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吧 关注:875,173贴子:29,397,638
  • 13回复贴,共1

我喜欢余华这样的文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会轻微得多,可是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 
  事实上我只能成为现在这样的作家,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 
  这不只是我个人面临的困难,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应该看到,这过去的现实虽然充满魅力,可它已经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那里面塞满了个人想象和个人理解。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现实,是令人费解和难以相处的。 
  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也有这样的作家,一生都在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福克纳是最为成功的例子,他找到了一条温和的途径,他描写中间状态的事物,同时包容了美好与丑恶,他将美国南方的现实放到了历史和人文精神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实,因为它连接着过去和将来。 
  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写现实,可他们笔下的现实说穿了只是一个环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现实,他们看不到人是怎样走过来的,也看不到怎样走去。当他们在描写斤斤计较的人物时,我们会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计较,这样的作家是在写实在的作品,而不是现实的作品。 
  前面已经说过,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些,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1楼2006-08-12 08:53回复
    十几年前看<活着>,感动得流泪了,十几年后重看了一次,同样的情节,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流泪了.


    2楼2006-08-12 18:04
    回复
      2025-09-05 10:53: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兄弟》,哎,大白屁股惹得


      IP属地:广东3楼2006-08-12 19:38
      回复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很喜欢这句话,非洞悉人生的智者不能总结出来。蹩脚牙医为“活着”作了很好的代言: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活着,就是忍受


        4楼2006-08-12 20:45
        回复
          主角小杨高从小受尽屈辱,在学校里,在公路上.....任何除了家以外的地方。只有他的母亲夸奖他“乖巧”。 

           他的父亲老杨高生前也是个软蛋。在一天,开着汽车时,在受到一次羞辱之后,采取了极端的方法与敌人同归于尽。那一年小杨羔12岁,望着父亲的尸体,不知所措放声大哭。失去了父亲的杨高,没有勇气如法炮制,还要痛苦的活着,继续屈辱的每一天........


          5楼2006-08-12 20:49
          回复
            余华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还有一个是严歌苓,他们两个人的作品对人物尤其是社会低层小人物的描述十分丰富,有血有肉,写出了人性的灿烂


            6楼2006-08-12 23:17
            回复
              • 221.5.53.*
              我也中意余华,超中意


              7楼2006-08-13 01:25
              回复
                6楼真是识货,严也是我很喜欢的小说家,虽然她去美国之后获奖频频,但我还是最喜欢她的《雌性的草地》,充满激情,严真是一个天才,写这小说的时候,她才三十岁。
                至于余华,我承认他的天才和深度,有人说他是中国文坛上废品出的最少的一个,但是还是受不了他的冷酷,忘了谁说这人血管里流的不是血,是冰碴子,,《现实一种》和《活着》都有这种冰冷的东西,对暴力的着迷书写,有时成了一种癖好。《兄弟上》里也有这样的镜头,我常常怀疑是什么促使他偏爱对残酷暴力的细腻描述,不只因为他童年常常在医院走动见惯生死吧,后来我想到一个很幼稚的理由,是不是他小时候常被父母关在家里,被哥哥们狠揍,回来向父母告状要添油加醋些以得到父母的同情?呵呵。
                最喜欢的还是《许三观卖血记》,平常的一点温情,最接近真实的人生。


                8楼2006-08-13 13:51
                回复
                  2025-09-05 10:47: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许三观卖血记》我也是比较喜欢的。

                   许三观是中国传统男人的一个缩影:平时骂妻打子,危难时刻充当顶梁柱,有父亲、丈夫的温情,有农民的朴实善良,读起来感觉有血有肉,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许三观每次卖血都能帮助家庭渡过难关,可以说,每一次的卖血都是都是其生活的转折。当老了的许三观度过了人生所有艰难,要好好享受一下炒肝黄酒的时候,仍旧想着去卖血,却发现自己的血没人要了。面对不公,许三观那个悲愤啊,说了一句无比经典的话:“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是比眉毛长!”好歹为悲剧故事增添了一点喜剧气氛。呵呵~~


                  9楼2006-08-13 20:49
                  回复
                    许三观除了朴实善良,还有一点狡黠吧,他有一次卖血,好像是给情人加菜啊。余华的文字真是出神入化,写许用嘴巴给全家人做好吃的那一段,何等的有声有色


                    10楼2006-08-13 23:21
                    回复
                      呵呵,那是的。凭记忆写的,毕竟是七八年前看过(借学校图书馆的),好多细节性的东西记不太牢,还是要重温一下的。

                      楼上发言不是很多,是不是另有注册名称?方便请发个信息联系一下。

                      晚了,睡觉去了~


                      11楼2006-08-13 23:56
                      回复
                        ^_^哈哈


                        12楼2006-08-14 00:39
                        回复
                          信息收到。这段时间太忙(下半年都别想闲着了),很多帖子都是边干活边发的。哪天看书有心得了,再请教。不过还是怕贻笑大方啊,呵


                          13楼2006-08-14 13:04
                          回复
                            这段时间太忙


                            14楼2007-10-31 04:03
                            回复