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吧 关注:9,111贴子:661,255

守宁远是袁崇焕的本职工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10-31 19:52回复

    1、宁远之战爆发时没有弃守宁远的命令,相反,大明的命令是坚守宁前各城堡
    大明对防守的要求“前锋各营并宁前各城堡,一意坚守,贼来奋勇堵剿,望风先退者,无问将卒,立斩以狥。”如果袁崇焕不守宁远而撤退,等待他的是“无问将卒,立斩以狥。”
    详见:
    《熹宗实录》天启六年正月
    兵部尚书王永光言:据高第塘报,奴贼本月十八日过河,请令经略严谕哨探,前锋各营并宁前各城堡,一意坚守,贼来奋勇堵剿,如有蓄缩不前,望风先退者,无问将卒,立斩以狥。一面料理关门守具。得旨,奴报紧急,即著总督王之臣同经略高第守关,□议行事,其道镇等官,或出关防御,或调兵固守,俱著相机策应,同心戮力,务保万全。仍飞骑传与毛文龙袭后捣巢,果能灭贼雪耻,朕岂爱通侯之爵以赉劳臣。


    2楼2011-10-31 19:52
    回复
      2025-11-12 10:59: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高第任辽东经略后,要求修筑锦州前屯
      先看地图,看看锦州、右屯、宁远、前屯的位置
      


      3楼2011-10-31 19:53
      回复

        高第任辽东经略下令,要求修筑锦州前屯,显然不是要“尽撤关外”
        见《两朝重信录》中天启六年元月高第的奏折。
        “锦州系宁远籓蓠,城垣颓坏,皆应修筑,以资保障。”
        “前屯锦州当奴虏之要冲,其工程并重,不可分缓急"


        


        4楼2011-10-31 19:55
        回复

          3、右屯粮食未能撤回,大明认为右屯也很重要
          (1)因为“管锦右粮屯通判金启倧”等人的不配合,右屯粮食于天启五年九月至天启六年正月,一直在扯皮,未能送到安全的地方。
          “管锦右粮屯通判金启倧”等人不愿从右屯撤退。详见:
          《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五
          宁前兵备袁崇焕揭:据管锦右粮屯通判金启倧呈照,锦(州)右(屯)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卫,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复惧播迁移,已复之封疆反归夷虏,榆关内外更堪。几次退守耶呈祥到道,据此为照兵法有进无退,锦右一带既安设兵将藏卸粮料部署厅官安有不守而。撤之。
          (2)因右屯粮食未能撤回,大明要求右屯也很重要。要求“右屯积聚刍粮,俱要收拾内地”详见:
          《熹宗实录》-天启六年正月
          庚戌,经略辽东高第奏:奴贼希觊右屯粮食,约于正月十五前后渡河。得旨:狡奴蠢动有形,右屯积聚刍粮,俱要收拾内地,卿新莅关门,<釒夅>刃方锐宜,严饬道将,倍修战守,务保万全。
          3、袁崇焕按要求坚守了宁远,但放弃了锦州、右屯
          后金兵过锦州、右屯时,袁崇焕已经先行撤入宁远。
          袁崇焕自己说:“至兵过锦右一带,彼不知臣(袁崇焕)之先行撤入,而谓我先逃,”
          详见:
          《两朝重信录》巡抚辽东袁崇焕上言:
          “...故静伏者三年。
          自去秋,河上遂窥我之虚实,故倾巢入犯,视蕞尔之宁远如杌上肉,至兵过锦右一带,彼不知臣之先行撤入,而谓我先逃,故一往而无复顾忌,直抵宁远城下。臣又偃旗息鼓待之,城中若无人,彼欲意而并力以攻。孰知臣之厚备而奋击也,出其意外,故措手不及而败走。...”
          《两朝重信录》卷三一,天启六年八月


          5楼2011-10-31 19:58
          回复
            平心而论,虽然是职责所在,但袁崇焕能坚守宁远还是算有一点胆色的。守城战术么,就圆嘟嘟的水平而言也可以说是“超水平发挥”了。
            不过考虑到战时擅离信地的结果,看看熊廷弼和李如帧的下场,袁的这个“胆色”就比较朦胧一点。


            IP属地:重庆6楼2011-10-31 20:28
            回复
              袁黑你好,袁黑再见。
              十月,承宗罢,高第来代,谓关外必不可守,令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崇焕曰:“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崇焕亦力争不可,言:“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第无以难,乃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崇焕遂乞终制,不许。十二月进按察使,视事如故。
              兜那么多圈子干嘛。证明明史 袁崇焕传这段记载是假的吧。我等你们说出 这是乾隆篡改的话来


