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海水淡化产业基地背景材料
曹妃甸新区管委会 2011-10-11
一、项目背景
北控集团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一直以服务北京为企业宗旨,不遗余力地为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针对北京市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北控集团整合各方面资源,积极探索新的水源。在前期调研和协商的基础上,北控集团与唐山曹妃甸新区管委会于2010年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发建设唐山曹妃甸新区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战略合作协议》。拟在曹妃甸新区建设超大型海水淡化基地项目,并计划利用曹妃甸地区的天然地理优势和生产便利条件,通过曹妃甸新区华润电厂的电力和余热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并将海水淡化后的浓缩卤水用于氯碱工业,形成一条适合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的产业链。同年4月,由北控水务集团控股的唐山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一期示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二、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趋势
国外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其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膜法和蒸馏法海水淡化。据联合国关于非常规水源开发研究报告称:1950-1985年的35年间,主要研究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和冷冻法,1986年后的10年,蒸馏法和反渗透法则发挥了突出作用,形成了当代海水淡化的主体。这期间,全世界海水淡化装置以蒸馏法为主。至2000年,二种方法的装机容量持平,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发展迅速,投资和制水成本大幅下降,其装机容量超过了蒸馏法的总和。目前,除海湾国家外,美洲、亚洲、和欧洲,大中生产规模的装置都以反渗透法为首选。
全球海水淡化市场已颇具规模。根据国际脱盐协会(IDA)显示数据表明:到2009年,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利用海水淡化技术,全球共建有14451个脱盐工厂,合计日产水量近5990万立方米。从国外发展趋势分析,海水淡化已成为新世纪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战略选择。世界海水淡化权威组织国际脱盐协会会长曼索尔说:“海水淡化已经成为全世界淡水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淡化的普及和发展是人类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必然趋势。”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主要集中在膜法和蒸馏法海水淡化技术研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海水淡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国家科技项目、产业化项目等计划的实施,先后在我国建成了日产百吨级、千吨级和万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开发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技术,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掌握海水淡化技术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目前,我国已具备了日产万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设计和工程成套能力。至2009年底,国内已建成海水淡化装置62套,设计淡化水总产量约500,000立方米/日;在建装置6套,设计淡化水总产量约180,000立方米/日。已建和在建海水淡化装置中,反渗透法约占总容量的74%,低温多效蒸馏法约占25%。
三、以色列海水淡化发展历程的借鉴意义
以色列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最早是从南部的伊拉特城开始的。伊拉特城位于红海边上,与以色列的核心地带隔着广袤的沙漠。60年代开始,这里的居民就靠淡化海水解决饮用水的问题,迄今已经有近五十年的直接饮用历史。
早在二十多年前,以色列国内就在讨论是否要大规模发展海水淡化,由于政党之间的斗争致使一直没有定论。直至2000年,以色列当局决策者开始研究制订海水淡化发展规划,准备在地中海沿岸发展大规模海水淡化项目,与此同时在当地的内陆盆地进行苦咸水淡化系统的发展。2005年8月当时世界最大的海水淡化厂——阿什科隆海水淡化厂建成投产。
随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以色列年降雨量直线下降,原来作为重要战略水源地的加利利湖发生枯竭,开始无法满足以色列日益增长的居民饮用水、工农业用水需求。此时,以色列政府通过多次扩建海水淡化厂缓解了以色列供水局势的燃眉之急,解决了整个南部地区和部分北方地区的供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