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吧 关注:62,797贴子:1,286,108

关于亮吧小说《复仇》与拙作《诸葛亮》情节构思雷同一事的困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1楼2011-10-06 16:15回复

    片段二
    史书上并没有明确写出诸葛乔到底因何而亡,我的设计是运粮途中不慎坠崖,《复仇》还是雷同。
    诸葛亮原文:
    诸葛乔翻身跳下马,理了理衣衫便要牵马随大队伍一起露宿山林。
    正在此时,身后拉粮车的马却在湿漉漉的山道上滑了一下,后面推着粮车的士兵来不及刹车,车把式撞在马屁股上,扎得马儿嗷地一声惨叫。
    这下子,那马连连甩蹄子,刨着地便狂奔而去,赶车的士兵大力拉扯缰绳,奈何惊马力大,却被颠出去老远一截。
    眼见这惊马横冲直撞,几只粮袋子已被颠甩了出去,落入身侧的幽深峡谷,周遭是一派惊恐的喧哗,刚巧站在前首的诸葛乔顾不得了,扬手竟死死拽住缰绳。
    可惊马的力量太大了,他被带着往前冲出去很远,却在这千钧一发之刻,仿佛出于本能,一把拔出腰刀,运全身之力,斩断了马辔,牵着粮车的绳索瞬间脱落,粮车被惯性拖出去一截,最后终于歪倒在山道上。
    卸了负担的惊马更加没了阻扰,奋力往前一挣,带起的力量把诸葛乔荡飞了起来!
    众人骇然惊呼,跑的跑,喊的喊,上百双手向半飞起来的诸葛乔伸过去。
    险峻的山道垂临绝壁,马再也不能收住脚,再一次奋蹄,竟直直的坠入了雾霭沉沉的万丈深渊!
    “公子!”喊声撕裂如刺耳的破碎钟声,震得山谷间经久回荡。
    小伍疯了一般扑在悬崖边,看着那坠落的黑影被谷底的云雾吞没了,仿佛落入大海的一粒米粟,他向那越来越远的影子伸出手,徒劳地抓住满手的冷风,大声地喊着,大声地哭着。
    小伍恨不得跳下去以身自代,两只手茫然而神经质地捶着、铲着、撞着,却不经意地触到一物,似乎是从诸葛乔怀里甩出来的物件,是一片青色竹简,不落一字,只有一道裂痕,约莫是摔落时不慎撞出来的,在光滑如玉的表面划出凌厉的一笔,像漫长时间里砍在心上的一行泪。
    所有的士兵都伏地痛哭,凄惶的哭声填满了整个山谷,强烈的山风呼啸奔腾,也不曾减弱一丝的悲痛。
    复仇原文:
    天明了,运粮的队伍又开始了一天艰难的前行。诸葛乔觉得身子轻飘飘地爬上了马背,眼前的山岭峭壁仿佛都在晃动。
    霍弋看到诸葛乔苍白的脸色吓了一跳:“伯松,等到了陇右,赶紧寻个医官瞧瞧吧。”
    诸葛乔勉力应了一声,却见一辆粮车的后轮不慎陷进了一个坑中,粮袋子从车上滚落下来。诸葛乔捱下马背,帮兵士奋力把车推出来。
    众人好不容易将粮车重新装好,站在山道最外侧推车的诸葛乔却摇摇晃晃地仿佛失去了重心,竟脚下一滑,向悬崖外滑落!
    兵士们都拼命扑上去想抓住诸葛乔,可伸出手去的霍弋只碰到了诸葛乔病中冰凉而无力的手指,诸葛乔已经没有力气去牢牢抓住兵士们急切伸出的手。
    霍弋望着悬崖下疯了一样地大喊了一声,士兵们都惊呆了,几乎每个人都无法相信刚才眼前的那一幕。
    所有人都茫然地向深深的山谷下搜寻,队伍中突然爆发出了巨大的悲声,随着山谷的风声久久也不散去。
    片段三:
    关于姜维受降,我设计的是他先被俘,而后被诸葛亮劝降,依然被复仇采用,甚至擒拿他的都是同一支军队,只是主帅被《复仇》的作者换了。
    以下这一段是她自己在文后的留言,我还真想问问这位作者,这真是你的思考?那我们的脑电波共振频率也太神奇了吧。
    作者留言:
    另:关于姜维投降是不是自己去的,我没有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去写,伯约真的是我很喜欢的人哪……究竟是什么让这个魏国的臣子为了蜀汉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我一直在想象当年的天水郡到底发生了什么,在马遵偷偷丢下众人跑了之后,姜维等人追赶未果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最终还是写成了让他被俘,伯约啊伯约,玄妙的二十七岁,伯约后半辈子的悲剧,从这时候就开始了……
    再有,连诸葛亮劝降姜维都是在月夜之时,好吧,也许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诸葛亮原文:
    月光从营帐顶漏下来,姜维仰起头,冰冷的感觉洒了一脸。
    他于是站了起来,用一双手去承接月光,月光在掌心分崩离析额,直直地落在地上,开出无数细小的漩涡。
    帐外看着他的两个士兵听见响动,手持长戈挑开帡幪,喝道:“别乱动,想逃跑么?”
    姜维瞪了他们一眼,唿地又坐下去,这一起一落太用力,拉着身上的伤,疼痛搅住了筋骨,他觉得背上肩上腰部胳膊都凉飕飕的,也许是浸出来的血。他自从被俘也没有查验伤情,硬熬着坚持到现在,蜀军的医官要为他治伤,他把人家赶了出去,身上撕裂着,心里也焦虑着,他不知道冀城的家母亲妻子如何了,他知道冀城已投降了蜀军,或者整个天水郡都被蜀军掌控了,曹魏的守城官吏和将士像自我阉割的刑余人,阳刚气都断了根,把“光荣”的投降进行到底。
    复仇原文:
    月光倾泻在蜀军的军帐里,夜晚安静的西县一切都在沉寂之中,散去了日间的喧闹,魏军援军即将到达的消息并没有在军中引起多少惊慌。
    诸葛亮走进来的时候,姜维已经一言不发地在地上坐了很久,连姿势都没有怎么变过。之前一个蜀军军医来想替他清理身上的血污伤口,可他却不予理睬,宁可自己忍着疼痛,也不肯让蜀军替他疗伤。军医是个参加过南征的老医官了,气呼呼地撂下了一句:“真比那些南蛮子还犟!”随后便转身走了,姜维就这样被一个人丢在一边,再也没人来问一声。
    他不知道自己会被如何处置,同僚们几乎都投降了蜀汉,他相信此刻马遵呈给洛阳的战报里,投降那一列的名录里也一定会有他。进不得退不得,他像个木偶一样听天由命地呆着蜀军营寨中,他会被杀?被没为奴?还是被流放?
    