              IP属地:北京7楼2011-10-31 21:19
              回复
                为什么说明史在这一段胡扯八道为袁崇焕润色抹粉,请看这句---明史说道:“..高第来代,谓关外必不可守,令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
                而实际上,没看见高第在哪个奏折上说过要撤宁远。
                三朝辽事录---
                “经略高第奏:……由此以东如锦州城大而朽坏,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低薄,皆前锋游哨之地。夏秋无事防护屯种,入冬遇大敌则归并宁远以便保守。自岁前奴欲犯右屯,即行该道镇严为提备。”(这个说得很清楚,敌人来犯的时候锦右松山一线的人员物资要后撤到宁远进行防守。战后袁崇焕也委婉地表示这个是比较可行的方略:熹宗实录---“宁远参政袁崇焕疏辞升职请终制因,陈善后事宜……而宁远以东,仍安哨探,令就地为耕,有事仍收还宁远。”)
                记载各种奏章的实录里面有关高第的部分也没见过说要从宁远撤退
                熹宗实录---
                庚戌“经略辽东高第奏:奴贼希觊右屯粮食,约於正月十五前后渡河。得旨:狡奴蠢动有形,右屯积聚刍粮,俱要收拾内地。卿新莅关门,锋刃方锐,宜严饬道将,倍修战守,务保万全”;(这个是报告敌情的,注意看批示里面提到的“右屯积聚刍粮俱要收拾内地”,再注意金启倧和袁崇焕在战前的豪言壮语,仔细想想他们两抗命是抗的啥)。
                ---己巳“经畧高第报:奴贼於二十二日巳时至首山,离宁远十里。虏酋束不的紏聚精兵达子二万,要在二月初一日,起兵犯抢,东西交讧。乞敕该部应发官兵应援者,速为督发。应备刍饷接济者,速为接济。得旨:首山扼险要地,官兵亟宜据守,以挫贼锋。总兵杨麒速赴宁远,策应一切防守事宜。严加责成,倘有疏虞即以尚方从事,应用刍粮速与接济。”(这个是要求按计划向宁远发送援军和军饷物资的)
                再往后就是战况了--“经略高第塘报,贼兵已围宁远前哨至西曹庄地方....得旨:宁远逼近関门,务极力捍御,如有疏虞,三尺具在。”(请再次注意批示:如有疏虞,三尺具在!我很想知道明史里袁崇焕的“‘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第无以难”是不是古代5毛艺术加工出来的)
                明史最精彩的创作到这段终于达到了高潮:“..第无以难,乃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
                这一段是真真假假,有铺陈有暗示有抒情。袁崇焕和金启倧抗命不撤锦右、不作防备导致锦右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屎盆子轻轻的扣在了高第头上。精彩!
                


                IP属地:重庆9楼2011-11-01 00:58
                回复
                  2025-11-12 10:53: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崇祯三年(1630)一月,后金攻打永平。高第听闻之后,仓惶举家逃走。十一月,明朝以其逃跑以致郡城沦陷为由,逮捕高第。后令其谪居山东省无棣县,起复作罢。
                  呵呵呵,早说过高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以前跑、撤
                  以后还会的,第粉可以休矣


                  10楼2011-11-01 09:07
                  回复
                    崇祯二年,后金绕道蒙古,打进长城,在北京转了一圈后又往东去。崇祯三年一月,后金打下永平,滦州知州杨燫知不能守城,作诗一首自缢,州同率众降清。高第为滦州人,又曾做过兵部尚书,因此后金对其相当重视。大臣多璧致书皇太极,问道“高尚书在安家寨,可否取之为我办事?”,皇太极回信,令“兵二百人,大臣一员,每旗官一员,往彼地取之”(《满文老档》)。高第听闻之后,仓惶举家逃走。事情过后,有人以此为罪名攻击他,于是崇祯三年十一月,明朝以其逃跑以致郡城沦陷为由,逮捕高第。后令其谪居山东省无棣县,之前起复的事自然也就作罢了。
                    毫无疑问,相比后来孙承宗、鹿善继等与县城共存亡,高第在勇敢精神上自然是等而下之。不过当时他一个七旬老翁,面对后金的抓捕,若不想投降,那么除了壮烈殉国以外也只有逃跑一途了。朝廷对此似又太苛。当时另一位原兵部侍郎郭巩,也是面临后金抓捕,只身逃入北京,并呈上自己拒绝后金聘用的书信。不料其中有“大金”字样,梁廷栋据此参劾之,居然下狱论死,后来才减为遣戍广西。
                    ——————
                    摘自本吧前吧主ussted转《高第小传》


                    12楼2011-11-01 10:04
                    回复
                      11楼我的发贴被吞了


                      13楼2011-11-01 10:04
                      回复
                        本吧前吧主ussted转《高第小传》 链接
                        http://tieba.baidu.com/f?kz=602372714


                        14楼2011-11-01 10:04
                        回复
                          “朝廷对此似又太苛。”
                          这是一语中的的
                          崇祯对高第还算够意思了,对袁崇焕、赵光卞、卢象升、满桂、王洽、陈新甲、杨嗣昌,那十四为兵部高官比敌人还严苛,苛政猛于虎也!
                          往大了说这就涉及到一个国家赏罚分明的问题
                          对梁庭栋、温体仁、周延儒、洪承畴又是多么信赖和温存
                          这种态度严重影响了人心向背的大问题
                          试问后金对个老废物高第都能想想“是否能为我所用”
                          而崇祯却恨不能弄死这个老东西,让其不得善终
                          后金对双手沾满奴血的祖大寿都两次三番,留而不杀
                          明人情何以堪?
                          好比国共之争,共一旦到了国手里,老虎凳子、辣椒水,避开肉绽
                          而国到了共手里,优待俘虏,为我所用
                          国自己内部蒋介石都对杨虎城、韩复渠等等一些列人恨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快
                          让杂系当垫脚石和炮灰
                          崇祯的举措失当,真是祸国殃民


                          15楼2011-11-01 10:09
                          回复
                            看看,明清过客的辫子露出来了吧。


                            16楼2011-11-01 11:01
                            回复
                              2025-11-12 10:47: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辫子是奴性的代表
                              所以这有你这样的猪尾巴奴性最重
                              你尾巴不光在屁股上
                              后脑勺上
                              心里尤甚


                              17楼2011-11-01 1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