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前奏,随着跳动的音符扑面而来的是段熟悉而让人感动的旋律,“Girls from Ipanema”!据说这首歌的作者之一的Stan Getz是个固执而又偏执的大师,而其音乐则风格相对忧郁,另一个作者是巴西bossa nova音乐执牛耳者--Joao Gilberto,两位个中高手配合,旋律美则美矣,而其中的合声变化却极难掌握。这首70年代的经典数十年来感动了无数人,当然被无数的歌手作为翻唱的对象,这其中还包括Gilberto自己的女儿,但其中出类拔萃的作品却很少。曾经想象过,一个名叫郝菲尔的女孩,一个二十岁的歌手,一不是专业艺人,二从履历上看又似乎不太可能精通葡萄牙语,想把这首歌唱好,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很快我的担心就被她行云流水般的演演绎打消了。事实上,听这种音乐是不能也不需要带着担心二字的。流利而标准的发音,平滑的合声变化,准确的节奏把握让我找到了久违的感动。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本是首惬意中带着几分忧郁的作品,而她的版本中,原作“下午茶”式的的庸懒被换成了些许轻快和灵动,Ipanema的女子们在这个下午看上去神采奕奕……曾经让人“心碎”的感动这一刻成了“心醉”。让我更意外的是她的演奏,bossa nova是一种极适合同时又不适合用吉它去演奏的音乐。说适合,因为只有吉它才最能表现其魅力;反之,演奏甚至弹唱时,想做到“人琴合一”的确是件难事。电视里一把并非名贵甚至不算高档的琴,放在一个这样的歌者手中,这一刻,没有人会不被bossa nova的魅力所征服。一直认为:翻唱作品的意义就在于对原作的重新演绎,事实上,去挖掘并诠释作品的第二次感动才是翻唱者的智慧。
--龙隆
--龙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