    4楼2011-10-06 16:18
    回复
      2025-08-16 04:40: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江淮老绵羊 


      IP属地:北京10楼2011-10-06 16:38
      回复
        若虚......我真为你担心......


        11楼2011-10-06 16:41
        回复
          百度你再抽楼就要害死一条人命了= =
          坐等,@焚如 


          IP属地:贵州12楼2011-10-06 16:42
          回复

            “我意已决,无需再劝!”马谡决断地说,他扬起头向那苍茫山林望去,仿佛他就是神,是主宰天地的上帝。
            “马幼常!你不要意气用事!”王平顾不得尊卑,踹着马镫厉声大喊。
            “王子均,我才是守街亭的主将!”马谡还以颜色。
            王平知道了,这个顽固的青年人是铁了心违背诸葛亮的将令了,在马谡眼里,他王平只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武夫,能跟他并肩守街亭已经是荣耀,只需唯他马首是瞻,别的却不要妄想!
            “好,你要分兵就分兵,那我请在山下阻截!”王平无奈,只好让了一步。
            马谡傲然地说:“守街亭的兵力不多,我意分一千兵于你,遣副将高翔与你同守关隘!”
            “一千兵!”王平气得要炸了,“人太少了!”
            马谡乜着眼睛,“王将军嫌少么?本次守街亭,我军兵力本来单薄,南山之兵又为此次守街亭主力,何能再分于尔处,请将军思虑三军之难,勿要贻误北伐大局!”
            王平被马谡噎得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望着这个刚愎自用的主将,长长一声叹息,不是叹息他命运不济遭遇如此主帅,而是叹息北伐或者终将衄挫。
            “丞相,对不起哦……”王平心里悲苦地说,虽是心中火焰撩得老高,又无可奈何,他哼哼两声,领了一千人驱马离去。
            马谡一扬马鞭,“上山扎营!”他当先一骑,像奔向自由家园的兔子,蹦跳着冲上葱茏绿色掩映的山岗。


