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要明白英雄杀中,一共有30张杀和15张闪、8张药。英雄杀之所以能分出胜负,是因为杀比闪和药的总数要多。
与此同时,釜底抽薪的总数(6张)相当于无中生有(4张)和五谷丰登(2张)的总和。然而回合外是无法发动无中生有和五谷丰登的。
这意味着在一个攻防回合中,攻击方可以通过釜底抽薪进一步削弱防守方闪的数量。
因此,在整幅牌的流通过程中,攻击力总和远大于防守力总和。
其次,随着对局进程的发展,及时不考虑陈胜、刘伯温、赵匡胤等人的控场。随着双方武将血量的逐步下降,手牌保留空间逐步缩小,双方武将的防御力均不断下降。“闪”亦会更加稀缺。
在这样两个前提下,很容易便会得出结论:越拖到后期,闪越缺乏。只要有“杀”往往便能造成伤害。“杀”是否强制命中,已经并不重要。
在结合集火的理念。假设我方武将甲乙均需要集火对方武将A。假设武将A有一张闪。甲对A出“杀”,A闪过。乙再对A出杀,A掉血。而如果甲是项羽。项羽对A出杀,A知道自己一闪无法抵御,便主动掉血。此时乙对A 出杀,A闪过。前后两个情况中,A均是掉一血。实际上后期战局中闪极为珍贵,对手完全不必因为无法抵御项羽的杀而浪费了自己的闪。因为英雄杀获胜的理念之一便是需要“集火”。此时,对我方武将甲和乙来说,“杀”是否强制命中根本无关紧要,能出“杀”才是关键所在。这时澹台名稳定的出“杀”技能的价值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再次,较标准的澹台名系阵型有:陈胜(干扰对方手牌结构)+任意+澹台名;任意+赵匡胤(控距以免被集火)+澹台名;刘伯温(控距,帮助澹台名抗牢)+宋江(后手补防澹台名)+澹台名;宋江(后手补防)+任意+澹台名;刘邦(控场存药)+任意+澹台名等。当然能两两组合更好,如刘伯温+赵匡胤+澹台名。总体来说,澹台名的战术思想可以归结为光棍战术,大家打成无装白板后期消耗。因此澹台名非常需要陈胜、赵匡胤、刘伯温等帮助控场的武将将战局拖入后期。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毕竟同样是打后期,澹台名系阵容与扁鹊+陈胜、扁鹊+陈圆圆这些顶级组合是无法比拟的。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澹台名与曹操、任桓之等人相比仍要相当差距,澹台名系阵型只能说是互相拆阵后的产物或者说素将局中的产物。但是澹台名至少强于项羽杨延昭(低点宋杨求二联动直接定局除外)关羽等打手,更由于慕容李世民等新手颇喜欢的酱you型武将。
最后,澹台名还存在一定的拿到虎符暴蕟的机会(当然不必将此种小概率事件看做获胜的手段,只需视作一种额外奖励即可)
与此同时,釜底抽薪的总数(6张)相当于无中生有(4张)和五谷丰登(2张)的总和。然而回合外是无法发动无中生有和五谷丰登的。
这意味着在一个攻防回合中,攻击方可以通过釜底抽薪进一步削弱防守方闪的数量。
因此,在整幅牌的流通过程中,攻击力总和远大于防守力总和。
其次,随着对局进程的发展,及时不考虑陈胜、刘伯温、赵匡胤等人的控场。随着双方武将血量的逐步下降,手牌保留空间逐步缩小,双方武将的防御力均不断下降。“闪”亦会更加稀缺。
在这样两个前提下,很容易便会得出结论:越拖到后期,闪越缺乏。只要有“杀”往往便能造成伤害。“杀”是否强制命中,已经并不重要。
在结合集火的理念。假设我方武将甲乙均需要集火对方武将A。假设武将A有一张闪。甲对A出“杀”,A闪过。乙再对A出杀,A掉血。而如果甲是项羽。项羽对A出杀,A知道自己一闪无法抵御,便主动掉血。此时乙对A 出杀,A闪过。前后两个情况中,A均是掉一血。实际上后期战局中闪极为珍贵,对手完全不必因为无法抵御项羽的杀而浪费了自己的闪。因为英雄杀获胜的理念之一便是需要“集火”。此时,对我方武将甲和乙来说,“杀”是否强制命中根本无关紧要,能出“杀”才是关键所在。这时澹台名稳定的出“杀”技能的价值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再次,较标准的澹台名系阵型有:陈胜(干扰对方手牌结构)+任意+澹台名;任意+赵匡胤(控距以免被集火)+澹台名;刘伯温(控距,帮助澹台名抗牢)+宋江(后手补防澹台名)+澹台名;宋江(后手补防)+任意+澹台名;刘邦(控场存药)+任意+澹台名等。当然能两两组合更好,如刘伯温+赵匡胤+澹台名。总体来说,澹台名的战术思想可以归结为光棍战术,大家打成无装白板后期消耗。因此澹台名非常需要陈胜、赵匡胤、刘伯温等帮助控场的武将将战局拖入后期。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毕竟同样是打后期,澹台名系阵容与扁鹊+陈胜、扁鹊+陈圆圆这些顶级组合是无法比拟的。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澹台名与曹操、任桓之等人相比仍要相当差距,澹台名系阵型只能说是互相拆阵后的产物或者说素将局中的产物。但是澹台名至少强于项羽杨延昭(低点宋杨求二联动直接定局除外)关羽等打手,更由于慕容李世民等新手颇喜欢的酱you型武将。
最后,澹台名还存在一定的拿到虎符暴蕟的机会(当然不必将此种小概率事件看做获胜的手段,只需视作一种额外奖励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