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吧 关注:175,855贴子:4,408,547
  • 6回复贴,共1

转李雅轩太极拳论汇编(精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太极拳练习到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太极拳的练习好比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太极拳练习松软的情况与此类似。”
太极拳的练习要保持纯正的风格,这个风格是在大松大软中落实的。松软不是身体的哪一部分,而是整体,提起一件衣服,不管你提它的前襟、后摆、袖子,都提不顺。只有提领子才顺,一提领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顺地提起来了。这衣服是垂下、松软的,也是整体的。太极拳的练习也是一样。”
“揣思摩像”,我当先也常有之,要想起杨老师打拳推手的神气,便觉功夫有进步,如长久不见老师了,练拳就找不到味道了。近有人竟不知思念教者的意思,肯定是不对的。对太极拳的体会:松腰塌胯、虚实分明,一吐随起,一纳即伏,手领神到,意气布满,一动全身随,真气内鼓盈,身如轻舟走,脚与地面通等等皆对。不过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如专用筋骨肌肉有形之体做动作,那就恐怕忽略了神、意与气势在练拳上的作用,只是一个肉体在涌动,那有什么味道之可言呢?关于这点要注意,切切。
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箱,脚腿如火车箱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如这样我以为才对;功夫之锻炼因个人之身心性格不同,所以所找的道理也不一样。
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敌抗对方之来手 .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乙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澄甫先师每作推手发劲时,只见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顷刻生死之感,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能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能起在突然之间,迅雷不及掩耳,令人不可抵御,亦无从抵御故耳。平时练功所以稳静缓慢者,正为蓄养此精气神,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人。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须之条件。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1楼2011-10-30 00:48回复

      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
    “刚柔相济”并不是说他不对,而是要看他怎么一个刚柔相济法,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说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百无所有,要重则可以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的意思。
    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呢?如这样子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将身体松不纯粹了。如这样又刚又柔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日子久了,会将身体练成为一种僵肉力,在筋骨肌肉之间也起了一种僵肉的”胚胎”,有了这种“胚胎”,就一辈子去不掉了。有了这种情形,他的神经感应也必然非常迟钝。练大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预备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的虚灵为第一要着。
    练拳应本王宗岳拳论用功,又要本着我教你们的情形去思悟,就不会走错了路,如心下时常思想些他们的功夫,违背太极拳的原理,那与功夫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要联络些有真太极拳功夫的人为友,互相切磋,对提高功夫很有益处,否则是不会进步的。在过去把太极拳称为“神拳”,意义有二:其一是太极拳在练时是用神用意,于藏而不露之中,其主要是用神,所以称为神拳;其二是大极拳在对手时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有时神气一动对方就惊心动魄不知所措,所以称之为神拳。早先,杨禄禅称神拳“杨无敌”,就是这个道理。