            IP属地:贵州14楼2011-10-06 16:55
            回复

              复仇原文:
              两山夹道的特殊地势使得街亭虽小,却易守难攻,只要当道扎营,便切断了唯一的通路。全力扼守街亭要隘,只要以强弩硬功射住来路,拼死守住街亭便可阻挡住张颌率领的援军,陇右便落入了蜀汉的囊中。
              然而马谡刚到街亭,就下令全军上山扎营。
              王平当即反对:“丞相军令,让你我切记要在当道扎营!参军不可违背丞相军令!”
              马谡根本不顾王平的劝阻,他自认是自幼饱读诗书的良才,根本看不起王平这种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的粗人,不耐烦地斥道:“街亭城关狭小而年久失修,不如全军上山,居高临下,魏军若来,我军以逸待劳,从高处射之,待其疲惫,全军冲杀下来,定能击败魏军!用兵岂能固守军令不知变通,难道靶子换了地方还能像原先那般放箭么?”说罢便要催马上山。
              王平知道马谡引射箭为例,是暗指上次在校场,他悄悄问马谡“养由基是何人”的事,暗笑他不通兵法,休再劝阻。可此刻毕竟退敌为重,王平顾不上想那么多,一把拉住了马谡坐骑的缰绳,“马参军,街亭险要之地势,当道扎营魏军极难通过;上山扎寨,倘若魏军将山团团围困,我军人数远不及魏军,若那时无法冲下山来,我军必败!”
              马谡傲气地瞪着王平:“兵法云:兵士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军围攻山上,我军同样以硬弩射之,居高临下,拼死杀敌,如何不能胜?你休要再劝!”马谡推开王平的手,便要上山。
              王平当真急了,调转马头挡在马谡面前,“我军兵力远不及魏军,倘若不能当道扎营挡住魏军,若是魏军以一部围困山上,将我军拖住,另一部趁机越过街亭而去,如何是好?”
              马谡仅仅略微犹豫了一下,昂然道:“那就分兵两路,一部上山扎寨,一部当道守关,互为犄角,可相互策应!”
              “分兵?”王平惊得大喊起来:“马参军,你可知我军只有一万人,魏军全是剽悍的骁骑,足有四万人之多,我军全军据守尚需苦战,一旦分兵,岂不首尾不能相顾,反会被魏军各个击破!”
              马谡也火了,毫不客气地吼道:“王子均,你要违抗主将之命?”
              “你……你不能违抗丞相军令!”王平知道自己的话在马谡这里是没有分量的,把最后一丝希望寄托在诸葛亮的军令身上。
              然而,马谡是铁了心要按自己的主意建立功勋了,毫不理会王平的警告,他相信自己的判断万无一失,当下道:“你若愿分兵,就领一千人当道驻扎;若不愿,便随我一同上山!”
              “一千人?”王平气极,这还不够魏军四万人塞牙缝的!“我领本部三千人在山下扎营,你领七千兵上山扎营便是!”
              马谡没想到王平居然还在此讨价还价,王平的无当飞军是精锐,他岂能愿全都交给了王平?当下决断道:“你就领本部一千人当道扎营,余下都随我上山驻扎!我军原本兵力不足,岂能多分与你?”马谡说罢又追了一句,“军情紧急,休要再说!请王将军遵令!”
              王平还想再劝,可马谡扬鞭一指,率先向山上冲去,留下王平和孤零零的一千兵士。
              丞相,非我不竭尽全力,实是无可奈何……王平强压心头的怒火和担忧,领一千兵士头也不回而去。


