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
1889年她的儿子,30岁的奥地利太子鲁道夫与他的女友一起在他的行宫里自杀,伊丽莎白从此陷入忧郁症,再也没有恢复过来。伊丽莎白毕生始终在别人身上找错,因此这次她也将她唯一的儿子的死归罪于他人。
从此以后她只穿黑衣服,在她的周围她收集了许多已故之人的东西:阿喀琉斯、海因里希•海涅和她的堂弟路德维希二世。有时她梦到她自己的死,有时她会在海上希望会起大风暴,这样她可以与她的船一起沉入大海。
1898年9月10日在日内瓦被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卢伊季•卢切尼用一把磨尖的锉刀刺杀身亡。卢切尼本来想刺杀奥尔良公爵,但奥尔良公爵临时将他的行程改变了。而伊丽莎白当时虽然匿名在日内瓦逗留,但报纸上还是报道了她的行踪,因此卢切尼决定刺杀伊丽莎白。
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出了什么事?”她被葬在维也纳的皇家墓室里。
神化
在奥地利与匈牙利进行折衷方案的谈判中伊丽莎白使用非官方途径起了很大的作用。她的作用在奥地利的官方历史中只被简短地提到,但在匈牙利她直到今天依然被尊为一位国家的圣人。
在20世纪伊丽莎白成为了一个代表性人物,在这一点上她可以与戴安娜王妃相比:一个喜爱自由的,被束缚在陈腐的宫廷仪式中的人。许多作家、电影编剧、戏剧作家都从她的生平中吸取题材。
1955年,因罗密•施奈德与卡尔海因茨伯姆合演电影《茜茜公主》(茜多音字
亦读西xi
)而使她的名字广为人知,但注意的是,电影与原著小说的原文片名《Sissi》与公主实际上的小名《Sisi》在拼字上有点出入。
伊丽莎白总是觉得她与1856年在巴黎逝世的海涅同心相契,将她自己看作海涅的学生,说海涅亲自告诉她怎样写诗。她决定她在1880年代写的诗在1950年被发表。实际上这些诗一直到1980年代才被发表。
20世纪80年代,伊丽莎白被封存70多年的诗歌体日记得以重见天日。布莉吉特•哈曼(Brigitte
Hamann)女士出版了伊丽莎白的诗歌和绘画,在进行解析后,撰写了一本传记:《伊丽莎白:不情愿的皇后》(Elisabeth, Kaiserin Wider
Willen),首次向人们完整展示了和过往影视演绎截然不同的,伊丽莎白真实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