一般学术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以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用这种筋骨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练些其他的功夫,那势必将身体弄成混浊僵肉的劲道,那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感应不灵了。练太极拳亦如学习马列主义差不多,要时时刻刻保持它的纯洁性,如不注意就会变成太极拳的修正主义,此不可不慎也极门中拳、刀;枪、剑皆有,可以健身,亦可以有技击上的作用,将太极拳的东西练好就不容易了,如再兼练他门的功夫,难免艺多了不精。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一要有真功的太极拳老师传授,又要舍得下苦功学习,尤须是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好手,王宗岳拳论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有练太极拳的天才,正好以求,但必须专门研究太极拳的道理,如兼练些杂门的东西那就练不好了。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乙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2楼2011-10-30 00:48
    回复
      2025-11-28 17:02: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摘自1963年11月18日信)
        太极拳呼吸之道,主要是气沉丹田,鼓荡丹田内息,以与连绵不断之动作相应。因内息之鼓荡不停,亦自能抽动外面呼吸之气往来不辍,且细匀深长,如胶似漆。但我们并不去注意它,须让它自然出入,出则势开而放,入则势合而收,且身势开放收合到极点,或转换时,更往往与呼吸首尾相应。详言之,如身势由合而开,气即随之由吸转呼。当开到极点时,则为一呼之尾,亦可能为一吸之首。当身势由开而合时,气即随之由呼转吸,当合至极点时,则为一吸之尾,亦可能为一呼之首。
        但有些姿式亦可能有开反气息吸入,合反气息呼出。又还有一开之中,可能不止一呼,须加一吸(即一开势呼起吸止),或须再加一呼(即一开势之中,两头呼,中间吸);一合之中,可能不止一吸,须加一呼,或须再加一吸。总而言之,动作不断,呼吸亦不断,动与息应,息与动连,如是而已。若必固定某一动作配合吸,某一动作配合呼,则必机械呆板,恐非太极拳行气之道也。
      太极拳是个无为无不为的东西,以无为应万变。如有为,则挂一漏万,顾此失彼矣。太极拳是灵珑透体,只轻轻妙妙的一沾,就察觉了对方的来意、方向、劲道和作用,无所不知。所以有玲珑透体的虚无感觉,就可以虚灵应万变,这种变,不只是十三手、十三势,是千万手,千万势不止也。全看对方之来意来劲之情形如何也。此种变化之多,如五味之不可尽尝,如五色之不可尽观,如五音之不可尽听。它岂是只有一手之揉扭劲捉着、压着,抢上手、争主动,两劲相抵,就可以了事哉!
        吾们练拳,应本老论(指太极拳论),行动心解,塌肩垂肘,顶头拔背,绷开了,沉下气去,稳稳静静地松开劲去练,决不会错。
         我练功夫时,为了审身上的劲道,有时也停顿,不如此,不能体会出身上的劲道、重心来。重心劲道如保证审察得清楚,自然是不停的好。如是劲断意不断地停,也算不错。
      含胸拔背这句话,老论上没有。这是形意拳、八卦掌上的规矩。因为陈微明早先跟孙禄堂练过一段时间的形意拳,后来才跟杨老师学太极拳。陈著的太极拳书上,有太极拳十要,把老论上的些话,反正地说了一些,又添了这句含胸拔背。以后练太极拳的人,以为这句话与太极拳也无妨碍,作书的也将这话沿用了,从此就成了练太极拳的规矩了。其实,不是那回事,所以我今告诉你们,对这句话不要过分地强调,如强调了,就脱离了自然。太极拳是以端正为主要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胸腰脊背为了动作的需要,是有时含、有时挺、有时凸、有时凹。这是身势动态,不能抓着这个含字,就说一定非含不可,成了规矩。
        按太极拳之发劲有几十种之说,我以为不对。我以为只有一个懂劲和不懂劲的问题。如不懂劲,会一百个发劲,也等于零。如懂了劲,虽变一百个、一千个也是一个道理。干变万化,想如何打,就可以如何打,又岂止是几十个哉?
        练功夫,本有神似、形似之别,如过去杨家几辈人练拳的外形都不大一样,这是各人个性不同,随性情发展,不必强求外形一样。但功夫有基础,他们的神气、用劲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发劲上都很好,这谓之神似。有的人是求外表一样,但神气上不对,故打不出人去。此谓之形似。
        太极拳功夫,是稳静松软中,求轻灵虚无。其他拳术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也。
       并不是说刚柔相济不对,而是要看他是怎样刚柔相济法。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说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一无所有,要重则可以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用的意思。而他们之刚柔相济,多是说的他们的身体又刚又柔,是刚柔合组的一种僵劲。
      练太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的预备式,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之虚灵为第一要着。
      