              IP属地:贵州15楼2011-10-06 16:55
              回复

                片段六:
                关于蜀汉上计以及盐铁税的描述,不多说了,发片段印证
                诸葛亮原文:
                诸葛亮果然是细腻不辞繁琐,蜀汉上百个县都设有均输官吏,每年年末掌管政务货殖的官吏,包括均输官吏都会奔赴各郡治所上计,统一汇总事务和经济数目后,郡上再遣吏往成都做全国性的上计,把各郡县的年度事务呈交给大司农或尚书台。这些繁复的奏表干系着蜀汉百万生民的方方面面,大到农田水利国防建筑,小到修桥补路民人纠纷,每年做统计都是让各级官吏头疼的麻烦事,待得书写成文,更是浩瀚如山,难道这些数目字文书诸葛亮都阅过么
                复仇原文:
                蜀汉规定了严格的上计制度,每年一常课,三年一大课,每到年终,各地官员都要制作包含本地的人口,赋税,田亩、狱讼等情况的计簿,由各郡郡守统一送到成都交给大司农汇总后,再由丞相府审核。建兴四年年末正值每三年一次的大课,整个丞相府都埋在了案牍之中。这不仅关系到官员们的优劣考核,更关系到来年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没有人敢有半点马虎。
                ………………
                孟光暗自惊讶于诸葛亮的谨慎严密,各郡报来的计簿可谓堆积如山,不要说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就是编制一份计簿的总目都是一件让人视为畏途的事。可诸葛亮竟然能对其中细节记得如此清楚,连这点小事都不肯放过,难道诸葛亮真的把每份簿书都核对过不成?
                而后,复仇说到岑述以掌盐铁府而入丞相府,这个真的也是《诸葛亮》里的原创,我是为岑述和张裔之争创造条件而已


                IP属地:贵州17楼2011-10-06 16:57
                回复
                  2025-08-16 04:34: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瓦在担心瓦会不会因为发帖太快而被封杀= =
                  片段七:
                  这是一个小细节,说魏延有与五子将争斗之心,我当初是为他后来在木门道射杀张颌埋下伏笔,没想到复仇连这个创意也雷同。
                  诸葛亮原文:
                  他听说过张郃的威名,知道张郃是曹操手下最得力的五子战将,张辽、张郃、徐晃、于禁、乐进,这五位万人敌战将名震天下,战功彪炳,是曹操手中的精锐王牌,曹操历次征战皆随从周旋,几度救败局于狂澜,振士气于倾覆,属于他们的英雄传奇足以令天神惊叹,有武将甚至认为能死在五子手下,是莫大的荣光,此生也不虚度。
                  这也是魏延的理想,如果能和天下名将对决,胜之,会令他在一夕之间成为天下名将,败之,也是一种轰轰烈烈的壮阔美丽。他不怕死,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会死,他自信地以为自己可以战胜张郃,如果上天给他机会,他想和五子一一过招。
                  去年听说乐进病逝,魏延独个伤心了很久,他不仅仅是惋惜英雄辞世,更遗憾自己再没有机会与名将决一生死,他一度怀疑这是苍天对他晚出世的惩罚。
                  生于乱世,要么埋首山野寂寂无闻,要么策马疆场轰轰烈烈,即便是死,也要在绚丽中结束生命,魏延把人生分成了两个极端,他不给自己留中间道路。
                  ………………(略)
                  魏延隔着远远的距离,看见那一幕血腥之景,他咕咚吞了一口唾沫。
                  他于是后悔了,早知道就违抗军令,非要和张郃大战一场不可,黄忠能腰斩夏侯渊,他魏延就不能斩首张郃么?
                  张郃,你一定要好好活着,你不能死在别人手里,更不能死在床笫上,只有我魏延才能取走你的性命!
                  魏延发了个毒誓,他这辈子若不能手刃张郃,他便投缳自尽,永不为人!
                  复仇原文:
                  当年汉中之役,刘备把益州能拉来的兵全都拉上了战场,他也在那里立下过战功,升为牙门将军。汉中之役,他目睹了已经年近七旬的黄忠是如何斩杀了被曹操赞为“虎步关右,所向无前”的名将夏侯渊,也曾眼睁睁地看着张颌是如何率兵全身而退。从那时起,他发誓总要有一天,自己一定也要在战场上将那些名震天下的魏军名将斩下马来!
                  他知道曹操有“五子良将”,心里也盼望有一天可以和他们较量。可张辽、乐进、于禁都已经亡故,剩下的就只有徐晃和张颌了。可听说徐晃如今也是身染重病,恐怕时日无多,唯一一个还能驰骋疆场的,就是在汉中未能赶上交手的张颌了。
                  魏延很是恼火自己为何出生的这么晚?当他开始上阵打仗的时候,那些曾经威名远播的将军很多已经离世了,根本没来得及交手。老天就这么不肯给自己一个机会么?
                  可如今北伐机遇来了,他是何等盼望能够遇上张颌,像黄忠当年斩夏侯渊那样,把张颌斩下马来!
                  张颌啊张颌,这么多年你是何等威风,可总有一天,我魏延要亲手杀了你!要普天之下的人都看看,谁才是天下第一的猛将!我魏延的名字,应该像大汉当年的马伏波,班都护那样,名垂青史!


