娘的家康公出手(这时候连亲爹都是假的,唯有抱住家康这条粗腿才是正理)!大坂讨伐军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聚集了二十万人。 
              大坂,是第一座结合了日本传统军事城堡之坚固和中国城市之商业与居民区城墙内置两大特性的城池。从其地势来讲,大坂应当算是一座平城,但是由于秀吉非常看中这里的地形,于是动员了十万民工,用人工叠加土方的方法,垫高地形,使得大坂在巨大人力的作用下脱离了摄津地区的普遍地貌限制,雄立于畿辅之南。大坂城由一之丸、二之丸、三之丸三道高大的主城墙,以及山里丸构成。每道城墙下面又有宽阔的壕沟或护城河,极为坚固。大坂城北有天满川,东有猫间川、平野川,东南近海,河运和海运非常方便,靠近京师,又有界的南蛮贸易作为其经济后盾,进可攻,退可守,确是秀吉筑城技术的最高体现。当真田幸村入城后,经过认真的考察,在靠近大海、水网等天然障碍较少的城南,紧靠城墙修建了由独立城墙、壕沟及三道栅栏构成的真田丸,加固了南部的城防。 
              基于以上诸多情况,家康将这时已经增加到近三十万的部队在大坂城四面撒开,形成包围态势,断绝该城与外界的联络,准备长期围城。大坂战役中的冬之阵开始了。

            【冬之阵】
              大坂方面在研究了双方的实际情况后,决定放弃野战,凭借高大的城墙进行防守。实际上,擅长野战的家康并不打算进行兵力消耗大、作战时间较长的攻城战,而是一直在设法引诱大坂方面的部队放弃城墙和护城河,和他的优势兵力在城外广阔平原上以野外决战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精于兵法的大坂方军师真田幸村与后藤基次看破了家康的企图,加强城防,严禁部队出战,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在兵力上,拥有近三十万部队又持有王命的家康军是占着极大优势的。但是由于大坂方处置得法,防御工事坚固、粮食充足、士气高昂加上又以逸待劳,抵消了家康军的一切优势。家康的部队除七、八万旗本军外,全部由各地的大名部队拼凑而成,这些部队中有许多是属于骑墙派和秀吉的旧部,在作战初期就充斥着严重的厌战情绪。再就是新年即将来到,士兵们都归心似箭,而且大军的粮草供应也不很充分,作出长期作战姿态的家康实际上比任何人都希望速战速决。
            


            93楼2006-08-23 15: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