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城晚报记者 陈强
2011年10月4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委员会发布会上,大屏幕上显示着三位获得物理学奖的科学家的照片,他们通过对超新星的观测而得出结论:宇宙膨胀不断加速,而且逐渐变冷。
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家们认为,宇宙始于一场140亿年前的大爆炸,此后就不断膨胀,而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间存在万有引力作用,宇宙的膨胀不会一直持续,将不断减速。然而,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十几年前公布的观测结论,“震动了宇宙学的基础”(评价出自瑞典皇家科学院)。
这意味着什么?有科学家说,随着宇宙的持续加速膨胀,天体远离速度不断加速,遥远的宇宙将会变得越来黑暗、越来越冷,最终将变成无比寒冷的世界,“毁灭于冰”。
但没人知道,这一天会在何时。甚至,也没人知道现在的加速膨胀会不会一直持续。所以也有人认为,未来某天宇宙会减慢膨胀直至重新收缩,恢复到最初的状态,新一轮大爆炸又会来临。那么宇宙的命运将截然不同,“毁灭于火”。
是冰还是火?科学家们还在探索……
1
“超亮”的超新星
此次获奖的三位科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索尔·佩尔马特,出生于美国而拥有美、澳双重国籍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亚当·里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小组,但都把目光锁定Ia型超新星。
要理解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位获得者的研究,首先得明白他们共同的研究对象。
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陈学雷研究员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超新星的概念是1934年由茨维基和巴德提出的,他们猜测当一些恒星寿命结束时将会塌缩然后发生爆炸,其亮度可达到十亿甚至百亿个太阳的亮度。后来的研究发现,还有另一种爆炸机理不同的超新星,现在一般认为是白矮星(质量比较低的恒星,比如太阳在燃尽核燃料后就会变成白矮星)从其伴星中吸积物质,到一定程度后发生核爆炸,被称为Ia型超新星。
“超新星很亮,可以在宇宙中很远的地方看到。”陈学雷说,由于白矮星的质量都差不多,科学家便假定其爆炸时的亮度也差不多,既然所有的Ia型超新星光度相等,那么根据一颗Ia超新星的视亮度,就可以推测它到我们的距离。就好比一支蜡烛,离我们近看上去亮,离我们远看上去暗,观测它的亮度就可计算蜡烛距我们的距离。
科学家们还发现,当光源离我们而去时,光频率变低,光谱线向红端偏移,并且离去速度越大红移量越大,这就是天文物理中的“红移”现象。科学家可以通过观测超新星的光谱,从中测出超新星的“红移”,就可知超新星离开我们的速度如何。就像佩尔马特接受采访时所说:“这些光线看起来有多红就告诉了你,自这个超新星爆炸以来宇宙究竟膨胀了多少。观测不同的超新星,你就能够确定出50亿年、30亿年或者10亿年前宇宙有多大,由此就能确定出宇宙是如何随着时间而膨胀的。”
2
完全相反的事实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首先发现了星体间距离不断变大的现象,证实了宇宙膨胀理论。主流学界认为,宇宙诞生于约14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之后宇宙开始不断膨胀。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间存在万有引力作用,宇宙的膨胀不会一直持续,将不断减速。
起初,佩尔马特和施密特各自领导的研究小组也以为会发现宇宙膨胀正在减速的迹象。
但到了1997年下半年,他们开始发现,高红移的超新星比他们原来预期的要暗。如果宇宙膨胀越来越慢的话,超新星应该显得更亮才对。
发现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连他们自己一开始都怀疑自己收集的数据。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事实:宇宙膨胀正在加速。两个小组经过反复检查,于1998年1月几乎同时公布了自己的观测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