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吧 关注:7,690贴子:49,717
  • 6回复贴,共1

<转载》朱集:曾经沧海难为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代”属于当下,因为时尚,常张扬一张迷人的面孔,因此那么容易被现代人接受、喜爱。“古典”属于历史,沧桑过后,面目几近全非,但其曾经的繁华毅然成为经典,因经典而成为艺术,因艺术而只成为艺术追随者的热宠。
历史就在这古典与现代的穿越中铿锵前行。而当穿越的潮头落下后,任光阴冲刷,岁月淘洗,依旧顽强活着的、挺立的,便是文化。
能成为文化的东西,都是能禁得起尘封和垢埋的历史胎记。“朱集”就是商丘历史肢体上的一块醒目胎记,是商丘文化史上的一曲古典乐章。时至今日,它依然挺立着,用它斑驳的面孔唤醒商丘某些沉睡的记忆,用它沧桑的形体表达着商丘的历史沿革和城市变迁。
事实上,商丘与朱集如同一个人的两个名字,而朱集只是商丘的一个曾用名而已。商代商丘为商丘邑,明永乐年间方称朱集。1916年陇海铁路修通,建立朱集车站,后改为商丘车站。1950年5月商丘县城关区改建为商丘市,原商丘市改为朱集市,二者就这样一度并肩同行。1951年8月朱集、商丘二市合并为商丘市,朱集隶属商丘至今。
然而,朱集的存在,犹如为商丘悠久的历史进程特设了一道迷障。“初极狭,才通人”,此后在逼仄的穿行后,豁然开朗处,定是商丘亦如桃花源一样的“百姓安居、城市祥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曾经的朱集像“沧海”“巫山”一样成为商丘这个城市的峰巅。但最终,它退了出来。如果以人为喻,朱集从历史舞台上的退出,理当是一种姿态,一种境界。因为它仅仅只是一个名字,而“商丘”字面本身就已承载着极博大极精深的文化与文明。
穿越古典,我们走进历史,寻觅与审视一个地方的真颜、真相。走回现代,我们徜徉市街,倾听和感受一个城市的足音、心跳。



1楼2011-10-20 12:48回复
    曾经蔓延的战火和惨案下的倔犟
    一座普通小站,曾经成为兵家必争的重地,它见证过蒋介石的仓皇狼狈,见证过日军的惨无人道,一样见证过商丘人的坚毅倔犟。
    1930年5月开始至10月结束的蒋冯中原大战,主战场就在河南,重点在郑州、漯河、商丘之间的三角地带。
    蒋部将陈诚南北两线失利时,在各处督战的蒋介石来到商丘朱集车站。当时的朱集建有军用飞机场。离朱集不远的杞县邢口宗店等地,驻扎着冯军郑大章的骑兵队,在不知蒋就在朱集机场附近的情况下,连夜急行百余里,奇袭朱集飞机场,烧毁飞机12架,俘机师、地勤人员50余人,完成火烧飞机场的任务后随即撤走。战火中,正在飞机场附近的火车上准备去下一站督战的蒋介石,只好带卫兵数人,下车后深一脚浅一脚地仓皇东逃。
    蒋介石的时代早已过去,蒋介石狼狈脱逃的脚步朱集一定记得,战火烧了多久也一定记得。但这一切似乎都可以付诸茶余饭后的笑谈之中,唯有血债、惨案、耻辱、尊严、倔犟,朱集怕不会忘记,也难以忘记。
    据锡朋永、安敬修老人回忆,1938年5月中旬,日军侵占徐州后,其第十六师团和关东军第三混成旅便沿陇海路西侵,一路向朱集进发,并出动临时航空兵团的飞机20余架,先后两次对朱集进行狂轰滥炸,炸毁民房100余间,炸死民众500余人。
    之后,日军占领朱集,对周围村庄烧杀抢掠。据统计,在朱集惨案中,徐庄村民被杀12人,烧毁房屋80多间;大陈庄刚登场的新麦被焚5万余斤,民房被烧300余间;宁陈庄村民被杀13人。
    老人的眼泪洗刷不了这深重的耻辱,再多的眼泪也抚平不了这样的创伤。但朱集人的不屈和倔犟,为中国人赢回了一种叫“尊严”的东西。在**战争时期,在淮海战役时期,朱集人积极投身战争,倾家荡产支援抗战,支援人民军队。
    


