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烟草的女人吧 关注:3,170贴子:34,438
  • 2回复贴,共1

哲理的闪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哲理的闪光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文一
    美丽而善于隐蔽的枯叶蝶由于人类的滥捕而濒临灭绝,对于这一小生灵的命运,人们可以引发诸多话题。请看著名作家徐迟是怎样另辟蹊径,表现出独到的感悟的——
枯叶蝴蝶
徐迟
  峨嵋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它们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藏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它装假作伪这种行经是超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枯叶蝶真是因此而要绝灭了。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如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碟,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转摘自《语文快餐》1999年第6期)
[解读]
    本文脱开了借赞美蝴蝶来歌咏爱情的框架,也没有落入因枯叶蝶濒于绝种,提醒人们抢救自然资源的窠臼,而是由伪装作假更导致绝灭这一角度,论及“美,更要真”的重要,抒写了对虚伪作假的憎恶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后三段,作者从节肢动物的生物属性延展至人类社会,表明自己的心迹,表现出犀利的解剖功夫和可贵的社会责任感。
文二
    赏花观树,脱口赞美,这是人之常情。不料园主一语惊人,引发了“我”关于“完美”的一番思考——
花与树的完美
林清玄
    我到一座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翠,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花和树是多么的美呀。”
    花园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不要说是这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树也都是很美的。”
    花园主人的说法令我感到意外,确实,世上没有一棵树是丑的,也没有一朵花是丑的,
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
    相对于一棵树或一朵花,作为人的我们就显得有各种分别:是非、善恶、高低、美丑,
高尚得像一棵树,完美得如一朵花的人,是多么少见呀。
    我深信,花与树的完美,是来自于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因此我深信,人如果也无丑陋低俗的想法,就会走向高尚与完美之路。
                             (原载《长江日报》)
[解读]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细细思量,这话极有道理。花美自不待言,单说那树:或娇嫩稚美,或伟岸壮美,或娉婷婀娜,或遒劲奇峭,即便是伤痕累累的古树,亦不乏沧桑、龙钟之美。花无丑花,树无丑树,那么人呢?为什么会有“是非、善恶、高低、美丑”之分呢?不同的思想意念使然。花与树的完美,源于“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人如果也无丑陋低俗的想法,就会走向高尚完美之路”。这是多么令人警醒的人生哲理啊。文章虽短,但清新的文笔,委婉的警语,一如“清水芙蓉”,临波照影,亭亭玉立。



1楼2006-08-22 19:43回复
        女儿把母亲的话看了又看,觉得自己很惭愧。“好吧!”她想,“我就去找那星星吧。” 
    于是她不再抱怨屋外的高温,走出屋外,和邻近的印地安人交朋友,并请他们教她如何织东西和制陶。刚开始时,彼此还有点生疏,但是当他们了解到她对这些真有兴趣,他们也真诚相待。她因此迷上了印地安文化、历史、语言及所有有关印地安的事物,这块曾让她感到痛苦的地方变得神奇美丽。
        当我们感到了无兴趣时,就应想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等于把自己走路的方向转换了180度。意识到这种转弯,或许能将我们萎靡的人生提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度。
    (转摘自《读写天地》2002年2月6日)
    [解读]
        这是一篇富含生活哲理的短文。“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一条路”,一端通向坡顶,一端伸向坡底,你说这是上坡的路呢,还是下坡的路?如果认定是上坡的路,你就会费力去攀登,尽管汗流浃背,最终将爬上坡顶,到达新的境地;如果认为是下坡的路,你顺路而走,可能省力些,但很快就陷入了坡底。同样的,对待生活,也得把握住“面朝哪个方向”, 一定要朝上,朝向积极的方向,这样才可“能将我们萎靡的人生提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度”。
    文七
        两只“天性驯良、美如天使”的白天鹅,在特殊的年代,特定的环境下,竟被被异化成“长着翅膀的白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从下面一篇佳作中寻找答案——
    白天鹅的记忆
    从维熙
        来到南方,是不是因为这座城市,有个白天鹅宾馆的缘故?头一夜,我就梦见了我曾见过的四只白天鹅。
        1964年,我在一个劳改农场改造,第一次见到那天性驯良、美如天使的水禽动物,是在劳改队大队部的葡萄架下。我隔着铁丝网,神往地望着白天鹅那一身洁白的羽翼,心里不禁自问:蓝天才是它们的故乡,江河湖泊才是它们诗的天堂,它们到这儿来干什么?还摆出一副悠然自得、闲庭信步的架势!飞吧!我的天使!这儿是囚笼,不该是你漫步的地方;露珠闪光,水草萋迷的青青河畔,那儿有你的群落,有你的家族,为什么你要眷恋这个鬼地方呢?