                  IP属地:贵州18楼2011-10-06 16:58
                  回复

                    片段八:
                    仍然是小细节,说丞相府行事风格,顺带提及张裔,复仇基本照搬,甚至连“快手”这绰号都能借用,不知该说什么。
                    诸葛亮原文:
                    因而,若要做丞相府的掌事官吏,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诸葛亮交代随从官吏的话里,经常夹杂着五六件事,每一件事还勾连不能分,仿佛纠缠在一处的丝藤,若不是心思特别敏捷纤细,必定会乱成一锅粥。修远跟随诸葛亮许多年,摸透了诸葛亮的脾气,寻常政务也甚为熟络了,还是会时不时地手忙脚乱。
                    蜀汉朝官中,能和诸葛亮一般一心多用,十余件事积在手边,还能处理得流畅无窒碍,除了费祎,便是张裔。
                    ……………………
                    诸葛亮取来一一过目,果然谬误少见,条理清晰,丞相府的一众僚属里,张裔做事最具高效率,每每旁人需要三日才能理顺的事,张裔一日则可厘清,府中戏称他为“张快手”,这调侃的绰号却蕴含着浓浓的褒奖意味。
                    复仇原文:
                    诸葛亮处理政务时一件接一件是常事,能进入丞相府的官吏们虽然多是才能出众,机警敏捷之人,开始时却也大多是手忙脚乱,跟不上诸葛亮的节奏,可张裔做起事来却是天生的快手,面对诸葛亮拼命式的工作作风仍然能做到条理清晰,虽然他从吴国归来后方才到丞相府,年龄也比其他的官吏们要大,可却丝毫不亚于原先的长史向朗。


                    IP属地:贵州19楼2011-10-06 16:59
                    回复
                      观望,请作者回复!


                      20楼2011-10-06 16:59
                      回复

                        片段十一
                        关于诸葛瞻母亲的身世,《诸葛亮》和《复仇》中除了她没为官奴的原因不一样,其他都一样,比如以下这个片段对比,简直就像是照镜子。
                        诸葛亮原文:
                        诸葛亮推开门,屋里只有几个女僮,没见到黄月英和诸葛果,他也并不去寻他们,地上烧着旺旺的炭炉,薰得屋子暖烘烘的,他在炉边坐下,顺手拿起一册书。
                        女僮们纷纷行礼,当先的一个女子着一身淡青长襦,明丽的面孔映着红光,像一束傲霜的腊梅,他看了她一会儿,才想起她叫南唉。
                        他看了两行书,目光从书简边挪出去,恰好落在南唉怯生生的面孔上,到底是放不下,随口问道:“你父亲是董越?”
                        南唉正在用小铲给炭炉拨灰,没料到丞相和她说话,呆愣了一刹,“啊,是。”
                        诸葛亮见她惶恐,心底怜惜,和风细雨地说:“你父亲的事,朝廷已颁发明诏,为其平反,你董氏一族皆赦免无罪。”
                        这一席话犹如一击响雷,震得南唉丢了魂,她傻子似的痴了半晌,两行泪已慌不择路地滚下来。
                        “真的,真的……”她凄然地喃喃。
                        诸葛亮肯定地说:“朝廷明诏,岂能有假。”他把书册放下,心里到底惦记着妻女,起身推门欲走,却听见南唉喊了他一声,他一回头,南唉哭着给他跪下了。
                        “多谢丞相!”
                        他默默地凝视了她一眼,惘然一叹,举手一扪,门轻轻开了,迎面的冷风卷进了屋,本挺直腰板的炭火缩下了脖子。
                        复仇原文:
                        诸葛亮点了点头,“公事都了了。”看到那婢女却又想起了什么,问道:“你是舒良之女?”
                        舒扬显然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丞相为何竟会当面这样问她,“是。”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诸葛亮叹了口气,随即道:“陛下已经下旨,凡因夷陵一战受牵连的军士家属,尽皆脱去奴籍,若愿返乡的,皆发给路费,今后再不受任何牵连。”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舒扬几乎难以置信,“丞相,这……这……”她不曾想自己的话,黄月英竟真的会认真对待,而诸葛亮竟会真的理他们这些早就没为官奴的下人们的事。
                        “陛下圣旨,岂能有假?”诸葛亮像是知道她在想什么你,又安慰道:“我问过陈到将军,他说傅肜将军和你父亲部下生还的士兵们回来后都说,你父亲当时也和傅将军一样奋力血战,只是后来陷入重围,身受重伤,才被吴军俘虏,也算得是为国尽忠了,算不得你舒家的耻辱,你不必耿耿于怀。”
                        舒扬惊异于诸葛亮的话,每个字都恰如其分地刻进了她心中。丞相竟能看穿她的心思!入府三年多,她一直是沉默寡言,埋头做事,丞相在季汉百姓心中,在季汉的街头巷尾都是一个神话,可她在附中和丞相说过几句话都可以数得过来。然而这些年的耻辱,竟都能烟消云散!是丞相啊,是丞相亲口所言,父亲也算得为国尽忠,而不是她当初见到傅肜家人便觉得万分愧疚的耻辱!”
                        “谢丞相!谢夫人!”两行清泪早已流下的舒扬直直地跪了下去,没为官奴这几年她不是第一次下跪,可这一次却是发自心底的解脱和感激!


