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改革正在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练的太少,对于学习不太主动的学生来说,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的教改,不管是洋思、杜郎口,还是山西太谷,都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多做多练,强调老师少讲或不讲,其实质是题海战术,以大量的“做”来机械的巩固知识,其目的是提高中招、高招的升学率,提高领导政绩,其本质是应试教育。这种做法对理科或许有效,但对人文学科,例如语文、英语、历史、政治而言,却是灾难性的。因为文科的很多东西连很多成年人都想不明白,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仅仅通过讨论能弄明白吗?例如历史上一个很常见的问题,辛亥**为什么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如果老师不讲单凭十二、三岁的初二学生能讨论出来吗?人文科学是人的思想教育、思维发展教育,单凭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多做多练能行吗?
2、教师的绩效工资发放、定编定岗、即按岗位涨发工资只和教师的职称有关,晋升职称的年限有关,而和老师所干的具体工作无关。也就是说,一个老师,不管采取什么手段,只要晋了职称,干不干活照样领高工资。之前,太多的能人通过跑指标、跑证书晋了职,功成名就;而只会埋头苦干的人却什么证书都没有,晋职遥遥无期。于是,一个老师,不管你的年龄再大,干的工作再多再累,如果朝里没人晋不了职称,就永远领着低工资。这样,不干活人领着高工资,干活的人领着低工资,且永远没有晋职的希望,他还干吗?
3、教师晋职的猫腻太多,全凭教育行政部门一张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个证件,今年算明年不算后年又算,一个政策一年一个解释,换一个领导一个解释,全是为他们的“意中人”量体裁衣。因此他们的“意中人”年纪轻轻就能晋职,而其他人永远没门。没机会的谁还干活?
2、教师的绩效工资发放、定编定岗、即按岗位涨发工资只和教师的职称有关,晋升职称的年限有关,而和老师所干的具体工作无关。也就是说,一个老师,不管采取什么手段,只要晋了职称,干不干活照样领高工资。之前,太多的能人通过跑指标、跑证书晋了职,功成名就;而只会埋头苦干的人却什么证书都没有,晋职遥遥无期。于是,一个老师,不管你的年龄再大,干的工作再多再累,如果朝里没人晋不了职称,就永远领着低工资。这样,不干活人领着高工资,干活的人领着低工资,且永远没有晋职的希望,他还干吗?
3、教师晋职的猫腻太多,全凭教育行政部门一张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个证件,今年算明年不算后年又算,一个政策一年一个解释,换一个领导一个解释,全是为他们的“意中人”量体裁衣。因此他们的“意中人”年纪轻轻就能晋职,而其他人永远没门。没机会的谁还干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