        后来,我知道了:原来这两只天鹅是被主人剪去了一圈欲飞的翅膀。它们来自天茫茫野茫茫的东北大草甸子——兴凯湖,那儿的劳改农场捕获了它们,场长从兴凯湖调往我们所在的劳改农场时,把这“姊妹俩”也装进囚笼,像携带仆从眷属那般,把它们迁移到这个地盘上来了。
        使我忧虑的是,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它们天性中的善良,被岁月的流光啮食掉了,使这天使般的两姊妹,只剩下天鹅的形态与仪表。有一次,我到劳改队办公室去请示什么事情,当我穿过葡萄架时,那“两姊妹”竟然拍打着仅存的短短的翅膀,对我发动了突然袭击。
        一只对我嘎嘎狂叫,神态犹如家狗般凶厉。
        一只用嘴叼住我褴褛的衣袖,撕扯下我袖口的一缕布条。
    我挣扎着,我奔跑着,待我逃出葡萄架,惊魂初定之后,留给我的是满腹的狐疑:
        “这还是天鹅吗?”
        “这是两条腿的狗?”
        “这不是黑狗、灰狗、黄狗。”
        “这是被异化了长着翅膀的白狗!”
        50年代中期,当我还是个青年作家的时候,我去过东北三江草原。那儿块块沼泽,如同大翡翠中镶嵌着的一块块宝石;它们在那野花盛开的水泊旁,交颈而亲,合翼而眠。那姿态像是无数下凡的安琪儿入梦。在这美丽的群落中,总有一个“哨兵”站岗,它们警惕人类,它们警惕枪口,它们警惕秃鹰,它们警惕野兽。他们从不惊扰邻居,他们从不吞噬同类,它们从不以鸟类王国皇后自居,它们从不趾高气扬,自喻为“羊群中的骆驼”。
    据萝北草原的一个猎人告诉我,他从不捕杀白天鹅。他说此种鸟类不仅羽毛如雪,还有代其他鸟类孵化雏鸟的本能。有的“娘”把娃儿生下来后,一扑楞翅膀飞了。白天鹅则扮演“娘”的角色,把其他鸟类家族的后代孵化出来。群居草原和与囚徒为伍的白天鹅,反差如此之大,简直令人吃惊!
        仔细想想,似乎从中发现了一点道理。地壳喷出炽热的岩浆可以造山,磨盘眼里流出的粮食可以碾成面粉;美丽的天使安琪儿,在主人驯化豢养以及囚徒们的挑逗凌辱之下,就不能改变它那颗善良的灵魂吗?它最初是出于生存本能的反抗,久而久之就把人类视若顽敌,见了脖子上驮着脑袋的人,就首先对其进行袭击!
    


    4楼2006-08-22 19:43
    回复
      2025-08-17 19:32: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大约过了年把光景,一群白天鹅在春日北返,它们在天空中发现了两个同族,在天空徘徊良久之后,终于有两只飞落下来,大概是想来叙叙手足之情,但它们刚刚落地,两只在囚笼旁生活的天鹅,则像凶神一般,与看望它们来的两只天鹅,摆出武斗架式。飞下来的天鹅鸣叫着说着天鹅家族才懂的语言,但这两只“地鹅”,则已完全丧失了天鹅家族的一切属性,将飞来的兄弟姐妹,叼下来一团团白色的绒毛。飞来的两只白天鹅历经惊愕之后,终于起飞了。但这时猎枪响了,这对来探望家族兄弟的美丽天使,双双从天空中坠落下来!   
