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吧 关注:17,157贴子:224,145

【讨论】东西魏同样靠六镇起义起家,为何会走向不同的命运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


IP属地:河南1楼2011-10-02 09:24回复
    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高氏集团没有处理好内部汉人和鲜卑人的矛盾.高敖曹的死,发生在神武帝高欢活着的时候,很能说明问题.而鲜卑人骨子里是游牧民族,其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决定他们的侵略本质,当外界没有提供给他们这种机会,或者统治者本身能力有问题时,就会将矛头对准内部,在北齐来讲,这个时期出现在高湛时期.北周则出现在宇文邕死后.这个时间差,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第二,法律上来讲,两国都有法律出世.但是,说道执法,显然北齐要弱于北周.家天下的时代,统治者的素质不能决定全部,却也足够葬送一个国家的前途,北齐从高洋以下,心理上的不成熟,造成了政策的不连贯性.
    第三,政治基础.西魏在宇文泰时期是在改革上下过苦功夫的,东魏的高澄也有过尝试,但面对的压力却比西魏更大,改革最好的时机,莫过于国家初建之时,高欢错过了这个时机,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不少祸患.高家子孙开始的时候是为杀人找借口,后来干脆为了借口杀人.
    大家可以开骂了


    IP属地:河南2楼2011-10-02 09:40
    回复
      2025-08-03 18:20: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吧里好冷


      IP属地:河南3楼2011-10-02 10:46
      回复
        有道理,不过类似秦国的变法,好的制度的确定可以保障的是:即使有一两个君王不太强,国家也可以安定,直到明君出现,一统天下。宇文邕就是这样的人,不过宇文护权术一流,治国只能算是半吊子,在战争上的成绩更不能跟高澄相提并论。
        高欢地盘富饶,没有改革的动力。宇文泰,地方贫瘠,所以只好走这条路。这跟当年的秦国何其相似,这也是两个国家不同走向的开始,不知楼上认为然否


        IP属地:河南5楼2011-10-02 11:10
        回复
          受教了.
          第一点,作者不该把高氏对待汉族的态度看成是鲜卑对汉族的态度.
          第二点,错误的理解了钱穆先生的意思.所谓制度承接,并不代表修修补补,唐朝也是府兵制,为何要一笔抹杀.说到底,还是作者说那句话,因地制宜,而不是比谁理论上更先进.


          IP属地:河南12楼2011-10-02 20:08
          回复
            呵呵,非常同意,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制度,不过是人和而已,至于其它的就只能看天命了.我们看历史,最大的用途,无非就是知天命,尽人事.
            制度改革就是尽人事,而天命这种事,实在让人无奈.


            IP属地:河南15楼2011-10-02 21:31
            回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也许结局早已注定,但是可以选择的还有自己的态度.明朝的崇祯对比于高纬,不能不令人深思


              IP属地:河南16楼2011-10-02 21:33
              回复
                虽有拍马屁之嫌,但是也不无道理,当年慕容绍宗点背被王思政擒杀,如今也算是一报还一报


                IP属地:河南18楼2011-10-02 21:52
                回复
                  2025-08-03 18:14: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哈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IP属地:河南21楼2011-10-02 22:06
                  回复
                    楼上说的正是历史界的一种流行说法。从南北朝一脉到唐朝,都是用的以府兵制为代表的相对落后的制度。而到了宋朝开始实行募兵制,这相对比较文明,被看成是开始近代化的标志。
                    但是,先进的制度,往往更脆弱,更容易走向分裂。往大了说是民主与专政,往小了说是君权与贵族。
                    运气之说,不可不信。但是看历史,还是要讲究人定胜天,不然你我都可以洗洗睡了。何必在合理拿古人的事情出来纠缠。一个人物可以靠运气,但是一个国家绝不仅仅是运气就能解释的。


                    IP属地:河南23楼2011-10-03 22:31
                    回复
                      从中国来的


                      IP属地:河南33楼2011-10-04 11:09
                      回复
                        呵呵,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还有美国作家写的《世界通史》,还有就是二十四史,当然再加上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中国历代,东西方的对比。
                        总之,《国史大纲》是学习中国历史的指导性作品,如果仅说一个地方,那就是此书。


                        IP属地:河南35楼2011-10-04 11:22
                        回复
                          其实,你可以把问题问的再具体一点,你这样说,我只好笼统的回答了,你懂的


                          IP属地:河南36楼2011-10-04 11:42
                          回复
                            呵呵,你的意思我懂。技术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技术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要想变革还要从最根本的做起。在这一点上,显然北周显然要走的更远。


                            IP属地:河南38楼2011-10-04 11:56
                            回复
                              2025-08-03 18:08: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华文明认同一说我很赞同,前面也说过融合是大趋势,民心所向,只是看由谁来完成而已,杨坚适逢其会,满足了条件,那就是他了,如果他没有满足,也许也会有其他人。
                              至今没闹明白的是,是农耕文明造就了中国,还是中国造就了农耕文明。中国需要的也许不仅仅是制度上的变革,更需要的是逻辑上的更新,如此才能造就自下而上的改变,彻底结束这种恶性循环。
                              


                              IP属地:河南40楼2011-10-04 12: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