      5楼2011-10-30 00:48
      回复

         有些人练了其他家拳的功夫,后又练太极拳,多年不大进步,这就是他将身上宝贵的神经灵敏给练死了。所以我劝你们也不要兼练他家的功夫。有的人以为多练几种拳,会的多,总会有好处。其实,这是错误的思想。
          在过去把太极拳称为神拳,意思有二:
          其一,练太极拳时是用神;其二,在对手时,太极拳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只要神气一动,对方就惊心动魄,不知所措。所以称之为神拳。当年杨露禅称神拳杨无敌,就是这个道理。
         一般的拳术家,多是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这种筋骨肌肉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些其他功夫,那势必将身体练成了混浊僵死的劲道,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感应不灵了。练太极拳要时时刻刻保持它的纯洁性。如稍不注意,就会误入歧途。此不可不慎也。
          太极拳门中,拳、刀、枪、剑皆有,可以健身,也有技击的作用。只要将太极拳的东西练好了,就够了,不要兼练其他的功夫,以免艺多不精。
          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如无练拳的天才,就练不好。一要有真的太极拳老师的传授,再要舍得下苦功夫练习,尤须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妙手。王宗岳拳论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师不肯妄传,非徒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
         如专用筋骨肌肉有形之体来练拳,那就恐忽略了神意与气势在练拳上的作用,只是一个肉体在蛹动,那还有什么味道之可言呢!
        发劲的功夫,等于水到渠成。不宜单单地求这一技能。今吾弟专心向学,但须缓缓为之,太急了未必好也。
          我自信我的功夫,是经常思想前辈先贤练功的神气而进行的,可能未走错路。而不是像近代有些拳师,拳味还未找到,就独出心裁地做些花样,画蛇添足,弄些其他拳规矩,当作太极拳要诀。自误误人,莫此为甚也。如这样的功夫,虽然不值得懂拳的人之一顾,但外行人看了,反觉好看。如这样的拳师,十之八九皆是。直弄得野草比嘉禾还高还多,鱼目混珠,殊可叹也。
          练功夫要能轻,轻到空无所有;要能重,重如山岳。进之则令人难觉,退时则使其莫知。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变化神奇、鬼神难测,这才算高手,否则就不可能斗大力士、蛮干汉也。
         我追随澄甫老师,十有余年,从未听见说过太极拳非与其他硬拳交手锻炼,而后方可对付外家拳术,只听说如太极拳功夫好了,无论任何奇形怪状拳术,都能对付。如功夫不好的话,那是另一回事了。
                                (摘自1972年8月4日信)
         你说你的身体不壮,力不大,怕练不好功夫云云,以我看不然。当年杨露禅先生,身小力微,于咸丰年间,在北京竟成一代太极拳名师,号杨无敌。由此看来,太极拳之功夫,不在气力大小也。如不会用,不巧妙,虽力大也未必有用。
          用功的要点是依规矩练架子,从中慢慢体会。架子有了体会,一切推手发劲等等,稍加指点,就可了解。否则一切都是白费。一切篡等越级冒进的想法,都是徒劳的。架子是本,要松软舒适地练架子,最为要紧。
         我不主张配合呼吸,而是主张自然呼吸。练拳自然了,呼吸会去配合上。切记。配合上了,一定会很自然了。若专在配合上注意,反而配合不好,且往往练出病来。太极拳是气功,不错,但讲的是顺气、养气、自然之气。不是讲的怒气、憋气、滞气、不自然之气。如一碗水,泼在地上,它自然的会往低处流去。不要有主张地想水要往哪里流。太极拳是气功,更是自然之功。如有主张地叫水往哪里流,那就成了太不自然了。
          练功夫有句俗话:“师傅领进门,修炼在个人。”可见功夫是由苦修苦练中得来,不是多看些人,学几个手法,找几个窍门,就可以提高功夫的。
        


        6楼2011-10-30 00:48
        回复

           只要按规矩松开劲练架子,日子久了,脚下一稳固,腰中一活动,手上一有灵感,和我见上几次面,在推手上稍一指点,就会好起来。如在盘架子上未有功夫,虽经指点也不行。如想走捷路,到处推手,学几个手法,以为就长了功夫,那是大错。此不只是不能长功夫,甚至将自己的几年功夫赔进去,愈学愈坏,以致于让教的人也校不正了。
            我是天天愿望你们功夫提高,推手提高。这是练功夫的人第一件大事。
            关于练功,脚下要稳,是松沉下去了,自然的稳,不是用固劲的稳。腰部要活,是要因有力来触,自然的活,而不是无故自己转动几下的活。手上的灵,是在松软稳静着长期练功、养出来的灵,不是故意动几下的灵。
          要想功夫成熟,还是要在大松大软的舒适稳静中练功夫,久之方可。如不按我的话,再有十年也成熟不了。每练拳要照我练拳的神气,要按照我练拳的样子!
          杨家拳是无形的东西,是神气意思上的功夫,也是玲珑透体的功夫,这才是最上乘。不过一般人无此智慧,学不到手。
          我以为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用无穷。我不认为大松大软了,就不能对付对方之来手。
          吾弟功夫锻炼上,当本老谱,大松大软,以神领、以气化、以意走,决不会走错了路。以俟将来见面时,略加指点,就会贯通了。
          太极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中是真有奥妙。要有悟性、有恒心、不怕苦,才能悟出道理来,不然是得不着的。
          我自1964年动了手术,到1967年体力才增加了。推手的功夫超过了以前,在拳的巧妙上,我觉得比以前还好些。可见太极拳功夫不比其他拳术,人老了体力虽差,但在智慧悟性上,并不比青年壮年时差也。
          他们说我是一代宗师、拳王,功夫已到化境云云,这还不敢当。不过我觉着我的功夫,是已入了门了。但恨我人已老了。但愿老天多假我一些岁月,我再深刻地下一番功夫,或可以找到一些奥妙,未可知也。但是年已到古稀,肾脏又少了一个,还能有多大的寿数吗?
          太极拳是拳,也是功。只练拳,不懂功,练不精细;只练功,不讲拳,不知使用,不知动的方向用意。否则神经虽灵感了,机敏了,感觉对方来手了,要知如何制敌,如何进,如何退,才能我顺人背粘着人。这种我顺人背粘着人,就是法,就是拳也。不过要想用这种法,非养出灵机来不可。养灵机,这就是功。所以说,太极拳与其他拳只有拳着数,不讲功之不同也。
          


          7楼2011-10-30 00:48
          回复
            好东西


            8楼2011-10-30 10:38
            回复
              好贴啊


              9楼2011-10-31 01: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