          枪声惊醒了我的梦,于是我想起了文学的使命。
          善与恶。
          生与死。
      (转摘自《课外美文》)
      [解读]
          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丑陋的环境会把善良变成邪恶,缺乏道德的行径会将美丽推向死亡。在详细叙写“群居草原”的和“与囚徒为伍的”两类天鹅的极大反差之后,作者以六个字分成两行收束全篇,点明“善与恶”“生与死”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的严峻主题,直似重锤击打,令人怦然心动。
      文八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作者投下的诱惑读者的第一块“香饵”。请你看清下文的题目——
      救人一命
      阮红松
          在南方某城一家旅馆门口,一个小伙子由于极度饥饿走到这儿走不动了。时间已是晚上九点多钟,但街道上人来人往,仍车流如梭。进出旅馆的人大多行色匆匆或疲惫不堪,没人注意这个饿得残喘的小伙子。小伙子是湖北荆州人。因高考失利与家人赌气只身来到南方。他天真地以为凭自己的勇气和热情到南方肯定会找到一口饭吃。但他到这座小城三天以后,竟然连洗碗扫地的工作也没找到。更糟的是他身上没有带足够的钱,下火车后身上就只有一顿饭钱了,也就是说他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已经饿了两天了。在饥饿难耐的日子里,小伙子坚守一个信念,那就是宁愿饿死也不乞讨。这天晚上,小伙子感觉自己撑不住了,每走一步,身上就淋雨一般出一身虚汗,他不得不蹲在地上喘一会儿。
          小伙子的痛苦引起了旅馆门口一个水果商的注意。水果商是一个中年妇女,她从一家国企下岗以后就在这儿支了个水果摊儿,养活着自己和一个瘫痪在床的丈夫,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女儿。水果商一直默默地观察着小伙子,见小伙子在旅馆门口蹲了一个多小时,又不像要投宿又不像要等人,而且神态是那么地痛苦,水果商起了恻隐之心,向小伙子走去。
          经过再三询问,小伙子吞吞吐吐向这个热心肠的大婶诉说了自己的窘境。听了太多类似的故事,水果商沉吟着,但她还是从口袋里抠出5块钱,对小伙子说:“你到前面小吃摊买盒饭吃吧。”小伙子望着水果商,脸顿时涨得通红,眼中很快溢出泪水,但他没接钱。水果商毫不犹豫地将5块钱塞进他手里。
          小伙子买饭去以后,水果商坐在摊位前唏嘘感叹,她由这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想到自己的女儿,想到在下岗初期家里最困难的日子里,女儿也曾经利用假期出去找临工,水果商觉得刚才给小伙子的钱太少了,去找那个小伙子,从水果摊可以看见那个小伙子正坐在不远处一个小吃摊前吃饭。水果商飞快地向小吃摊走去。就在水果商刚刚来到小伙子身边的时候,旅馆门口突然出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一辆失控的出租车狂奔而来。在人们的惊呼声中,出租车一下子撞在水果商的水果摊上,将水果摊给撞飞了,水果商刚刚坐过的那把椅子在车轮下瞬间成了一堆碎片。
      水果商和小伙子都看见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那边,有人不停地说:“卖水果的大姐成天像泥人一般坐在这儿,这会儿却鬼使神差地离开了,她命大呀!”
          水果商惊愕片刻,热泪盈眶地同小伙子拥抱在一起。
      (原载《芳草》)
      [解读]
          这一篇《救人一命》,旨在倡示一种人类的良知。作品的标题,好就好在有双关意义。粗粗读来,觉得是水果商救了小伙子,小伙子又反过来救了水果商一命,再细细一想,其实是水果商的一念善心拯救了自己。这标题贵在用四个字,蕴涵了偶然性的哲学命题。当前,由于普遍受到因果报应并不灵验的认识的影响,不少人失去了怜悯之心。但是作者相信并呼吁:作恶者终究难逃其咎,而善行总会有善报。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唐惠忠


      5楼2006-08-22 19: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