                        IP属地:贵州24楼2011-10-06 17:02
                        回复

                          片段十二
                          李严策反孟达一事,《诸葛亮》里是说他有私心,《复仇》照样这么写。
                          诸葛亮原文:
                          李丰似乎懂了,“父亲当真相信孟达能成事?”
                          李严诡谲地一叹,“信不信是一回事,做不做是另一回事,两年前我被调来江州,不就是朝中有人担心我与孟达勾连,他日永安与东三郡连成一片,其势大增不能控制,我今日把这忠心剖开来,我和孟达之交,纯为国家将来计!”
                          “若是朝廷调父亲来江州,是担心父亲与孟达势力相连,父亲今日又与孟达飞书来往,他们还是会起猜忌心,怎会明了父亲忠心。”李丰还在迟疑。
                          李严冷笑,“我便是熬烂骨髓,他们也不信,我做这事,一为向陛下明示忠诚,二嘛,”他哼了一声,“他们不是担心我与孟达势力相连么,好,我便达成所愿,偏与孟达连势,做成这桩大事,孟达便为我朝中功臣,咱们外有孟达之援,内则经营江州,陈到那双眼睛算什么,将来迟早抠掉,三巴之地都是我们的!”
                          李丰被父亲大胆的言辞骇住了,胆战心惊地说:“父亲,你要和朝廷分陕?”
                          李严眨眨眼睛,“我始终是朝廷之臣,我只是不想被别有用心之人陷害,蝼蚁尚且自保偷生,何况我等!”
                          复仇原文:
                          李丰连连摇头,“父亲,司马懿可是十六天就攻破城池了。等孟达派去求救的人到了汉中,再起兵去救,根本就来不及。再说,丞相北伐还要……”
                          李严更加恼怒:“你真是太年轻了!难道看不出,诸葛亮根本就不希望此事能成功!以为父和孟达的交情,新城三郡若是重新归附,这巴郡一带,是他能控制得了,还是为父能控制得了?”
                          李丰突然忍不住一个寒噤,竟生出了彻骨的寒冷来,“父亲,难道你策反孟达,就是为了能和丞相争权,好分庭抗礼不成?”
                          暂时找到的就是这些,其实还有一些雷同的细节描述,我就不一一贴出了。
                          我写《诸葛亮》是为了完结十五年的心愿,一百三十万字,每个字都呕心沥血,绝不苟且,也许这部小说不值一读,但至少是我的心血,我很珍视。
                          希望这件事有个让人满意的结果,而不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回答,因为我很难想象,一部小说的思路会高度一致到这种地步,如果说有一两处相似,那可能是巧合,但是很多处相似,让人不得不心存怀疑。
                          以上。


                          IP属地:贵州25楼2011-10-06 17:03
                          回复
                            =w=OK了~收工


                            IP属地:贵州26楼2011-10-06 17:05
                            回复
                              2025-08-16 04:28: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度娘这楼吞的…锲而不舍啊。。
                              静待作者的解释…


                              来自掌上百度27楼2011-10-06 17: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