    2楼2011-10-20 14:32
    回复
      2025-09-01 23:31: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破席棚下的“狮吼剧团”
      曾经的朱集车站有一座破席棚子,具体搭在哪里,年深日久,唯有这个开不得口的小站记得了。
      10月3日,记者寻到这里,站在面孔破败的房屋前,一种苍凉感瞬间自脚下漫上心头。它不曾落幕的繁华和热闹呢?它蔓延过的战火和惨案下的倔犟呢?蓝天无语,秋风沉默。但耳畔总依稀响起铿锵的锣鼓声,还有唱腔如刀、表演胜枪的“狮吼声”……
      记者是在大河报记者盛夏的文章《“词章悬日月,名迹满江湖”樊粹庭系列之五——大胆钻进最下一等队伍里》中翻出朱集这段记忆的。
      樊粹庭,原名樊郁,河南遂平人,中国豫剧作家,被后人称做“现代豫剧之父”。192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学生时代就经常出入戏院和票房,与艺人交往,并粉墨登场。代表作有《叶含嫣》《涤耻血》《红珠女》等。他还是一位勤奋的戏曲导演,一生排戏60多部,以细致、深刻见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他与他的学生陈素真离开北平,走天津,经济南,过徐州,到了商丘朱集,在朱集火车站一个破席棚里,在赵义庭、栾蕴玉原有班底的基础上,成立了一个全新的“狮吼剧团”。
      这样一个名字一开始很多人不解其意。樊粹庭解释道:“这是国难当头,要睡狮猛醒,抵**寇之意。”
      就这样,商丘朱集成了“狮吼剧团”的发祥地。“狮吼剧团”坚持新型剧团作风,巡演中宣传爱国**,募集抗敌经费。
      1937年年底,“狮吼剧团”回到省城,首演《涤耻血》,“座无虚席,盛况空前”。1938年5月下旬,日本的铁蹄踏上中原,“狮吼剧团”辗转到西安,后来剧团解体。
      


      5楼2011-10-20 14:32
      回复

        朱集曾经的商业繁荣
        记者在孟宪英回忆、张秀华整理的一篇文章中,窥探到朱集曾经的商业繁荣。
        民国4年(1915年),陇海铁路通车,朱集建起车站,设有区部,属商丘县管辖。火车站两侧分为道南、道北,道南有张楼、袁庄、李牌楼、李蛮庄、叶庄等村庄,道北有大金台、小周庄等。尽管当时的区域范围小,仅有三四条小街的土路,但却是商丘的重要商业区。
        当时商业区里尽是小商小贩,后来逐渐扩展,从外地来的客商购地建房,开设代理买卖性质的行栈,实业商号较少。有三四十家油粮行、转运货栈,还有杂货、铁货店十余家,其他还有经营煤炭、煤油、京广货、食盐者。到民国18年(1929年),正规的商店已近百家。
        之后,因朱集车站的便利交通,更多外地商家纷纷云集此处。因土特产多集中在车站装运,仅行店一度就发展到200多家。当时地方上无组织约束,市面秩序混乱,治安无保障。于是商业人士呼吁各界联合起来,建立自治自卫组织,定名为“商丘县朱集车站各界保安联合会”,并呈报县政府备案。
        民国24年(1935年),此会在商丘县政府指令下,更名为商丘车站商会,依照商会组织法重新选举委员会。民国27年(1938年)5月,日军侵占商丘,商会解体。
        


        6楼2011-10-20 19:30
        回复
          老朱集的新气象
          商丘日报记者白鹏曾采写过一篇《旧城改造应当保留城市记忆》的文章,其中提到“老朱集的文化记忆同样值得尊重”,并为此呼吁保留一些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怎样保留?记者采访过商丘师院美术系副教授程俊鲤,程教授有一个创作系列《老街》,画的就是道北今天很难看到,及依然还能看到的老街风景。
          程教授的《老街》系列,张扬一种类似遗址般的时代隔膜感,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触动,一条老街,一处拐角,一个邮筒,一缕炊烟,一扇挑起的门帘,一场观棋不语的对弈,如此急切地促使我们想要借这些记忆碎片,竭力拼凑起以往的童年轶事。
          程俊鲤是商丘道北人,他一直用他的画笔,用他画家的视角,为商丘保存着“朱集记忆”。
          商丘是一座有着很深厚文化根基和很浓重文化氛围的城市。在这一点上,朱集的光芒不会泯灭。
          日前,《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给予商丘“四区两枢纽一基地”的定位,这使得商丘作为中原经济区崛起东部战略支撑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两枢纽”指的是中原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和中原经济区物流枢纽。
          商丘身处中国东引西进、通达南北的桥头堡位置,是中原经济区“半小时紧密层”核心城市及对外开放前沿城市,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两纵两横”经济带四大交会城市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十字路口”。目前我市“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即将形成。
          交通枢纽意味着人流、物流,物流意味着资金流、产业链,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城市辐射力。
          目前的商丘依托交通和区位优势,正积极打造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豫东综合物流园区,并将壮大特色物流中心,加大第三方物流枢纽建设。
          朱集老了,不老的是朱集的明天。不难想见,无论商丘“两枢纽”的发展与建设怎样推进,朱集因其中心地带的位置,必将以一种地标记忆、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精神启示的“面孔”,坚韧地存在下去。
          


          7楼2011-10-20 19:31
          回复



            8楼2011-10-20 19:46
            回复


              9楼2011-10-22 09: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